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隧道穿越城市各功能区,甚至出现隧道下跨高层建筑,新建建筑和隧道同步开发交叉施工。隧道上跨建筑基础施工阶段需进行土方大开挖、边坡支护和混凝土结构等复杂工序,加之复杂地质条件、隧道与建筑空间距离较近,增加了下方隧道建设的质量安全风险,风险管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对新建建筑基础施工对隧道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基础施工 下跨隧道 风险评价
1项目背景
1.1拟建工程概况
盛资尹朝社项目二期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共计6栋高层,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桩基础和浅基础。项目位于重庆快速路“三纵线”红岩村隧道西侧,项目共5栋楼位于隧道50m保护线范围内。其中2-3楼局部位于红岩村隧道正上方,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约6.0米,2-3号楼外边线与隧道右线中心线水平距离1.74m,基础桩底与隧道底的垂直距离为27.72米(位置最近处)。剖面详图:
图1.1-1 2-3号楼与红岩村隧道关系
项目位于浅丘斜坡地带地质构造,场地局部岩体中构造裂隙较发育,土质以沙溪庙组泥岩为主,局部夹砂岩。场地地下水相对贫乏,在人工填土层较厚地段及原始地形低洼地段雨季时存在一定的上层滞水,基坑开挖时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基坑渗水现象。
1.2施工重、难点分析
1.2.1基坑紧贴隧道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隧道防水层、结构层不被破坏,施工风险高。
1.2.2地质复杂,施工季节雨水较多,雨后地表水下渗,基坑开挖后难免地表水汇入,对边坡稳定构成较大风险,影响下方隧道。
2施工部署
该工程上跨隧道,在施工期间会对隧道形成一定的影响,整个施工期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方案组织施工,特别是在基础施工阶段。
土方开挖及边坡支护采用逆作法施工,边坡采用素喷砼封闭,竖向分层,水平分段,对称开挖。采用非爆破土方开挖,基坑土方及边坡施工时,先进行基岩面挖机清方及边坡开挖,再进行边坡施工,边坡施工分段同步进行。本工程桩为人工挖孔桩,在土方开挖和桩基施工过程中,控制施工机械对临近隧道边坡的二次扰动,派专人进行指挥看护。
3风险等级标准及接收准则
根据表3-1确定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应采用不同的风险处置原则和控制方案,各等级风险的接受准则应符合表3-2的规定。
表3-1 风险等级标准
5应对措施
风险决策是确定建设工程风险事件最佳对策组合的过程,主要有风险规避、损失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4种。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不同的风险事件选择最适宜的风险对策。结合本项目特点,针对前述风险源主要从风险规避和损失控制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工程特征,对于基础施工过程中,与红岩村隧道相互影响程度,从工程的规模、设计施工方法、与房屋的位置关系、地形地质条件、结构的力学健全度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分别从技术和管理层面上做工作,在满足建筑技术要求和使用功能的条件下,优化建筑施工条件,以期最大可能的规避风险,对即成事实无法改变的,进行损失控制,加强与隧道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做好既有隧道监控量测,并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尹朝社项目施工时,拟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安全、可操控的措施,详见表3.3-1。
表5-1 交叉段工程风险对策表
风险应对措施说明:①隧道保护区域内基础施工时做好防、排水措施,施工避开雨季,备足抽、排水设施,严禁水体浸泡基坑;②基础严格按照设计注明的设计标高执行,开挖过程中遇到不良地质情况及时向设计单位和地勘单位反映,严禁超挖。③考虑对既有结构的保护要求,对开挖引起的回填进行严格控制,制定回填控制标准,并为此采取合适的施工方法;④施工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开挖,严禁爆破开挖,减少对既有工程及围岩的扰动;⑤根据对新建建筑及隧道监测情况,确定是否进行加固,以及采取何种加固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⑥加强施工监测力度,保证对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⑦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与协调,建立巡查、反馈制度,采取动态施工;⑧指定切实、可行的专项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并严格执行报批制度。⑨有条件的选择具体施工经验和先进技术水平的施工队伍。
6风险评价
采用检查表结合专家调查法进行风险识别及初始风险分析得到:交叉段工程初始风险等级最高为中度。针对交叉段工程风险,采取了针对性风险应对措施,对隧道上方新建建筑安全影响进行了专项安全分析,制定对应措施及施工抢险应急预案,残留风险等级均可降为“可忽略”的低度。
因此,该项目基础施工对下跨隧道工程影响的风险可控。
参考文献
[1]谢维,地铁隧道施工临近建筑物安全风险评价,工程技术,2016
[2]建设部,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02
论文作者:王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隧道论文; 风险论文; 基坑论文; 基础论文; 红岩论文; 工程论文; 土方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