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西部论文,旅游开发论文,地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瓶颈。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到2005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亿多减少到2365万人,社会经济有了令人鼓舞的发展,但中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多,并且大部分集中在西部边远地区。
1978年以前,中国2.5亿贫困人口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地区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减少,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在西部边远地区。按照中国的贫困标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的592个国定贫困县中,西部12省区有375个,占全国的63.3%。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东部地区为374万人,中部地区为931万人,西部地区为1305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4.3%,35.7%,50%,西部地区占很大的比例(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监测公报,国家统计局)。从农村贫困的发生率上看,全国平均发生率为2.8%,东部为1.0%,中部为2.8%,西部为5.7%。西部贫困发生率最高,成为国家区域扶贫的重点,西部贫困人口如何脱贫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旅游业的扶贫优势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其在消除贫困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所不具有的优势。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全世界8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12个贫穷国家中,旅游业在其中11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并且处于迅速增长状态。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探索挖掘旅游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潜力。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7年推出了“土著人旅游业发展战略”,使得土著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土著人的就业率在两年中上升了5%,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于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来说,旅游扶贫究竟是否可行,旅游扶贫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旅游业的扶贫优势上来看。
1.旅游业在就业方面的优势
世界旅游理事会1993年就提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雇佣了世界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成为世界上创造新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1]。到2010年,全世界旅游就业人数将达到2.54亿人,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已经成为位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一的旅游大国,旅游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在吸纳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就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首先,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旅游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国家旅游局2002年对不同省市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在旅游产业中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为62.6%,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中,农村劳动力占近70%。
其次,旅游业的就业门槛较低。据2003年贫困监测报告,贫困农户7~12岁儿童失学率为8.2%,13~15岁儿童失学率为20.3%,大大高于低收入农户和一般农户,而其中妇女受教育水平更低。旅游业的很多岗位,就业门槛相对低,可以解决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妇女)的就业问题。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人力资源处统计,旅游业主要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构成中,高中以下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星级宾馆80%,景区77.6%,旅游车船公司87.8%,旅行社37.2%[2]。所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有60%以上是妇女。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妇女难以离家打工和不能从农业转移出来的矛盾,并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妇女经济地位和文化素质。
正是因为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业门槛又比较低,使其在就业方面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优势。Khan(1996)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研究发现,与农业、工业相比,服务业产出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大得多,农业产出的就业弹性为0.31,工业产出的就业弹性为0.27,服务业产出的就业弹性为0.58[3]。旅游业属于服务业,它具有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同时旅游业对于就业的贡献又超过了一般服务业,因为旅游业不仅能够创造直接就业机会,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表1是国家旅游局通过抽样调查,分析旅游对相关行业的就业贡献比例。其中只是列举了有限的几个行业,实际上旅游业的就业拉动效应会涉及到更多的行业。
2.旅游业在创收方面的优势
旅游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使从事旅游业的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的创收作用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而在于其具有很强关联带动作用,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增加总的国民收入。
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者必须移动到旅游目的地才能进行旅游活动,这样就不仅使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消费发生在旅游目的地,而且旅游者在其常住地的日常性消费也会转移到旅游目的地,所以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是一种整体消费的转移,包括食、宿、行、游、购、娱六个主要部分,因此,旅游者的到来可以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增长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在1998年就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旅游业对于有条件的贫困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突破口。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3.改善贫困人口的社会心理状态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贫困者的受教育程度低,他们的知识贫乏、技能差、活动能力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贫困者是一个总被失败包围的人群,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强心,而且很容易因为长期贫穷而失去自尊心[1]。贫困人口的社会交往有限,受教育水平低,大多贫困人口都有脆弱感、恐惧感,没有志气,甚至没有志愿,形成所谓的“贫困文化”(最早将贫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Oscar Lewis),他在1959年所著的《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一书中首次提出“贫困文化”这一概念)。要改变这种贫困文化,主要是改变贫困环境。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贫困人口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会增加,并且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还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很多贫困人口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从事旅游业,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收入,他们就能提高受教育水平。伴随贫困环境的改变,贫困文化必然能够改变。事实说明,旅游扶贫可以起到全方位扶贫的作用。
二、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消除贫困是可行的,而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条件可从资源、政策及市场等三方面来分析。
1.资源方面
“要想在发展中国家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应该将农村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思考,而且选择一个正确的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也非常重要”[4],只有选择一个符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来发展才能使扶贫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中国扶贫的初期,解决农村贫困大多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是传统产业资源极为匮乏的地区,依靠传统产业的发展进行扶贫的空间极为有限。但无论是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还是相对于本地区其他产业资源来讲,西部旅游资源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其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人类经济活动与外来文化干扰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旅游价值很大。
自然旅游资源方面,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纵跨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气候环境多样,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显示,目前西部地区共有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个,国家森林公园72个和数百个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其中100多种旅游资源属于世界级的垄断旅游资源,堪称“旅游资源宝库”,目前已开发的只占1/7,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和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尤其是那些区位偏远以及交通不便的地区。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西部的宗教圣地、神秘文化、雕绘艺术和传统工艺,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文明风采,它们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点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中国旅游资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民族文化,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45个少数民族的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地都在西部地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都在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形成西部贫困地区的文化优势及持久的吸引力。
2.政策方面
1999年6月,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对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7月,国家旅游局组织西部旅游考察研究,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并优先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国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发西部旅游资源;加强对西部旅游的宣传推介,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客源市场;加大对西部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教育培训、旅游规划、行业规范的指导、支持力度等。有利的政策成为西部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3.市场方面
入境市场方面,目前西部入境旅游市场已经有一定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西部各省区的入境旅游虽然规模还很小,但增长速度很快。在增长速度上,2005年全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3.82%,旅游接待人天数同比增长21.17%,而西部12省区在旅游外汇收入上,除了四川和新疆增长速度较慢,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旅游接待人数上,除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增长速度较慢,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规模上,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292.96亿美元,西部12省区旅游业外汇收入合计为25.8358亿美元,仅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8.82%。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38411276人天数,西部12省区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合计为15091044人天数,仅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的10.9%(西部12省区的合计数均根据2005年国家旅游据统计公报中各省的数据计算而来)。这与西部旅游资源的拥有量极不相称。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西部魅力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不断提升,今后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空间会迅速扩大。
国内市场方面,随着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旅游市场的启动,国内旅游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国内旅游人次数达到12.12亿人次,同比增长9.98%,国内旅游收入5286亿元,年均增长12.21%。随着国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探新求异成为一个主导趋势,旅游者逐渐成熟,厌倦了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喜欢去新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名山大川人满为患,旅游质量逐渐下降。于是一些旅游者开始逐步分流,西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晚,生态环境好,正好迎合了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从西部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来看,西部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消除贫困是完全可行的,并且许多地方正在走旅游扶贫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很多贫困人口因为旅游的发展而实现了脱贫甚至致富。
三、西部旅游扶贫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西部发展旅游前景诱人,但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否则会使旅游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反作用。
第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任何一种扶贫方式,都是有局限性、适应性的。旅游只是全国扶贫的一个重要渠道,不能任意地夸大旅游扶贫的作用。旅游扶贫是有条件的,并且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在做出旅游扶贫决策之前,应该首先评价贫困地区是否具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否具备开发价值,是否具备开发条件,能吸引多少游客,在旅游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5]。
第二,政府主导。旅游扶贫需要政府扶持。首先,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缺少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需要政府进行旅游业发展初期的建设。其次,尽管旅游业的发展对贫困地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旅游者的不良的“示范效应”,旅游者过多干扰当地居民生活等等,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强化旅游业的积极效应,消除旅游业的消极效应,从而保证旅游扶贫的效果。
第三,贯彻实施PPT旅游发展战略。1999年4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 tourism)[6] 的概念,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PPT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强调贫困人口能够从旅游中获取净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文化利益。PPT代表着旅游扶贫的新观念,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强调产业本身的发展。因此,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是旅游扶贫的核心,不能将“旅游扶贫”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应在后者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贫困居民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把扶贫纳入到旅游开发的系统运作之中。
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也将其确定为基本国策。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纳入旅游扶贫战略中是旅游扶贫可持续性的要求。由于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尽管旅游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但旅游业的不适当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地的吸引力会逐渐减弱,旅游业也将会逐渐衰落,靠旅游开发脱贫致富的人又会重新回到贫困的状态。所以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强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使旅游扶贫具有可持续性,避免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现象的发生。
标签:旅游扶贫论文; 贫困人口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文化扶贫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