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会展论文,我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之间似乎有一种历史的渊源关系。作为全球近代旅游业产生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最早的一次所谓“会展旅游”活动。1841年7月5日,英国人托马斯·库克领导的Thomas Cook& Son Ltd组织了570人的团队乘火车去12英里以外的拉夫巴罗参加戒酒大会,这虽然是标志着世界近代旅游业的诞生,但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会展旅游。
160多年后的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明显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去年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中国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与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将更加深入,会展活动、会展经济和会展旅游也将日趋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对有关会展旅游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会展旅游的理论性阐述
1.会展旅游概念的定义
会展旅游可以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个方面来定义:从旅游需求来看,会展旅游是指特定群体到特定地方去参与各类会议、展览活动,并附带有相关的参观、游览及考察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从旅游供给来看,会展旅游是特定机构或企业以组织参与各类会议、展览等相关活动为目的而推出的一种专项旅游产品。
2.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具有7个突出特点,即:内容主题专、旅游方式新、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人员花费多、经济效益高和带动作用强。
(1)内容主题专
会展活动虽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军事等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但总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举办,一次会展活动的内容也绝不是杂乱无章,总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
从会展旅游依托的资源与环境、客源市场规模与范围、产品经营与管理等方面来看,这类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观光旅游产品和度假休闲产品,其专业性很强。因而,会展旅游与滑雪旅游、游船旅游、沙漠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一样同属为专项旅游产品。
(2)旅游方式新
从全球范围来看,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会展旅游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还是一种处于上升和发展阶段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会展旅游更是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是一种新颖、时尚的旅游方式和产品形式。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这充分说明会展旅游已经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停留时间长
根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界定,国际会议的会期应在3天以上。根据我国以往的经验数据,大中型会展活动举办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除去会展期间组织的休闲娱乐和参观考察外,不少人员还会在会展活动结束后安排个人的旅游活动,这样停留的时间还会延长。如2000年,有31万海外人士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各类会议、展览,人均在港停留达4.8夜。
(4)团队规模大
一般来讲,各类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其规模要大于会议,而会展活动举办的效果如何,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间接性的因素,即国民经济景气指数。会展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只有经济繁荣才会有会展经济的发展。能否举办会展活动,特别是大型的国际会展活动,举办会展的数量、质量、类型等,本身就与举办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社会经济科技文教发展状况有关,它反映了有关机构、企业或人员对某一地区、某一城市和某一行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二是直接性的因素,即会展参加人气指数。这一因素又与会展组织者,如专业会展旅游公司或旅行社的宣传招徕营销水平、经营管理组织能力、会展本身的知名度及吸引力等有密切关系。那些被看好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国家、地区、城市,那些成长性较好的行业,那些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品牌知名度的会展,大多能够吸引众多的团队和人士前往。根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界定,国际会议的与会人数应在300人以上。如2002年4月4日~7日在南京召开的国内旅游交易会,参展交易团35个,参展单位4600多个,参展和参观人数高达23万人次,其中社会公众有18万人次,专业人员近5万人。又如,200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黄金周期间,厦门举办了“台湾消费品博览会”,后3天向公众开放,吸引了近10万人次参观者,其中不乏到厦门旅游的外地游客。
(5)人员花费多
参加会展活动的人员大多是代表企业实体或政府机构,消费绝大多数为“公款”支出,个人掏腰包的机会不多。参加会展活动不仅是企业实体或政府机构日常经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展示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形象的天赐良机。因此,参加会展的机构和企业都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在整个会展旅游过程中的花费要大大高于一般性旅游活动的花费。下表列出了不同旅游方式每夜住宿的不同花费情况。
不同旅游方式每夜住宿费用比较表
单位:马克
旅游方式
休闲度假 私人疗养 短期休假 个性化旅游 会展旅游
住宿费用
180~200 200~250 220~270
250~300 350~400
数据来源:Dr.Eberlhard Gugg & Partner,转引自应丽君,2002。
又如2000年,香港举办了各类会议240个、展览60多次,吸引了31万海外参加者,不包括参展费用,参加会展的总花费为35亿港元,人均花费为1.13万港元。
(6)经济效益高
经济效益高与人员花费多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收入角度;另一个是从支出角度。前者是指会展组织者及会展举办地通过组织会展活动获得的收益较高,而后者是指参加会展的机构、企业及个人在会展期间的花费较多。
根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1CCA)统计,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者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达40万次以上,会议的开支达2800亿美元。美国一年要举办200多个国际性会展,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3亿美元,其航空收入的30%、饭店收入的20%都来自会展经济。2001年《财富》论坛在上海召开,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仅会议期间的广告、宣传收入就达到亿元以上。云南昆明召开的'99世界园艺博览会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00年1~7月份,云南省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44%。到2000年10月初,世博会接待的中外游客已超过930万人次。
(7)带动作用强
会展业同旅游业一样,同属于新兴的第三产业,同属于服务业,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具有行业相关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对地方经济拉动大等共同特点。旅游业与会展业有机组合,具有明显的关联、带动及辐射作用。旅游业是会展的前提条件,会展业是构成会展旅游的核心基础,能够带动以旅游业为主的交通、住宿、餐饮、商业、金融、房地产、文化艺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如瑞士小镇达沃斯,每年仅会议本身的收入就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10%。
国际会展活动能够给举办国家、地区和城市带来可观的直接和间接的效益,一次千人以上的国际会议,大都能带起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消费链”。正是如此,当前国际社会对国际会展举办权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很多国家、地区和城市已形成了相应的会展产业,建有相应的会展旅行社、专业会展组织、旅游会议局、辅助会展服务、酒店和会展中心等组织机构,使之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有经验数据表明,会展业的直接经济收益与综合社会经济收益的比例为1:9,即举办会展活动收入1元钱,可以为当地带来9元钱的收入。
二、我国会展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会展旅游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兴起,出现了饭店宾馆建设热、会展场所建设热,如当时全国最大的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985年)、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1990年)、北京国际会议中心(199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北京召开的外国宾客超过千人的大型国际会议就有近百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我国国际会展旅游发展迅猛,并与国际惯例接轨。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会议达到近200个,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览突破100个。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0年底,全国会展企业总数已达2000多家,大小会展场馆达500多家。1997~2000年,全国举办的展会总数分别为1063个、1262个、1326个和1684个(陈若薇,2001)。
但我国仍与世界上会展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据中国航空国际旅行社的一项统计显示,1998年国际会议数量排在前5位的国家是: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中国排名第34位。而在亚太地区1997~1998年国际会议数量排在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韩国、泰国,中国排名第12位。根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在全球举办国际会议最多的排名中,中国名列第37位,而在城市排名中,北京仅排在第54位。以新加坡为例,这个袖珍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不多,国土面积仅60多平方公里,而在这个弹丸之地举办的国际会展规模次数名列亚洲第1位,在世界上名列第5~6位。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各种国际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就达到5000次,参加人数达到40多万人次。我国国土面积是新加坡的16万倍,即使只算大中城市,其国土面积也有新加坡的上千倍之多,而在2000年,我国举办的会展次数(不含奖励旅游)仅有1648次,与新加坡相差悬殊,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也极不相称。
我国会展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硬件方面可以归纳为“小、散、旧、单、”(姚望,2002),在软件方面可以归纳为“后、乱、缺、差”。
1.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小、散、旧、单”
“小”——即单个会展场馆规模小,多数场馆不能承接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如北京的会展场馆的总体规模不算小,但中小型的居多,缺乏大型的会展场馆,更没有一个特大型的会展场馆。德国是世界展览大国,拥有21个博览会场地,场馆总面积为230万平方米,其中汉诺威博览会展览馆总面积达到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有21万平方米,停车场有5万车位。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也是设施最先进、最齐全的国际会议场馆,其中最大的会议厅可以容纳2800人,而香港国际会议中心的大会议厅可以容纳5000人,新加坡的国际会议中心大会议厅可以容纳1.2万人。
“散”——即会展场馆布局分散,场馆之间距离较远,举办会展时由于客流量大,易造成交通拥挤,难以联手承接大型展览,发挥其组合效应。
“旧”——即会展场馆设施陈旧,如北京近10年没有新建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面积很大,但据国外同行反映,它的设备太陈旧,冬天的暖气效果也不好。
“单”——即功能单一,综合性差,供水、供电、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和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不完善。
2.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后、乱、缺、差”
“后”——我国会展经济、会展旅游管理体制及管理制度滞后。我国目前实行的会展审批制及相关管理办法,不仅国内公司,就连境外公司在我国举办展会也要申请批准,而且必须在国内寻找一个合作伙伴,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其次,我国会展活动的经营理念落后,创新精神不够,特别是产品创新意识薄弱。
“乱”——缺乏对会展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总体布局,已经建立会展活动专业管理机构的城市或地区很少;行业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举办会展审批手续过于繁杂,周期过长,造成一些会展不得不到其他地方举办;行业管理不规范,多头批展,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会展有“三多”:即会展数量多、主办单位多、重复举办多。这“三多”可以概括为一个“乱”字。
“缺”——我国目前缺乏专门负责会议的专门机构,缺少国际会展旅游的专业服务公司,缺乏专业会展旅行社,甚至对目前全国可供举办会展活动的场所、设施也不清楚。许多国际会议大多由几个部门联合或由某家旅行社兼办,这显然不能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要;缺少通晓国际惯例,掌握外语,具有会展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员;缺乏对会展业的调查统计和理论研究,难以准确评估和预测会展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差”——会展市场环境差。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会展业缺乏完整系统的管理、协调、鼓励、支持办法,缺乏对会展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审查制度;会展举办主体素质差,整体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一些场馆管理方式陈旧,服务意识差,一门心思为了创收,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结果在国内外客商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三、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会展旅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应抓住机遇,参与竞争,采取相关对策,以使我国会展旅游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在会展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对会展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制定全国及各个地区及城市的会展旅游业发展规划。会展场馆建设的规模、功能、标准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不要贪大求全、求洋,避免造成闲置浪费。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级政府在会展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将逐步转变:变直接主办为宏观管理;变前台演出为幕后支持,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今后会展活动不应该再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而主要是在政府的扶持下,由会展主办主体的行业协会、专业展览公司搭台,参展企业和专业观众唱戏。
2.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行业的管理主要是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自律标准来实现的。在我国成立全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的会展行业协会已经迫在眉睫。应大力加强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成立会展旅游业管理协调机构(如中国旅游协会会展旅游分会),制定地方性行业管理条例或行政法规,发挥行业协会的市场规范和协调功能,发挥其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设立评估机制、维护合法权益、提高会展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3.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会展企业(集团)、会展旅游企业(集团)和会展旅游城市,以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激烈竞争。国内与海外会展企业务有优势:海外跨国会展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与人才、较完整的营销网络以及丰富的组织与管理经验;而中国的会展企业则拥有众多的国内客户资源、熟悉中国市场情况,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服务经验,具有自身的文化优势和人文优势。国内会展企业要尽快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同时在提高组织管理服务水平上下大功夫,争取上市经营,实现会展产业的资本运营。
4.创立中国会展品牌,提升经营服务理念。会展有了品牌,就可能吸引有关人员参会、参展。近年来,跨国展览公司通过移植品牌大展对中国会展市场进行渗透。我们也应建立展览等级认证制度,对品牌展会的名称、标识等知识产权实行登记注册,予以保护。
5.实施会展管理制度创新。我国目前实行的会展审批制及相关管理办法,并不会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取消。但应该承认,审批制不是管理中国会展业的最好办法,正是由于现行的审批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才引发了我国会展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行业法律及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审批管理制度必然会逐步过渡到登记备案制。
6.加强对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会展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合作,成立会展旅游专业培训教育机构,邀请国际会展组织,如“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1CCA),以及会展旅游发达地区或国家,如香港、德国、新加坡的专家前来讲学。加强会展经济、会展旅游的理论研究,出版专门书刊、教材等,定期举办会展经济、会展旅游研讨会。
标签:会展旅游论文; 国际会议论文;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 会展行业论文; 会展管理论文; 会展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