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
李良凯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 基于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一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建设重视经济这个硬指标而轻视文化这个软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阻碍重重。文化作为促进乡村取得新发展的着力点,在促进经济发展、转变村民观念、提升村民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取得乡村建设新成就。
[关键词] 文化;乡村振兴;三农
文化是一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学界认可程度较高的划分方式是大体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应该是既包含广义上的文化,又包含狭义上的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促进乡村地区农业技术的提升、经济的发展、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等,进而助力乡村的全面振兴。
(1)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内创业概念、类型和结构等浅层次的分析上,对于内创业过程、绩效及管理问题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尚缺失。内创业类型或方式不同,内创业的实现途径、具体过程及绩效也不同,对内创业的管理方式也不同,内创业过程及管理问题等关键内容缺失使得现有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1 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1.1 科技文化助力创造经济价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邓小平以前瞻性的论述说明了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性。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促进经济发展的因子,推进科技文化在乡村地区的运用,能提升乡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生活的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取得因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生产带来的效益,最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增加村民的收入,奠定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基础。
1.2 特色文化助力挖掘经济潜力
我国地域辽阔,乡村地区分布广泛,在风俗习惯、衣着服饰、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是特色文化的来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但因为当地村民文化知识不足,对这些文化资源不够重视、缺乏宣传方法、没有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原因,特色文化的商业价值没有很好的发掘。及时传授乡村地区基本的特色文化利用方法,传授包装、宣传、销售等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具有特色文化的地区实现对文化价值的利用和保护,创造经济价值,提高经济效益。如此,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既实现自身的发展,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助推乡村地区的产业振兴。
布鲁诺走下法庭前又转过身来大声说道:“我看见了,你们在宣判时比我更害怕!”这声音嗡嗡地在教堂里回响。主教们赶忙擦着汗,夹起文件匆勿散去。
1.3 知识文化助力转换经济效益
积极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村民自身的社交需要,有效的宣泄负面的情绪,调节身心健康。传统文化活动的逐渐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降低,村民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发泄情绪的机会,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进而导致身体的疾病。因此,加快文化的供给很有必要,提供具有乡村气息的书籍、期刊杂志、报纸,开展唱歌、跳舞、小品、健身等娱乐活动,让村民既满足社交的需要,又在阅读中丰富文化知识,在参与活动中提升能力,达到心情舒畅、强健体魄,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如此,才能改变乡村地区人们健康问题突出的困境,在乡村地区同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 文化有助于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2.1 文化让村民感受幸福
乡村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少陋习随之产生,以往的陈规和如今陋习的结合,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苦不堪言,但由于乡村文化环境的制约,村民并不能通过单个人的力量实现乡风的转变。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遇病求神拜佛等不良风气愈演愈烈。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对乡村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村民头脑,用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理念教育村民,有助于破除贫困地区发展束缚,有助于把优秀的文化知识转换为村民的群体意识,逐渐实现移风易俗,达到民风淳朴、乡风文明。
2.2 文化让村民获得健康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村知识性文化长期以来都比较欠缺,使得生产力水平较低、劳动工具落后、耕作方式粗放,部分地区依然思想落后、迷信盛行。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发挥知识文化的作用。加快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等的传播,有利于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帮助村民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理念,掌握必要的发展经济的手段,有利于减少乡村振兴工作的阻碍,改变人们贫穷落后的面貌。知识文化的传播,既能提升村民的各种能力,提升致富信心,又能移风易俗,转变乡村的不良风气。
本文建立了风电机组功率输出模型、风电场布局,以及尾流效应模型。为了改善风电机组出力的不稳定性和间断性,本文研究了多风场的风电输出及其对可靠性的影响。为了改善风电场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本文通过MATLAB仿真了风场电出力模型和电力系统可靠性模型。由于风能的间歇性和随机性,总产量随风电场的数量而变化。理论上,通过设置多个风电场,可以减少集成输出的间歇性和随机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输出的稳定性。随着风电输出稳定性的提高,其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也会减小。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停电时间等一系列系统可靠性参数用于定量可靠性分析。
2.3 文化让村民变得充实
编者按: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通知》,举全部和全系统之力,积极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旨在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各试点省、市、流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按照“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积极践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推行各项试点任务,在建设中进行探索与实践,成效与亮点逐步显现,有力促进了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管理工作。本期特别策划“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专题”,总结分析各试点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探讨试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为全国进一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的落实提供有益借鉴。
当前,贫困地区村民的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精神生活也应该充实起来。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乡文化差距逐渐拉大,加快乡村地区文化发展时间紧迫。因为文化的教化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贫乏,部分乡村地区依然存在赌博、封建迷信活动、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使得村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切实提升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既能丰富村民生产劳作之余的生活,又能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能力,还能提升村民的认知能力、识别能力,让村民的生活变得充实。
3 文化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
3.1 文化有利于破除乡村陈规陋习
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3]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词汇高度概括了农民的需求。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文化是让农民幸福起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现有机的和谐统一是幸福的更高境界,以现代观念影响、教育村民,是帮助他们摆脱文化贫困、精神贫困的关键。通过加快向村民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化,分享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能够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滋养他们的心灵。文化的潜移默化,有助于维系村民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增强致富信心,消除因贫困而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让村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步提高,使村民真正感到幸福。
3.2 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道德建设
广大乡村地区是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制宣传的重点区域。加速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5]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加强法治教育,有助于村民提升基本法治知识,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提高辨别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提升对法治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能力,摆脱不懂法、不用法的法治贫困现状,让法治成为约束违法犯罪行为的“紧箍咒”,成为维护合法权益的“保护伞”。
3.3 文化有利于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乡村的道德建设正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种思想文化传播速度加快,新旧农村体制的更替,贫富差距、利益分化等问题凸显,这些矛盾的存在,势必会对村民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产生冲击,使得乡村道德秩序出现新的变化。良好的道德秩序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表现。[4]因此,加快乡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让村民以理性思维正确对待生产生活中的矛盾,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有益于促进乡村的道德建设,实现乡风文明,人际关系和谐,进而实现乡村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4 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和谐
4.1 文化有助于加强人际沟通交流
乡村文化是村民之间彼此联结的精神纽带,以各种方式存在的文化活动,是把村民吸引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加强人际沟通交流,巩固邻里和谐关系的重要方式。当前,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在村里的一般是老人、小孩、妇女等,人际间的沟通交流减少,精神生活缺失较为普遍。从村民实际需要出发,以文化站、阅览室、活动场所为委托,利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达到加强村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人际交往的作用,实现村民之间、家庭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既满足村民人际交往的需要,又在沟通中传播新的价值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4.2 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本村的事物是村民个人权利的实现方式。政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村民政治价值理念的树立和提高。加快向村民传播政治文化,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乡村的主人,知晓政治参与的意义、参与途径、参与方式等知识,是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提升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在重大事项上实现民主决策,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倡导民主、平等、理性、宽容的价值观念,促进乡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形成乡村发展的合力。
4.3 文化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当前,农村地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理念基本是“实用主义”,因此出现了毁林开荒、焚烧荒草、乱扔垃圾、滥用农药等许多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加快让村民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引导村民树立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村民爱护动植物,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杜绝污染严重农药的使用,防止环境污染;优化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在乡村振兴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结语
发挥文化的作用,重在让村民感受文化的魅力,获得文化创造的价值,提升利用文化的能力,让文化成为推动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催化剂。如此,文化振兴作用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共同推动,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逐渐实现,才能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黄桂田,王曙光.文化与文化产业:中国产业与文化变迁的因应之道[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3-2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3] 习近平.习近平: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N] .人民日报,2018-04-24(01).
[4] 熊春林.农村文化发展之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3.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光明日报,2017-10-28(01).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19-0181-02
作者简介: 李良凯(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签:文化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三农论文;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