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书写与计算机--从汉字书写的衰落看_书法论文

汉字书法、书写与计算机——由汉字书写的衰退所想到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书法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大工业生产给社会带来了发展和进步,这就是现代化文明,但却毁灭了许多手艺为人类带来的传统文明。人们由于食品安全危及自身健康,才开始反思发达的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竟如此巨大。小汽车与摩托车成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可尚未使人们警惕人类腿功能的衰退。近十几年来,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不仅使传统的邮政业迅速衰落,也使得人们日常的书写被所谓无纸化办公所取代。键盘敲击得越来越快,而字却写得越来越难看,故不仅青少年即使中老年人也常常因书写甚少而提笔忘字。疏于书写的结果,导致网络上错别字连篇。书法是以人们日常书写汉字为生态依托的艺术,倘若中国人日常书写汉字的生态遭到破坏,那么就如同鸟类失去树林,庄稼失去水源,书法的生命也必然在未来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书法在中国艺术中占有怎样的重要位置

汉字,无疑是世界文字中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文字。20世纪初,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强国,为了使一个落后贫穷、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文明古国重新站立起来,主张打倒方块字,实现拼音化,企图把汉字纳入拉丁语的系统,他们甚至认为中国一切落后的根源便是汉字。这些激进的鼓吹者包括许多在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坛领袖,如瞿秋白、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等。瞿秋白曾言“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新中国的文字革命,就是要完全废除汉字和文言”。鲁迅认为:“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积穷积弱的国力,使得这些文化精英在所谓汉字革命的思潮中,喊出了毁灭中国文化根基的口号。然而与激烈语言相反,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位放弃手中的毛笔,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出色的书法家。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他们都有着热爱中国书法的内心世界,因为书法的魅力和中国人拿筷子吃饭的久远文明一样,与生俱来,是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的。

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已经证明,实现拼音化把汉字改造成拉丁语系统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样的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如果全盘西化把汉字拉丁化,其结果便彻底毁灭了中国的文化,也将彻底毁灭了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提出将汉字改造成拼音的激进者,只是利用汉字音节的特征加以改造,以期达到拉丁化的目的,却全然不顾汉字的音、形、义相生相发的全部内涵,当时的人更不知方块形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文字中信息量最大、最丰富的文字。当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一下子醒悟了过来,原来汉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编入数码程序。因而计算机一旦译码汉字,便出现了许多种输入法,嘉惠于汉字的传播。为此,我们似乎应该感谢计算机,因为计算机让中国人也让全世界认识到汉字不是落后的标本,而是中国先民创造的伟大文明,是世界文字中最先进的文字。正因此,今天汉字在世界上的传播,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在打倒汉字的思潮出现之前的一百多年,历史的发展则完全相反,那正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高峰期,中国历史上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正是在这一时期获得的。文字学家自古以来讨论的多是汉字的音、形、义,清代乾嘉学派关于小学的研究,更是解读音、形、义的学术高潮。不过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不研究汉字之美,在历史上无论是史籀还是李斯、赵高;无论许慎还是李阳冰、徐铉兄弟;也无论是乾嘉学派中的段玉裁、桂馥,没有一位不是杰出的书法家,因为他们在研究音、形、义的同时,都知道用美来书写汉字。因此合起来我们可以用音、形、义、美四个字概括汉字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正是先民们利用这些特征,以汉字音律美为基础,才产生了中国的诗歌艺术;以汉字各阶段书体演变的字形和用笔之美为基础,才产生了中国的书法与篆刻艺术,而后者更是汉字特有的艺术。

中国人早在上古时代就注意写字的教育,至于有关书法艺术的理论(书论)远早于文论、画论、诗论。历史上的书论蔚为大观,通晓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专家都知道,书论亦是中国艺术理论中最富哲理的部分,在其他艺术理论中,常常可以看到书论的广泛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文化精英还是初识汉字的平民,没有一位不曾受到过汉字书写之美的教育。关于书法之美给中国人带来了怎样的美的教育和训练,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曾有精辟的阐述:

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这篇文章因为是写给西方人读的。所以使用了西方人可以接受的词汇,文章中所指的“线条”,即书法中的“点画”和“笔画”。“形体”,在书法上称之为“间架”或“字形”。文章中提到的许多关于美的术语,确是中国人通过书法而感悟到的对艺术的各种认识。林语堂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祖国艺术的自豪感,今天读来,我们仍能产生由衷的敬佩。

著名画家傅抱石也曾经说道:

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于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姻缘。中国文字为“线”组成,它的结体,无论笔画繁简,篆隶或其他书体,都可在一个方形的范围内保持非常调和而镇静的美的平衡。这是和别的民族的文字不同的地方。试参观一次中国的印刷工厂,一粒一粒大小相同的铅字,这便是中国艺术的原子。中国人在相同大小的范围上面,凝视静观,可以透过与生俱来的欣赏力而对这不同的笔画发生无限的境界、无限的趣味、无限的新意。中国一切的艺术差不多都是沿这个方式进展的。

这真是了不起的眼光,也是深知中国艺术的眼光。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对中国书法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他们或认为书法中蕴含的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或认为书法是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或提出书法是中国一切艺术之魂,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甚或认为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容量之大、渊源之深,若中国的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园林、音乐、戏曲、民间工艺……中国的各种艺术几乎都能与书法相通。

然而大工业生产可以吞噬许许多多在历史上闪光的手艺文明,信息化时代则正在吞噬着汉字书写的文明,书法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如果失去了汉字书写的土壤,也必然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计算机给汉字艺术带来了什么

1.西方传入的键盘文化是汉字书写的大敌

计算机的运用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汉字的先进性,也使汉文字语言学家重新反思一个世纪以来对汉字改革所作所为的是是非非。然而我们注意到,在计算机使用汉字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它的输入方法却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数千年历史的书写习惯。计算机的最初设计者显然是西方的科学家,最初的设计也不会考虑中国人书写汉字的习惯,加上全球化的营销理念,其设计理念亦必然是西方的立场。我们知道计算机的键盘输入法,即西方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打字机输入法。键盘上的英文(或德、法、俄、西班牙语)字母,对于西方人是他们的母语文字,对于东方人则必须以西语为输入代码的第一步,然后再转换成自己的母语文字。以大陆计算机的常用输入法为例,不论汉语拼音输入法、五笔字型输入法、还是数字输入法,都离不开在键盘上敲打英文字母或数码才能完成汉字的输入。如果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使用计算机的人都如此输入汉字,必然对汉字的书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键盘文化是西方的文化,在百年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输入或入侵中,键盘文化正可比为隐形飞机或潜水艇,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它已侵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学校、在街头、在任何人群中,只要有人在用手机发送短信,便可以看到飞速敲击键盘的手指,汉字书写就这样被高速地被替代了。像这样的西方文化入侵,却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键盘文化如此动摇中国文化的根基——汉字书写之时,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据我所知,如我这样坚持以“汉王手写板”手写汉字直接输入计算机的人少之又少,但仍有这样计算机设计者在坚持开发直接书写汉字的软件。手机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计算机,所幸在近几年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手写输入汉字的手机。风靡一时的美国苹果iphone和ipad也都设置有直接书写汉字的软件。国产开发的除“汉王手写板”外,近年出现的“一人一笔”全手写计算机,甚至可以直接储存汉字的手写笔迹。我们并不知晓软件设计者的动机,但却可以判断其中必有自觉保护汉字书写功能的科学家在。在“一人一笔”的宣传册中写道“手写汉字,不应仅是一项技能,更应成为普通大众普遍认同的一种美的享受,就好像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全手写计算机的开发,使我们看到了汉字书写与计算机矛盾可以调和的光明前景,似乎可暂缓我们的忧虑之心。

然而,尚不可以盲目乐观。在西化的大潮中,我们仍然看到少年儿童弃笔书写的队伍与日俱增。在媒体无知的炒作下,我们见到关于中小学生所谓低碳无纸作业的报道,即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存入U盘,再交给老师。更有省事的教师要求中小学生不用书写,而以打印后的文稿作为作业上交。这样的现象如今已成风靡之势。请问用电比之用手书写是“低碳”吗?用打印替代手写所耗费的大量优质纸张能叫“低碳”吗?最重要的少年儿童正是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以这种抛弃书写的方法学习,不仅断送了少年儿童通过书写汉字牢固掌握母语的机会,也断送了训练手写能力开发大脑的机会,更谈不上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国人正是在书写汉字的训练中培养了审美能力的。

以便利、省事的所谓高效率来替代文化的高度,像这样愚蠢作法还不仅出现在学校,在教育、文化、艺术的行政单位,在社会的许多层面都可以见到计算机对原有手书、手绘文化的破坏。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的大学课堂,已不再以手绘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因而也出现了有些艺术院校和教师的强烈抵制,在一二年级不允许学生用计算机绘图的作法,以此作为强化学生手绘能力的手段。这是因为失去动手能力的艺术设计者,任他计算机操作水平再高,艺术的感受一定是平庸的。同样失去手写汉字能力的青少年,在掌握母语汉字的内涵上,也一定是低能的。

如何使执政者站在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高度,从文化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是棒喝一声的时候了。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努力开发符合汉字书写规律的计算机输入软件,以政府手段强化宣传、积极推广,以抵御键盘输入法给汉字书写带来的危机。甚至可以作到凡开发新的品牌计算机,必须加入手写汉字的输入功能,国外进口的计算机品牌凡无手写汉字的输入功能者,一律不得进口。更进一步说,中国人使用的计算机应该以手写汉字的输入功能为主,放在前面,而以键盘输入为次,隐藏到后面。理由很简单,因为汉字是15亿华人的母语。

第二,从保护民族文化的立场出发,限制中小学生过早使用键盘输入法,让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多用手写汉字,牢固掌握母语的书写。

第三,从保护民族文化的立场出发,把书法教育加以立法。在中小学教育中强化书法教育,它既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通过书法教育可以陶冶情操,锻炼毅力,增强爱国主义自信心。在今年六月底举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会议上,通过了艺术学学科的新目录,“中国画与书法”成为艺术学二级学科被确认,这一确认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出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立场。但这仅仅是高等艺术教育的事情,这还不够,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书法教育,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以立法的形式被确认,更显得紧迫和重要。

2.现行计算机汉字美术字、书法字存在的问题

现行计算机中汉字美术字、书法字现状亦让人担忧,其在研发中并不注意书法审美内涵的保存,似也可以看作是汉字书写艺术的一种不良走向和衰退。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不仅有正、草、隶、篆、行的书体变化,还有书家风格特征变化。即以草书为例,还可分为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狂草还有肥张(张旭)、瘦素(怀素)之别。俗话说:草书出了格,神仙不认识。而中国历史上早在汉代便约定俗成,规范了草法。历代草书家不仅没有因为草法限制他们的创造,相反在草法范围内千变万化,气象万千。书法是以“写”作为其表现手段的,“写”有法则,中国人称之笔法。“写”又有其美学含义,中国人在书法中获得了“写意”的精神,并运用到诗文、绘画、音乐、舞蹈、工艺、雕刻、戏曲、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去。

当然,广义的书法,也包括历史上刻于金石或用于装饰器物的美术字。中国上古的篆书原本就具有装饰的内涵,在刻于青铜器上的金文中,常见到运用对称、平衡等装饰手法。西汉以后,碑刻之风成为习俗,在葬俗、佛教、道教的石刻文字中,由于刊刻的需要,更因适合于方形的表现,出现了大量的装饰字体。南朝的齐、梁时,花体书法曾有过风靡朝野的时代。唐韦述有《五十六种书法》一篇,其所述各种花体实际上就是古代各种美术字的表现。唐代以后,雕版印刷术渐行发达,现今延用的宋体、仿宋体等便是由唐代颜、柳碑刻楷书转化而形成的。

从金石刊刻、雕版印刷到现代的书籍装帧,所用装饰手段创造的汉字美术字非常丰富,却都努力保存着书法中“写”的意味,因为这是汉字美的精华。在二十年前印刷还使用铅字的年代里,每一颗铅字都是专业工人刊刻的,多年的书写经验和熟练的刀法,使得铅字中保存着许多书法刊刻之美。而今输入计算机的印刷体汉字,为适应编程的需要,更将部首在铅字的基础上统一规范,所以计算机中的宋体、仿宋、黑体、楷体,较之从前的铅字更加整齐划一。从美的角度审视,可以说整齐划一也是一种美,但毫无疑问却丢失了更多“写”的细节。

在使用计算机之前的时代,从广告海报到书籍装帧,甚至到邮票设计和火柴商标设计,凡需要印刷的设计稿上的美术字都以手绘“黑稿”完成,如果精心收集一下,那时创造的美术字正是一个品类丰富的浩瀚的森林。计算机的出现,照排和扫描替代了手绘黑稿的工作,然而计算机中供给设计者选择的汉字美术字却很有限。森林不在,仅存几棵树木。有关汉字设计的专家告诉我,中国尚未像日本等国那样重视研发汉字字体,现有的汉字字体的数量和风格的局限显然无法和以往的丰富性相比。多数青年设计者完全依赖计算机现有的储存,汉字书写、图形手绘等传统训练被荒废,惰性使创造力完全被替代,如此的汉字美术字,显见亦是单调乏味的。

诚如汉字字体设计家曹方教授所言:

我国计算机成套字体的设计仍处在起跑线,而液晶屏幕上的字体还是那么粗俗、单调、缺乏个性。设计者往往过于依赖计算机的键盘而不是自己的手工和大脑,因为他们已经轻信了某些观点,什么“扔掉你的画板,轻轻触摸你的键盘,一切应有尽有”其实这与“革命”不同,而相反我们应该利用其特点,在视觉效应上找到计算机字体与油墨印刷字体的差异,汉字设计需要有自己的探索者。

“扔掉画板,扔掉笔”,靠触摸键盘去替代手绘和书写,其结果是艺术美的细节被抛弃,进而眼光变得平庸起来。诚如文中所言希望“在视觉效应上找到计算机字体与油墨印刷字体的差异”,我的理解就是找回那些丢失了的书法美“写”的细节。近些年来数码照相、扫描技术方面也日渐发达,因此我们更应利用这些科技,在视觉效应上努力找回计算机字体与书法的差异,从而使计算机汉字美术字充分展现书法之美,并使其品种更丰富起来,改变现在单调的局面。

同样的道理,被输入计算机的汉字书法,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设计这些书法软件的人并不是书法家,凭着追逐时风的头脑,计算机中出现了舒同体、启功体和刘炳森体;凭着个人的喜好,则创造出了孩儿体(非常拙劣)和康有为体。据我听知计算机中还有行书体(为上海任政所写)、隶书(拟北京书家宁斧成体)、新魏体(这是目前所见写得最讲究的一种)等。舒同的字在书界从来未被公认,启功和刘炳森的书法也不为多数书家认同为一流。加上转手他人书写,再须规范部首、划一整齐以便输入,这样的书法必然等而下之了。艺术设计界的高明者,在面对计算机中现存的书法字时,往往因其俗不可耐而弃之不用。但广为商业所用的媒体和出版社,却因其便捷,使这些品位不高的书法字迅速传播。于是这样的计算机书法充斥于大街小巷的店招广告和书报刊物,泛滥成灾。

计算机的储存功能,本应给书法字、美术字以更丰富的艺术选择,但是现实却是将单一替代了丰富,低俗替代了高雅。由于其便利和传播迅速,使许多人以为计算机书法就是这种样子。然而我们应该告诉社会,计算机是人开发的,计算机美术字和书法字的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只要重视应对就一定可以改变得更好。为此我们认为:

第一,大力做好汉字美术字的软件开发,以丰富的美术字占领计算机的储存库,以扩大使用者选择的空间。优胜劣汰,只有多开发,才有可能改变单调的美术字现状,使印刷用美术字更好地展现汉字的美。

第二,政府应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加大投入,精心、慎重开发计算机用书法体,不能任由开发商草率低成本地开发那些庸俗的手写体书法软件。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书法,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不说篆隶可采用的碑版和书家,至于楷书如人们熟悉的欧、颜、柳、赵,行书如王羲之、苏轼、米芾、赵孟、董其昌,哪一种书法风格的开发不比舒同、启功、刘炳森的书法强。早在唐代就有了《集王字圣教序》的出现,今天的科技要开发上述既有悠久传统,又具有高品位书法美的计算机软件并非难事,问题在于重视,在于严肃对待这些计算机书法字研发的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我们期望可以通过书法专家、艺术设计家和软件研发者共同努力,来保证其审美和品位,使计算机中的书法体趋于丰富,逐渐淘汰那些艺术水平低、品位俗的计算机书法。

汉字书法在近三十年的热潮中,得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真是一个奇迹。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进步,书法人口也是20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最近的书法作品拍卖新纪录也充分显示了其艺术价值。网上调查,什么爱好是少年儿童业余学习的最佳选择,书法占据了第一位。然而,如本文开始所提到的日常的汉字书写却前所未有出现了衰退。

这两方面的相反的发展,看似是这20年发生的事情,而溯其根源可能都与20世纪初的否定汉字的全盘西化思潮有关。因为认为汉字难写难记,于是认定它是落后的标志,必须扫地出门,所谓“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西方艺术中没有书法,于是置历史于不顾,不承认书法是艺术。自从1958年以来推广的汉语拼音(用以汉语的注音)可以在全国小学中普及,而关于母语汉字的书写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后,在小学教育中变得可有可无。师范院校在师资培训上只安排了流于形式的“三笔书”教育,使中小学书法教育严重缺乏师资。在小学教育中崇洋的所谓双语教学甚嚣尘上,而母语的汉字教育却不受重视。当然历史已证明,汉字未灭,中国未亡。相反汉字在复兴中华的进程中依然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那种企图让汉字为世界接受、为劳苦大众接受的善良愿望,也许并没有什么错,但却不可能解决好普及汉字与保护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不要说用简化字刊印的古籍,经不起推敲,那真是无本不错。而今即便在宽松的政策下,可以用繁体字整理古文献时,由于通用计算机汉字库的不完整,出版社中青年编辑不识繁体字,也使这样的工作变得十分困难。在大陆日常使用汉字的行业计算机中,如银行、邮局、机场、派出所、手机、通讯,只存有所谓给大众认识的常用汉字字库,稍微不太“大众”的汉字便不能“通行”。所有这些,都可看到在汉字运用中受到全盘西化思潮加极“左”思潮影响下的阴影。

计算机的使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法回避。计算机在汉字输入上给汉字书写带来了困境,却也在书法图像、书法视屏的传播上带来前所未有的效应。因此,历史并非要扼杀汉字,困境与机遇同时并存。重要的是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文化立场,对于汉字、汉字书写、汉字书法艺术,是让其进入全球化超市与西方文化同化,还是保护他的民族性;是任由他在全盘西化的潮流中毁灭,还是真正自觉地站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立场上,重新审视中华复兴中汉字的价值和使命。如果是后者的立场,则可以坚信关于键盘输入法给汉字书写带来的危机,一定可以化解。化不利为有利。

汉字书法和汉字本身,从20世纪开始至今,经过了许多浩劫和磨难,从全盘西化思潮中的“打倒方块字”口号,到人们以钢笔、圆珠笔替代毛笔书写,似乎都给书法带来困境。而今就连钢笔、圆珠笔似乎也可以随手抛弃,但汉字和书法历劫不死,每次磨难,都使汉字和书法重新崛起。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无疑上升到了中国汉字的生存状态,然而如我一样担忧汉字书法和汉字书写命运的中国人,对于汉字的生命力却从未表示过怀疑。我坚信未来的汉字书法和书写一定仍然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一定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坚信,汉字书法、书写的未来是无限的。

以上文字,或并不能表达好我的观点,我既不懂计算机,也不了解软件设计工作者的文化关怀。所以,谈不上是论文,谈的也多不是艺术内部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站在文化自觉的立场上的呼吁,呼吁社会和国家掌握文化艺术的执政者,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关注汉字、汉字书法、汉字书写的命运,保护好中华文化的根基。

我们不保护,谁来保护?这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标签:;  ;  ;  ;  ;  ;  ;  ;  ;  ;  

汉字书法、书写与计算机--从汉字书写的衰落看_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