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岩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743000
【摘 要】高等学校中心实验室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而且是构成本校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构建和完善管理中心实验室是培养广大莘莘学子实践和创新技能的主要平台,也是提高综合性人才教育质量的要求所在。
【关键词】高等学校;中心实验室;建设;管理;实践探究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逐年发展,医疗市场对于高端学术临床技能兼备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对高素质科研人才质量的要求,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医学院校,主要涉及护理、医学检验、中医学、康复学、针推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通过对中心试验室管理积极完善和医学教学建设综合整合后,在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安全性、工作质量、降低耗材消耗量及节省人力资源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现报道如下。
1高等医学院校中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现状解析
1.1系统规划性管理不完善
由于目前很多学校都受制于传统课程的局限性,在大力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操作实验技能,进而使对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造成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虽然在对中心实验室筹建时,大部分特殊装修条件和先进仪器都基本到位,但由于一些不合理因素和理念,导致学院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不够,致使很多学校在建设中心实验室平台过程中出现一定盲目性[2]。例如: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实验室电路不合格整修、大型仪器的重新购置,造成很多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使得出现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在实验室管理方面还存在宏观调控不均的情况,由于仪器设备摆放不合理,导致实验室用房分配方面紧张;实验室仪器缺乏定期养护和维修检查程序;一些大型仪器在购置前出现论证不明确;实验室整体技术人员专业水准不高,导致在一些设备出现临时故障时无法给予应急措施。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和教室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教学任务,耽搁了本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1.2中心试验室开放和共享程度管理的负责人分工不明确
由于对实验室设备保养和经费等相关因素,使多数中心试验室不能达到全天候的开放条件。对需要学生上手进行操作的实验基本不能保证人人都能满足,很多情况下都是学生在旁边观察实验的操作步骤,无法实现学生所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掌握。并且,学校各学科冗杂,交流不密切,通常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缺少共享体系[3],致使实验室的设备利用率较低。
1.3教学、科研服务团队的缺失
中心实验室一般是学校基础设施配备相对完整的实验场所,故应需要一支技术水准较硬、操作能力娴熟的由教师、专职科研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但大多学校由于建校历史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老龄化、结构失衡、良莠不齐、技术水平落后等现象[4],导致对于实验室科研人员的培养和重组缺乏重视力度。对于一些技术人员出现的错误和误差也无法及时上报,加之待遇偏低,危险系数较高,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持续留在实验室工作,造成当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象。此外,学校管理阶层对于实验室人员的职称和待遇也欠考虑,进一步促使工作人员积极性降低,对于日常管理出现敷衍了事的局面。
1.4教学科研设备相对落后
随着电子医疗设备的逐渐更迭换新,很多教学用科研仪器和设备都相对落后陈旧,不能适应医学时代的发展需要。但由于受落后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和经费输出的问题,导致很多教学科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学生所做的实验也相对普通,不能向临床实践和外界科研水平进行对接,严重造成了医学人才培养的滞后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对于中心试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探究实践
2.1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绿色实验室建设的背景下,在如何提高绿色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和效率都收到了广大学者的重点关注。对此,学校相关部门应抽选优秀工作人员去外地或国外进行先进管理技术的学习,从管理体制、信息化管理、仪器共享、学科交流、横向合作、课题研究及学术沟通等多方面借鉴和参考。然后结合自身实验室建设水平和管理现状,查漏补缺,全面整合本校中心试验室建设,使其完成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逐步靠拢。
2.2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现代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学校中心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质量及科研发展密不可分,故对实验室标准化筹建和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5]。对此,学校应积极着重培养本校学生实验技术理论,使其能够学以致用,以提高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创新操作素养为发展目标,不断改善实验教学的任务和投资力度。但只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应该积极组建高质量高水准的科研队伍。注意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实验室技能人员的培训;再者,要注重对实验室的文化建设,鼓励科研工作的进展,营造科学良好的实验室氛围;此外,更要注重与外界先进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实验技能研究和实验设备功能的开发。组建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是促进我校中心实验室发展和科研教学水平进行良性循环的关键步骤。
2.3建设大型仪器公共网站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互联网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领域状况屡见不鲜。对此,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中心实验室网络信息平台,掌握各高校及科研单位大型仪器的分布及使用情况,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和网上预约体系。此外,对于大型较为贵重精密的关键设备,由于其使用和维修、养护的结构相对复杂,故应利用各学校、机构的维修维护资源,进行取长补短、相互合作,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维修服务[6]。对于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涉及到申请、审批、和时间安排等诸多程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预约和记录,可以规避由传统人工管理现状下的繁琐和误差,注册用户被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对相关设备的预约和使用,相对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
2.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人员,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完善和巩固对于应对就业和社会是远远不够的,故要通过加大中心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以加强对综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应大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积极开发虚拟实验室的相关建设,例如:虚拟解剖实验室、护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室、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使学生在情景模拟下完成对操作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我校的综合教学水平。
3小结
综上所述,中心实验室平台建设和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的持久性任务。学校相关部门必须要增强对中心试验室的重视力度,依靠科技支撑,加快信息管理体系的升级改造,落实管理责任制,努力实现规范化流程化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刁叔钧.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6):233-235.
[2]张慧蓉,张建伟,薛华柏,等.高校中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科学仪器,2010(2):193-195.
[3]褚怡春,高翔,杨永华.对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分析与思考—以南京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12):80-84.
论文作者:吴佩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9
标签:实验室论文; 中心论文; 学校论文; 试验室论文; 科研论文; 仪器论文; 实验室建设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