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规模扩张动因及其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实证论文,国债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1981年恢复对内发行国债以来,利用国债筹集的资金,为平衡财政收支,增加教育、科研、国防等方面的投入,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均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根据有关统计数字,1996年国债发行额为1967亿元,1997年增加到2477亿元,1998年国债发行额达到6591亿元,相应的国债余额达到约7700亿元,占GDP比重由95年的6.5%上升到9.6%。1999年国债发行额计划3165亿元,国债余额将达到约9800亿元,占GDP达11%以上。国债规模的急剧增加表明国债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国债规模如此迅速扩张呢?
一、国债规模的变化
自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国债发行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发行的种类也逐渐增多,由最初单一的国库券发展到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和保值公债六个种类。历年发行的国债规模大体如下:
第一阶段(1981-1986),国债年度发行规模基本稳定在40亿到60亿元,六年总发行299.72亿元,年平均规模为50亿元。1981年计划发行国库券40亿元,实际发行了48.66亿元;1982年实际发行43.83亿元;83年41.58亿元;84年42.53亿元;85年达60.61亿元;86年为62.51亿元。
第二阶段(1987-1989),国债年度发行规模显著扩大,三年累计发行494.02亿元,年平均165亿元。1987年发行库券62.87亿元,重点建设债券55亿元;1988年发行国库券92.16亿元,财政债券66.07亿元和国家建设债券30.65亿元;1989年发行国库券56.12亿元,特种国债43.70亿元和保值公债87.43亿元。
第三阶段(1990-1993),四年累计发行1355.38亿元,年平均发行339亿元。
第四阶段(1994年以后),由于从94年起财政不能向银行透支,国债年发行量猛增,突破1000亿大关,1994年实际发行1028.65亿元,1995年发行1510.86亿元,1996年发行1847.77亿元,1997年发行2412.02亿元,1998年发行6473.6亿元,1999年计划发行3165亿元,截至99年10月9日为止已发行2654亿元国债。
二、考察国债规模的指标
1.债务依存度,为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该指标表明当年财政收入中有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来维持的,指标越高表示财政支出越依赖于债务收入。根据财政支出额是国家财政还是中央财政,又可分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由于迄今为止我国的国债都由中央政府发行,偿还也由中央政府负责,因此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国际上一般认为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15%-20%之间为安全,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在25%-30%之间为安全。我国94-98年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分别是20.2%,22.2%,26.4%,28.2%,30.32%;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分别是52.41%,53.28%,55.61%,57.77%,60.4%。这些都已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2.国债偿债力,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该指标说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有多少用来偿还国债,一般认为这一指标应控制在8%-10%幅度内。94年以来由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剧增,这一指标呈迅速上升的态势,94-98年的国债偿债力分别为:9.6%,14.2%,17.7%,23.3%,23.9%。
3.国债负担率,是当年国债余额/GDP,这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来衡量国债规模的一个指标。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数据来看,这一指标一般在40%左右。我国91-98年相应的数据分别是:5.14%、5.25%、5.5%、5.21%、5.45%、5.6%、8.1%、10.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这一指标同时意味着我国GDP是国债规模的20倍左右,说明从GDP来看,我国目前国债规模还相当小,国民经济还有很大的空间增发国债。
4.国民应债率,是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这是从居民的国债承受能力来考察国债规模。91-98年相应的数据分别是:11.63%、11.12%、10.46%、11.04%、12.03%、12.86%、13.09%、14.42%,比例不高,说明从居民应债能力角度考虑,我国国债规模还有相当大的余地。
从以上几个指标来看,各个指标反映出的情况非常矛盾。从国家财政与中央财政自身偿债能力来看,现有规模已远远超过警戒线,但从整个经济总量和居民应债力来看,远远低于国外经验数字,说明还有相当大的扩容空间。
三、国债规模扩张的原因
1.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是我国国债规模不断扩张的主要原因
近十年来,我国财政赤字增长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上。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从分配领域着手,改革每向前迈一步,都要以财政上的减税让利为代价。放权让利不仅体现在较大幅度地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在利润初级分配中的比例上,而且体现在几乎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中。每推出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几乎都伴随有对在该项改革中受损失方提供直接财政补贴。这样的“缺口”往往依靠不断扩大的国债来弥补。尤其是94年以来,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中规定,财政赤字不能再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解决,只能由发行国债来弥补,于是形成了国债规模跳跃式的扩张的格局。
2.加快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是推动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显露得越来越明显,急需的资金量也越来越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的调控职能始终处于不断弱化状态,这样一来,只得依靠发行国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
3.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长是推动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
国债的购买主体有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在我国,企业由于各种历史的、体制的和自身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缺乏持有一定量的流动性资产的内在要求。各金融机构也因目前国债品种单一、流动性差、二级市场发展滞后及本身机制和政策限制等因素,使得以国债调整资产结构、增加流动性的尝试才刚刚起步。因此,国债的认购主体在目前还是城乡居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存款余额迅速增加。据统计,1980年我国国家银行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加农村信用社农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99.5亿元,1985年为1622.6亿元,到1990年升到7034.2亿元,98年高达53407.47亿元,年度国债发行规模与城乡年末储蓄存款之比,1980年为0.1:1,90年降到0.014:1,94年为0.055:1,96年为0.051:1,98年为0.123:1。这样庞大的储蓄存款余额,为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借新还旧也是推动国债规模不断扩大重要因素
到目前为止,我国债基本上还属于筹资型国债。国债发行之后,除短期国债外,在其存在期间内,必须按时付息,并形成一个财政支出项,即国债利息支出。国债到期后,偿还国债本金的费用形成财政的又一个支出项,即国债还本支出。支付国债本息的资金一般通过增税,预算盈余或举借新债来筹措。由于我国财政收支状况一直未出现根本好转,只有采取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而且其比例不断上升。到97年,国债发行额为2476.82亿元,旧债还本付息额(1959亿元)已占到80%。可见借新还旧也是我国债务发行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四、国债规模扩张的实证分析
1.国债规模与财政赤字的相关分析
根据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国债发行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本质上说,国债的规模与国家财政赤字存在高度相关性。
财政赤字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与总收入的差额,它分为硬赤字和软赤字。软赤字可以以发行公债的方式来加以弥补。而硬赤字的弥补只能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的方式解决,或者靠增发货币来弥补。由于硬赤字的弥补不依靠国债的发行,所以我们说的财政赤字都是软赤字,分析对象也是国债与软赤字的关系。
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98)、《中国财政年鉴》(1998)和《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1999年各期)的有关资料,运用TSP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
A=-4164.717+2.5395B+79.3769C
(4.34) (-3.9847)(3.6955)
R[2]=0.8556 D.W.=2.46 F=85.3561
其中:A为国债的年发行量(单位:亿元)、B为年财政赤字(单位:亿元)、C为国债占国债总收入(包括外债收入)的百分比。
从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债发行量与财政赤字有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关系,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必然伴随国债的发行量的增加,在每增加一亿元的财政赤字,需要发行2.5395亿元国债来弥补。国债的发行量也与它占债务总收入的比例相关,比例越大,则其年发行量也越大。
2.国债年发行规模分析
财政赤字的增加是国债年发行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财政赤字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财政支出的项目中每一项的增加都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支出按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国防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社会文教费支出、债务支出等,那么,这些支出对国债的发行规模存在多大的影响呢?根据上述的有关资料,可得出回归方程为:
A=-258.4785-2.0102*B+2.4196*C+1.7470*D+0.4814*E+0.7907*A(-1)
(-2.5111) (-3.4008) (4.0743) (3.1791) (-2.5525) (2.7737)
R[2]=0.9742F=74.5699
其中:A为国债年发行量,B为财政收入(不包括债务收入),C为经济建设支出,D为非经济建设支出,E为债务支出,A(-1)为前一期国债年发行量。
下面对该方程进行分析:
(1)财政收入B与国债的年发行量A呈负相关关系:财政收入增加一亿元将减少国债2.0102亿元的发行量。
(2)在财政收入B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建设和非经济建设的支出C、D与国债年发行量A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建设支出增加一亿元,将使国债发行量增加2.4196亿元;非经济建设支出增加一亿元将使国债发行量增加1.7470亿元。可见,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大幅度增加是国债年发行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3)债务支出和前一期国债发行规模E、A(-1)与国债发行规模A呈正相关关系:债务支出增加一亿元,国债年发行量将增加0.4814亿元;前一期国债发行量每增加一亿元,将使当期国债年发行量增加0.7907亿元。这是由于国债到期要偿还,因此,偿还旧债就成为发行新债的重要因素。
(4)对国债与相关因素弹性分析。国债与相关因素弹性是指国债年发行量的相对变动与相关变量相对变动之比。根据国债年发行量方程可算出国债年发行量对财政收入、经济建设支出、非经济建设支出、债务支出的弹性分别为:
ε[,B]=-2.0102(B/A)
ε[,C]=-2.4196(C/A)
ε[,D]=-1.7470(D/A)
ε[,E]=-0.4814(E/A)
通过经验资料计算,得出1981-1999年间各弹性均值分别为20.9142,12.5301,8.9197,0.2624,即财政收入的微小变化将引起国债规模较强的变动,同时经济建设和非经济建设支出的变化也会引起国债规模较大的变动,而国债规模的变动对债务支出变动的反应程度很小。
五、结论
通过以上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国债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调节国民经济重要杠杆。98年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的迅速膨胀我国国债规模,从而有力地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我国应根据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和国债还本付息的需求,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筹资成本低的有利时机,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以此大大降低国债的发行成本和还本付息的负担。同时,通过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来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并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带动经济增长。而且这也同时向公众表明政府的决心,即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力度,以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连续性,从而遏制经济下滑,拉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