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医院内科 839200
【摘 要】目的评估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碘胺酮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碘胺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经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肺功能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过程中,实行碘胺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临床效果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胺碘酮;美托洛尔;快速心律失常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valuate amiodarone with metoprolol therapy rapid arrhythmia efficacy and safety. Selection methods in January 2015 - January 2016 82 cases of our hospital rapid arrhythmia patients as research object,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all the 41 cases;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give regular DianAn ketone intravenous drip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give DianAn ketone with metoprolol intravenous therapy,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after comparative analysis,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index improve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data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arrhythmia patients,joint metoprolol intravenous DianAn ketone,clinical effect is good,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Therefore,it is worth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practice,the promotion and use.
【Key words 】 amiodarone metoprolol arrhythmia quickly
心律失常,指因患者心脏窦房结激动异常,造成传导缓慢、阻滞,甚至经异常通道传导,导致患者心脏搏动的频率异常的疾病。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存在其他并发症可能性。按患者心律失常的速度,可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快速性心律失常[1]。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预激综合征、房性扑动与颤动、室性扑动与颤动、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及过早搏动[2]。同时,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碘胺酮,属于延长复极过程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广,疗效显著。本文重点探究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其中,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41岁,平均年龄为(53.1±5.4)岁;②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者40岁,平均年龄为(53.6±5.8)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价值。
1.2治疗方法
要求相关医护人员,给予两组患者常规心脏病检查及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碘胺酮静脉滴注治疗,即:将300毫克碘胺酮,注入40毫升葡萄糖稀释后,以缓慢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保持为15至30分钟,不可低于10分钟;滴注完成后,选择静脉泵持续注射碘胺酮,注射速度保持为前6小时内每分钟1毫克,6小时后调整为每分钟0.5毫克,用药总量控制为24小时内不超过2200毫克,同时,一旦患者的心室率达到正常值后,于2至4小时内,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维持注射适量碘胺酮即可。
观察组患者给予碘胺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即:将150毫克碘胺酮,注入30毫升葡萄糖稀释后,以缓慢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保持为15至30分钟,不可低于10分钟;半个小时后,加注5毫克美托洛尔,稀释后,静脉注射,滴注时间不可低于5分钟,滴注速度保持为每分钟0.5至1毫克,同时,观察患者心律恢复情况,无效时,则于5分钟后,再加注5毫克美托洛尔,稀释后,静脉注射,滴注速度保持为每分钟0.5至1毫克,用药总量控制为不超过15毫克。
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者均处于血压及心电的实时监测下,完成药物注射。
1.3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36小时后,患者的心率不超过每分钟100次,收缩压不超过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不超过90毫米汞柱;有效:经治疗72小时后,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心率不超过每分钟100次;无效:经治疗72小时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3]。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S)为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对比
经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肺功能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对比
经对比分析后,两组患者均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例如:用药后过敏、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其中,对照组患者,实行单一性碘胺酮治疗,出现1例心动过缓,停药后,自行恢复;观察组患者,实行碘胺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出现1例血压偏低,处理后,已恢复。因此,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临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过程中,实行碘胺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临床效果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心律失常,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常见于瓣膜病、冠心病及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同时,极易引发患者急性心功能衰竭,甚至,造成心源性休克,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4]。因此,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尽早控制患者异常的快速心律,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阶段我国心血管医疗技术水平来看,治疗方法繁多,治疗效果良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美托洛尔,属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能缓解患者的心率,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对于患者心脏具有选择性保护作用,降低患者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力衰竭的致死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结合相关资料发现,为了便于临床用药,有学者以药物对于心脏作用原理为标准,将现有抗心率失常药物分为:(1)Ⅳ类,指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2)Ⅲ类,指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3)Ⅱ类,指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类药物;(4)Ⅰ类,指钠通道阻滞类药物[5]。碘胺酮,属于Ⅲ类延长复极过程药物,能显著阻滞通道,抗心率失常,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一定程度影响患者的甲状腺素代谢,临床应用范围广,疗效良好,但是,实施单一性碘胺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存在一系列缺点,例如:临床应用方法较为复杂,对于患者的负荷期长,尤其是对于患者的心外脏器,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甚至,易引发患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恶化、窦性停搏及窦性心动过缓等。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过程中,实行碘胺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临床效果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家灵,董知国.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7(65):72-73.
[2]李云攀,刘美云.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5(04):57-58.
[3]相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S1(19):13-14.
[4]尹亚娜.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03):6-7.
[5]邱燕妮.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14(92):37-38.
论文作者:戴正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静脉注射论文; 洛尔论文; 两组论文; 快速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