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学”的辩证法_辩证思维论文

“新语文教学”的辩证法_辩证思维论文

“新语文教学”辩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语文教学”概念阐释

“新语文”的产生有四方面背景:第一是上世纪90年代对语文教学集束式批判的兴起,促使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了全面深入的反思;第二是世纪末各类新语文读本的相继出版,使“新语文”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第三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新课标成为“新语文”“新语文教学”概念成熟与流行的重要平台;第四是民间语文力量的崛起,民间新语文改革实验不断涌现,促成了“新语文教学”的大气候。

“新语文”作为教育领域内语文学科所使用的特有概念,最早解释者应当是《新语文读本》的总策划任不寐先生,他在1999年提出使用“新语文”名称编一套教材,认为“新语文”首先是一种“大语文”的概念。①2000年韩军先生对“新语文”作了系统的阐述,将其定义为“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筑在‘语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学观上的,以‘说真实的个性的话’为价值论,以‘用语言立人的精神’为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和本体论,以‘举三反一’为语文教育的总体操作论的语文教育观”。②

自有“新语文”以来,人们常用“新语文教育”这个概念,直到2003年,才有人使用“新语文教学”,不过,只是作为“新的语文教学”的缩写来使用。后来陆续有人使用这一概念,但始终没有人给出较为完整的阐释。为此,本文将“新语文教学”作如下定义:“新语文教学”是指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它以培养具有高超的语文素养、丰厚的人文精神、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现代真人为目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以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语文教什么),以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为操作内容(语文怎样教),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形成视阈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立体、全息、互动的教学范式。因此“新语文教学”意在立“真人”——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③

二、“新语文教学”的特点

1.个人关照的价值取向

趋同性是中国语文教学不容回避的特点,因此,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中充斥着大量的公共话语。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界公语湮没了个体的私人话语、自由思想、创新精魂,最终造成了文学阐释的模板化、语文感悟的套路化以及语文素养的同质化。“公共的宏观的社会历史叙述,已然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既定习惯和下意识。我们总是用社会历史的宏观叙事来压抑自我的真实感受,总习惯于化小我为大我,每想说‘我’,却说出‘我们’!”④而“新语文教学”强调不断的体验与创新,反对僵化刻板的语文教学,重视个人观照的价值取向,倡导自我个性话语的自然延展。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语文教学观,更大程度上是指“语文工具论”,这种语文教学中的工具理性思想曾一度占据着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中的这种实用主义观曾在拨乱反正时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等它全面压倒完善自我精神人格的教育观,就变成了教育的反动。而纯粹的人文论者又常常只看到传统教学中反动的一面,夸大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病,结果走向与传统语文教学完全对立的激进之路,单纯倡导人文性,从而丧失了语文的特质,使语文教学产生了“凌空蹈虚症”。“新语文教学”则强调言语首先应是一种人的精神凭依,其次才是言语技能的运用。换言之,“新语文教学”既重视并倡导“立人”的主张,同时也并不摒弃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在突出语文审美价值之时也融入文化基础知识等教育性意义,从而实现两者的完美统一。

3.多元开放的操作形态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语文教学总体思路是一本教材、一个教师和一个教室,它是封闭的、单向传递的,意在使学生通过对指定内容的学习来掌握语言运用能力,并期许学生能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教材之外、课堂之外,这无不带着将学习局促化、将生活公式化的痕迹,这样的语文教学很难造就有文化、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建设人才。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有别于理工类学科,它不可能通过一道例题的讲解就让学生掌握解答一大片习题的能力。语文是需要文学感悟、生活磨炼和逐日积累的,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那样具有如此强烈的“交际”色彩,需要全方位地与外界接触。因此,“新语文教学”提倡的是一种开放环境中的体悟式语言学习,强调可操作的生活化学习,试图在一种虚拟的世界中,帮助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接触多维媒介,走出单一教材,走向生活。

4.以发展为特征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倾向于结果管理的课堂教学体系,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理念与态度的变化、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学习方法的掌握却较为漠视,导致教学的机械、僵化和功利倾向。而“新语文教学”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南,全面超越传统的评价系统,形成以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建立以学生能力提升、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为己任的新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习动力更为强劲,学习形态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消极转为积极。

三、“新语文教学”的模式

1.体验型教学模式

体验型教学模式意在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并理解验证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性体验、参与性学习、实践性运用等原则。在当今一些新语文教学观摩课中,我们发现执教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原初体验,强调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虚拟体验。例如有教师在教授《会思想的芦苇》这篇散文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生态体验:或者为学生画出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或者摄取清水潭边芦苇的倒影图,或者再现芦苇“花白的头发”……再加上优美的音乐背景,可谓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学生始终陶醉于旖旎畅达的田野风光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⑤

2.生活化教学模式

新语文教学论者信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的观点,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融通。因此,新语文教学的课堂里体现的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最大程度减少刻板的匠气和斧凿痕迹。例如有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读《烛之武退秦师》,但学生却无动于衷。第二天在另一个班教这篇课文时,该教师改变教法,先从当时伊拉克战争这个热点新闻谈起,学生的情绪被自然激发,教师借势引导:“伊拉克相对美国而言太弱小,似乎弱肉强食是避免不了的;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有个叫烛之武的人却凭借他的智慧阻止了一个强国去攻打一个弱小的国家,凭一人之力,保卫了国家。这堂课就让我们来看看奇迹是如何发生的。”由于教师在课堂里借用学生熟悉的时事新闻,接通他们并不熟悉的历史场面,从而激发起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学习的欲望。

3.探究式教学模式

形象感性思维与逻辑理性思维的紧密结合是新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色所在。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指运用探索研究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研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逐渐形成研究的意识和探究的精神。在这类教学过程中强调课题选题的价值性、探究目标的明确性、学生探究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的科学性。例如某教师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显错正本的方式故意问道:“鲁提辖武艺并不高强,要不怎么三拳才打死了镇关西?”这一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说不完的话。

4.协同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协同关系,以使系统平衡有序,且“合作”正日益成为新人类素养中的重要因素。协同式教学模式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庭、社会及其他学科等条件要素,使各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效应。这一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关于这一方面的详细论述可参见拙著《新语文教学研究》第四章“语文课堂协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语文教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个带有歧义的概念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它也在迅猛的发展中显露出一些不足,其生命力、实效性仍需要交给实践去检验,让时间作理性的审判。“新语文教学”要成为马克思所定义的“合乎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先进性、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事物,不是靠一两个理论支撑、三四句口号壮胆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广大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成效去证明。“新语文教学”的践行者们需要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需要不断更新“新语文”的内涵,确保民间的语文教育改革热情、良好的愿望能够落实到学校中,体现在课堂上,而这正是“新语文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注释:

①任不寐,《〈新语文读本〉是怎样诞生的》,《教育科学论坛》2001年第10期。

②④韩军,《“新语文教育”论纲——兼论五四后中国语文教育的三重误区》,《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7期。

③蔡伟,《新语文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⑤经卫宏,《新语文课堂的“禅”意——“生态体验教学”在新语文课堂上的实施》,《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标签:;  ;  

“新语文教学”的辩证法_辩证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