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人文性教育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教育论文,英语课程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这样提到: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可见,基础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教育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在英语课程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主要途径是什么?对相关研究有何展望?本文试从这几方面进行综述。 一、人文、人文主义和人文素养的溯源及内涵 中国的古籍《周易·贲卦·彖辞》中有这样的文字:“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天文”,即自然,特别是天象的变化;所谓“人文”即文明,特别是社会制度的创立。[1]唐劭廉和周敏对此“人文”的理解是,以人之所以异于万物者为价值支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建构,表征着人类作为类存在对其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人的世界的理性审视和现实关切。[2]古人以这种最朴素的思想描述了对天和人的思考,开启了对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辞海》这样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在英文中没有与人文完全对应的词汇。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英文词汇humanism的中文翻译,在1808年由德国教育家F.J.Niethammer用德语humanismus首创,其拉丁词源是humanitas,这一拉丁词汇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希腊人创造的西方的教育思想,即设想教育可以塑造人的个性品德,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优秀的人。[3]欧洲经过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和伽利略的研究,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对天的认识开阔之后,引领人们进一步思考关于人的问题。而人文主义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反对宗教教义和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其菁华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欧洲由此也展开了更加科学和理性的对于人的思索。而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开始了我们自己的人文运动。孔子讲授六经,荀子对六经有精深的研究,这和西方人文主义者的研究相似,复兴并且研究古典,从古典中汲取精华,受到启迪,开创思想的新局面。 3.人文素养 教育部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随后,教育界开始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于人文素养的概念,目前国内多本汉语词典中都没有这个词条,而专家学者们有各自的理解。吉超认为,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主要是指在先进的人文科学、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道德境界、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4]张海峰认为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5]杨行胜认为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是指人通过英语学习所形成的气质和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6]综合来看,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主要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的情感,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人文教育,主要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人文性教育的理论支撑 古今中外,由“天”到“人”和由“神”到“人”的不断思考,推动着人文教育的不断发展。但是在近现代,对于人文性教育的理论支撑的研究并不多见,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观点。 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以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康布斯(Combs)和阿莫德(Amold)等为代表人物。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述。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要让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人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完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7]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视域下,教育应培养“完整的人”,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注重培养人能够从事自发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能够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能够灵活且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经验来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并且能够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人合作。[8] 2.情感教学理论 情感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教育就提出要身心和谐发展,中国的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以区别于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指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胡适于20世纪初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引起国内教育人士对相关问题不断深入的研究。 情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情感教学理论的观点对语言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二者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为自信、勇敢、主动、学习动机等积极的因素会对语言学习产生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10] 三、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人文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的语言教学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的模式下,导致了缺乏人文精神的“文化失语症”和“语言工具”现象。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应试的关注和重视使得教师更看重“教术”,而不是“教人”,英语的教学内容、环节和方法等都受制于各种考试,成为了高难度的知识训练,英语教学成了简单的工具授受关系。[11]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的过程。因此,人文精神的渗透是英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2] 现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英语课程本身就具备人文性学科的性质,既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又具备了了解世界、洋为中用,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祖国文化的功能。因此,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着重英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引导者”,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心智发展和人格升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思想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13] 四、在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综合现有的资料,学者们提出的在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这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强烈的求知欲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及潜力。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通过教师的启发,经由自我反思得出认知和结论[14],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认同和人文熏陶。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分析学生的生活经历、原有的知识及技能来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索中创新。 2.以教师为引领,注重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文化品位、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征服学生。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效。无论在知识传授方面,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教师的学识和文化底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方法以及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以学生为主体是实施新课程以及人文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则是重要的基础。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不能忽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领的重要性。因此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养成和提升,这样才能在教学及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引领和引导的作用。 3.关注学生情感,建设人文性英语课堂 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要与英语教学本身相结合。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情感态度的讨论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之中,例如注意与学生情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时间、场合;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合作精神等等,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善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这有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由此也可以减少学生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负担,以促其建立自信。 五、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人文性教育的研究展望 1.概念界定 关于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与人文相关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如果提出相关的能够得到公认的关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要素,给出能让多数人信服的概念界定,将有助于教师对实施人文性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在英语课堂中实施人文性教育有重要的帮助。 2.理论支撑 目前对于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人文性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几乎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如果有关于理论支持方面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教师更加科学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3.实施途径 目前对于在英语课程中实施人文性教育的途径大多比较零散,未成体系。如果在这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并且结合教材、不同课型和课内外活动等提出更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途径,将更具参考价值和推广价值。英语课程实施人文教育研究综述_英语论文
英语课程实施人文教育研究综述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