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论文_陈胜

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论文_陈胜

摘要: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主要材料,其质量决定着建筑工程质量,它对建筑工程的安全和建筑工程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质量倍加重视。基于此,本文就从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展开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1、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1裂缝问题

这是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裂缝的产生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混凝土配制比不当、对于水泥的选择不合理、用水量较少、搅拌不均匀或是内外温差较大造成的。再者,在设计的时候如果钢筋数量和石子数量设计不当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1.2麻面问题

在混凝土浇筑凝结过程中局部出现坑洼或是马甸,这样由于在浇筑的时候,混凝土的紧实度和壁板之间的缝隙较大,混凝土中的气泡较多导致的,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相应的原因,采取具体的施工手段。另外,模板也会对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出现麻面问题,比如:在模板脱模剂的选择不当。

1.3蜂窝问题

这种质量问题与上面所说的麻面问题相似,但这种质量问题却是出现在混凝土的内部,将会直接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影响混凝土的紧实度,直接危害后期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导致蜂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混凝土的振捣力度不够、模板安置不合格、粘合度不够等,这些都会导致蜂窝的出现,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策略

针对上述混凝土施工中容易存在的质量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

2.1原材料质量控制

原材材料的质量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先决条件,若原材料的质量都不合格,那么混凝土的质量将无法保证。因此在混凝土生产前必须对其原材料尽享试验检测,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后才可以使用。大家都知道,组成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有粗骨料、细骨料、水泥、外加剂、参和料等。应该采用质地坚硬、强度高、洁净不含杂质及有害物质粗、细骨料,尤其是其含泥量不得超过3%。若含泥量过大,则会妨碍混凝土拌和料在硬化过程中水泥与粗细骨料的粘结,严重影响到混凝的强度。若发现现场粗细骨料含泥较多时应该将其用水冲洗干净后才可以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水泥的强度等级不满足要求,那么生产出的混凝土的强度也就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水泥出厂时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其强度、安定性等必须满足施工要求。严禁使用过期、结块、硬化、质量不合格的水泥。在配置混凝土时应该选用合适的掺合料以改善混凝土拌和料的性能并节省水泥用量。另外,外加剂的选用对混凝土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外加剂。

2.2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由实验室通过实验确定,除满足确定耐久性要求和节约原材料外,应该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因此要实验室设计合理的配合比,必须提供合格的水泥、砂、石。只有材料达到合格要求,才能做出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才能使施工得以正常合理的进行,达到设计和验收标准。按合理配合比施工,首先要及时测定砂、石含水率,将设计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其次,要用重量比,不要用体积比,最后,要及时检查原材料是否与设计时原材料相符。

2.3拌合和运输的控制

现在的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多采用商品混凝土,也即经过工厂的拌合后将混凝土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这就要求对整个混凝土的拌合以及运输环节加强控制,才能保证整个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拌合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一旦材料性能发生变化,立即进行调整配合比,使混凝土质量满足要求。对于拌合设备的选取,则要根据工程的需要来确定,拌合过程中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不能出现因为设备故障导致混凝土拌制停止的现象。混凝土的最小拌合时间的要求应满足规定要求。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要避免离析、泌水以及漏浆现象的发生,同时应注意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减少因为温度过高造成水分损失从而出现施工性能降低的情况。常温条件下的运输也应避免天气、环境等因素对运输造成的影响,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同时,应考虑拌合场到施工场地间的时间问题,避免因为运输考虑不周造成的时间耽搁。一旦运输过程中出现车辆故障,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进行弥补。

2.4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浇筑振实成型是施工的主要环节,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应按有关施工规范的规定,并设专职质检人员进行。混凝土开浇前应对整个拌和系统和槽孔口、入仓系统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原材料的质量和备用量、运输拌和机械的完好程度和能力、供浆情况、风水电情况以及料台搭设、导管组合和下放位置、导管内有无木块木屑、处理事故用的工具是否落实、冬雨季施工措施、重新测量孔底淤积厚度等。槽孔内设置仪器钢筋笼和预埋灌浆管等时,应对预埋件的质量、数量、设置位置和使用机具人力组合等方面进行详细检查。混凝土浇筑后,必须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充满整个模板空间,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所以,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足够重视,质检员也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2.5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

2.5.1混凝土的养护

为使混凝土中水泥充分水化,加速混凝土的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曝晒、风吹、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破坏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对混凝土表面的养护要求:①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②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③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

2.5.2拆模

拆模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和模板使用周转率。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的75%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

结束语

随着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管理,积极分析混凝土施工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高,为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伊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和技术分析[J].居业,2016.

[2]王树生.浅谈建筑施工用混凝土质量控制探讨[J].科学时代,2014.

[3]刘莉.浅谈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

论文作者:陈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论文_陈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