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育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疾控中心 636600)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155-02
产科各类突发危急情况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性,给急救医务人员带来一定的身心影响。护理在救护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以及我院产科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担负着全县产科院前急救的任务。由于产科院前急救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急救人群的高危性及特殊性,不仅使院前急救护士的生活紧张无规律,而且常暴露在诸多职业危险因素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就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其自身安全直接影响到产科急救工作的质量。现将产科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探讨如下:
1 产科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1.1 赶赴现场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院前急救是为了争分夺秒抢救母儿生命,护士常在飞驰颠簸的救护车中完成急救护理工作,往往忽略了自身安全,在救护车紧急制动中极会造成人身伤害。
1.2 生物因素 产科院前急救是指对产妇从急救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处置、途中监护、运送入院的过程,护士在急救现场为产妇提供急救治疗、护理,为了急救措施的尽快实施,难免接触其体液、血液、呕吐物、分泌物以及多种微生物等。艾滋病在我国已呈流行趋势,特别是伴有出血者极易被感染。有些管理者存在戴手套就是怕脏的陈旧观念,并且认为此举增加了医疗成本。更有调查显示,护士不带手套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52.1%[1]。
1.3 生物因素 ①负重伤。院前急救护士经常要拎着沉重的诊疗箱、产科急救医疗仪器设备出诊。有时因乡村路不通需负重徒步奔赴急救现场,有时难免上山上楼,有时要搬抬产妇,使其体力消耗大,极易造成肌肉、骨骼的损伤。如果急救路况差,对环境不熟悉,夜间照明差极易造成跌伤、扭伤。护士站立实践过长,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也明显增高[2];②锐器伤、针刺伤。院前急救危重产妇时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在现场进行,紧急情况下边行驶边抢救,极易发生针刺伤。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3]。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远大于其他途径,约占80%。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BV、HCV、HIV[4];③噪音。院前急救有时环境差、噪声大。长时间处于高音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头痛、失眠等症。
1.4 化学因素 产科院外急救护士每天使用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救护车及急救器材进行消毒,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而这些化学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眼睛及呼吸道,都可能引起过敏性疾病和哮喘[5]。或发生大型灾难是产科急救现场的危险因素火灾、暴雨、水灾、毒气泄漏、塌方等对急救护士自身安全的危害。
1.5 心理因素 ①工作强度导致心理负担重;②工作环境差,产妇的呻吟声,救护车的警笛等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且易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③急救工作的不规律和不可预测性使急救护士时刻处于备战状态,易造成身心倦怠,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④担心自身急救知识和应急能力不够,自身的压力大;⑤产妇及家属求救心切,护士经常受指责或辱骂,直接威胁护士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1.6 社会因素 随着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医疗争议的增多,社会的歧视和工作待遇低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压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防护对策
2.1 赶赴现场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的防护 ①根据产科急救工作的特点选择责任心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好的护士及驾驶技术好,情绪相对稳定的急救驾驶员;②安全知识培训:进行交通安全培训,即使急救也必须按规程进行;③加强管理:对救护车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使其功能良好,对驾驶员进行严格培训考核。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美国疾控中心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采取普及防护措施[6]可减少工作场所感染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要求护士进行各种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手套,操作后洗手,特别情况戴眼罩面罩,必要时注射疫苗以增强抵抗力。防止交叉感染。如果一枚被血污染的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减少50%以上,说明戴手套进行操作的重要性。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①人性化管理,实行弹性排班。根据闲忙时段合理安排值班急救人员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职业损伤;②加强防锐器伤教育。掌握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和减少意外锐气伤的发生,加强对护士针刺伤的特殊教育,以改变其危险的工作行为,教育内容包括针刺伤的预防和意外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救护车行驶途中抢救者如何自我保护;③特别强调搬运技巧培训。不合理的搬运物体是造成肌肉骨骼劳损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护理人员搬运技巧培训,掌握相关力学原理,注意接力原则,运用省力搬运方法,保持正确工作姿势,避免运动功能损害;④加强自身调节。注意劳逸结合、合理营养、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必要时申请休假,减少职业紧张感。
2.4 化学因素的防护 指导护士掌握正确配置使用消毒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强化自我防护意识。教育护士应对不同事件做好相应防护,在确保患者安全感的同时也保证自身安全。完成任务后如救护车有污染应立即进行消毒。
2.5 心理因素的防护 ①忽视的工作压力高于常模[7]。现有研究证实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因此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使其保持愉快心情,合理利用防御机制,强化自我调控,恰如其分的宣泄负性情绪,缓解思想压力,恢复心理平衡;合理安排班次,正确认识产科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生的理论水平,注意心理调节,及时释放工作压力;②护士本人应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寻找受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使心理性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2.6 社会因素的防护 应经常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护士要自我尊重,互相爱护和关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2.7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根据产科院前急救护理特点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在护理人员中开展普遍性预防,即假定所有的人员血液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传染性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作为管理者要重视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对特殊岗位要合力安排好作息时间,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完善监测系统,督促护士认真执行。
3 讨论
产科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重在防护。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对医务工作者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要树立职业防护意识,必须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要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护士的奉献精神,有时给护士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传统的观念认识护士为患者服务,不能怕脏、不能嫌弃患者、戴手套就是不敬业的行为,但医务人员没有自身将康的保障就谈不上患者的健康维护。同时要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强防护措施着手,有研究[8]表明,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士的针刺伤率下降41.5%,在相关研究[9]的调查中发生锐器操作的4323名实习护士所在的26所护校并未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因此,建议增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将其纳入学校学院的课程设置。同时加强在职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岗前职业防护感染培训、续教职业防护感染培训,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护理管理者更应将各种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督查。医院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廉价的医疗器材,使用具有安全装置的医疗护理用品,减少流通污染缓解,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气收集器,从而减少护士职业危害,以促进,以促进产科院前急救护士的身心健康。保证急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毛秀英,吴欣娟,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22-425.
[2]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害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30.
[3]袁秀芳,胡英莉.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及其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15-15.
[4]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5]陈翠,周桂元.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2):42-44.
[6]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49.
[7]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8]李菊英,谢玲,等.护士针对刺伤的防护教育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44.
[9]毛秀英,金得燕.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110.
论文作者:陈康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
标签:护士论文; 防护论文; 职业论文; 因素论文; 针刺论文; 工作论文; 科院论文; 《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