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政党建设的目标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政党建设,就是政党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和方法而不断进行 自我优化和完善的有目的活动。政党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审时度势,正确地设定 其基本目标。
一、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增强政党社会竞争力
只要存在资源稀缺的现象,就一定会有竞争产生。熊彼特认为,政党是政治竞争的一 个重要因素。“政党的存在反映着一个事实,选民无法主动地活动,政党是政治竞争的 枢纽,其运作与商业组织无异。”[1](P283)
当今世界,政党体制分为竞争性政党体制和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两大类。[2](P52)但无 论是处在竞争性体制下的政党,还是处于非竞争性体制下的政党,都面临着提高社会竞 争力的压力。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参加竞选是政党谋取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 这类体制下的政党都把参加各种类型的竞选作为党的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提高政 党的竞争力是政党赢得选举的根本保证,也是政党得以壮大和发展的前提。在非竞争性 政党体制下,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同样面临着如何提高竞争力的问题。虽然在此类体制下 ,不存在其它合法的政党与其争夺执政权的问题,但毕竟不能排除潜在的反对力量和竞 争对手的滋生和存在,同时也还有一个不断争取民众的政治认同以增强政权合法性的问 题。所以,通过政党建设增强政党的政治竞争力就成为任何一个政党的首要目标。如今 ,在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竞争加剧这一大背景下,出现了经济实力和政治体制以及与此相 联系的意识形态辩护能力的比较效应和竞争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党能否顺应时代发 展的进步潮流,推进政党的理论创新,确定正确的政党目标,巩固和扩大政党的群众基 础,提高政党的政治竞争力,决定着政党的前途命运。
二、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二:实现政党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变迁的前进运动。现代化进程应该是一 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综合平衡发展的进程。塞缪尔·亨廷顿就强调,现代 化绝非是一个孤立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 的所有领域中的变化”[3](P35)。他特别强调政治的现代化,认为“政治现代化包含权 威合理化、结构区分化和参政扩大化三项内容”[3](P101)。政党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 核心,天生就是现代化的产物。政党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政党政治是 现代国际政治的显著特征,现代重大的政治活动往往都离不开政党的参与。政治的现代 化离不开政党的运动。显而易见,政治现代化理所当然包含着政党的现代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的政党在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困 境和危机。政党危机不是发生在某一类或某几类政党身上的特殊现象,而是政党政治发 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世界性的现象。从世界范围看,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因相继 发生的一系列政党危机而“亡党亡国”,印度国大党、日本自民党、意大利天民党、南 非国民党等都因为积弊深重、组织体系老化等严重削弱了自身实力,最后都沦为了在野 党。
政党危机不过是传统政党在许多方面与当今社会政治发展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它表 明政党政治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政党作为民众参与政治的工具,必须而 且应当随着政治现代化进程而改变自己,只有在变革和适应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在 巨大的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面前,政党只有顺乎潮流,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适 时调整自身的结构和运作,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影响政权和政治的运作。英国工党、 日本自民党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政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政党现代化问题 。世界政党发展的经验也表明,一个政党如果不重视或不善于加强对自身的建设,实现 政党现代化,政党的运作就有可能因失去科学控制而偏离正确的轨道,政党的固有职能 就得不到有效发挥;甚至因此而丧失存在的合法性。时至今日,政党现代化已成为当今 世界各国政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世界政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三:谋求政治合法性
所谓合法性,就是指既定统治秩序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表现为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 认同和忠诚。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基本要素,它是政治权威“合法”行使权力或施行统 治的重要前提,也是法治得以维系的重要条件。为了获得大众的服从,国家机器或政治 统治者运用法律的、意识形态的、道德伦理的权威为自己的统治进行合法化论证[4](P1 90—191)。一旦政治权威具有这样的合法性,不仅能使其政治统治成为了“正当”、“ 合法”的统治,而且能使其政治统治成为成本较低且相对持久稳定的统治。一个政党具 备了合法性,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大多数成员在心理上的认同,使得国家政治体系处于 一种良性的互动过程中,政党能够充分地调动政治资源,运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动员 民众积极投入为实现执政党所倡导的政治目标而奋斗,从而获得长期执政的机会。因此 ,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然要想方设法地扩大其合法性基础,以证明自己权力来源的合 法性。
无论是处于竞争性政党体制下还是处于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执政党增强其政治权威 的合法性意义同样重大。在现代政治文明条件下,合法性问题是任何形态的民主政治的 必然产物,体现着社会和民众对政治体系的决定作用。亨廷顿指出:“在民主国家,统 治者的合法性通常依赖于他们满足一些关键选民对他们政绩的期望。但是这一制度的合 法性却建立在程序之上,建立在其选民通过选举选择其统治者的能力之上。那些在职的 统治者不可避免会作不出政绩,这样,他们就失去了合法性,也就会在选举中被击败。 一群新的统治者会接替他们。因此,统治者失去统治的合法性导致了这个体制重新肯定 其程序的合法性。不过,在除一党制之外的威权体制下,在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政权的合 法性之间都不可能作出明确的区分。政绩平平既瓦解了统治者的合法性,也瓦解了这一 制度的合法性。”[5](P59)任何居于统治地位的执政党,它的合法性主要来自于“经济 增长”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了经济增长,才能使执政者拥有日益增长的 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进而奠定治理国家和整合社会的现实基础。但是,世界上没有一 个执政党能够完全保证自己所领导的经济建设永远呈现增长的态势,因此,它就需要同 时建立和完善社会认同系统,以此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行使自己的执政职能,正如美 国学者李普塞特所言:“任何一种特定民主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而且取决 于它的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合法性。”[6](P55)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的执政党通过政党 建设,建立起政党成员对既定政治体系的信仰和信念,并有效地将所秉持的价值和精神 传输给社会大众,增强社会大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这对政党的合法性具有至关重要的 作用。
四、政党建设的目标之四: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
政党作为阶级的政治组织,都存在一定阶级、群众和社会基础,它的兴衰成败在一定 程度上与这个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政党要兴旺发达,就必须扩大其阶级基础, 增强对社会中间阶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及时有效地把各种新生社会力量吸引过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格局和社会结构, 它们所导致的社会流动性的加快也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稳定状态,国家的阶级、阶层 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组合,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各类 政党把扩大党的社会阶级基础作为政党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争取社会中间阶层、壮大自 己的社会基础展开了激烈竞争,有些党甚至把代表和体现社会中间阶层的利益作为参加 竞选、执掌政权的基本出发点。德国社民党在1998年竞选纲领中就强调,邀请一切社会 力量与之合作,从雇员、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科技人员直至企业家。英国工党提出 努力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工党”,要“摒弃阶级政治”,寻求跨阶级合作。布莱尔一 再宣称自己不仅是以“工人阶级”的名义,也是以人民的名义讲话,提出工党不仅要成 为“人民的党”,也要成为“商业界和企业界的党”。
而在中国、越南、古巴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以及非洲 和拉美地区国家的共产党和民族民主政党,它们在领导实现了民族解放和独立后,都通 过党的基层组织和外围组织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起到了动员社会资源保卫革命成果、 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作用,并直接推动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全球化和新 经济浪潮到来之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及时调整政党建设的方针,大力吸纳包括中产阶 级在内的各阶层的新生力量和精英入党,塑造大众政党的形象以寻求跨阶级的支持。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它广泛从社会各阶层中吸收优秀分子,力图使其成为代表各种族、 各阶层的“全国性运动”。中国共产党也提出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借 以不断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实现政治整合,从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执政党的领 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