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_高考论文

浅谈高考试题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高考试题论文,高中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试题考查的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设计包含的思维能力很强,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高考试题的教材化是高中地理教学的趋势所在,高考试题不但为高中地理教学增加了新的知识点,而且深刻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探讨经典试题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对提高科学备考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考试题提出的新概念,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新知识点

高考试题是通过试题的情境为高中地理教学增加新知识点的,而这些新知识点在教材和考试说明中是没有的。这些新增的考点往往带有很强的规律性、很强的地理学科特征、很强的知识可再生能力,并且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例如“逆温”这个高考地理的核心考点就是高考试题贡献的。通过研究“逆温”在高考试卷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总结出高考试题不断完善新增知识点的一般规律。“逆温”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上是在1998年保送生试卷。此后“逆温”不断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成为高考著名的一个核心考点。

1998年的试卷在试题的情境中是这样表述的:“1781年,西班牙航海者在图示地区创建洛杉矶镇。这里每年有20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在人口不太多时,是宁静、环境优美的小城镇。”试题设问:“(3)经常出现逆温现象是因为这里属于________地形;(4)20世纪初,随着电影业、石油开采和加工业、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城市面积、人口、汽车拥有量急剧增加,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在上述地形条件下,每当出现大气的逆温现象时,大气的扩散条件_________,空气中污染物积聚,其危害明显。”试题仅仅要求学生能知道逆温的概念。

1999年广东试卷再次出现逆温,试题用天山的地形剖面图作为情境考查,试题设问:“(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侧”。试题已不满足于对逆温概念的简单判断。要求学生能理解逆温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发生了什么关系。

2000年广东地理卷试题情境:“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0,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设问:“若Ts稳定在-80℃,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_______℃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__________时。”明确提出要求学生会利用逆温解决问题。

2004年全国卷的设问:“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可以看出试题情境出现了对逆温的变式提法。

由以上四个例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试题出现的新知识变成高考核心考点的明显规律:

首先是从概念引入开始的,利用这个概念和学生熟知的地理原理建立一定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能力(如例1)。在这个阶段学生对概念不要求理解,仅仅要求学生知道这个概念的存在,并能带着这个概念和熟知的地理原理一起解决地理问题,这个概念仅仅是一个附属的新情景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阶段不再介绍新概念,直接把新概念作为试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元素,不但要求能知道新概念,而且要知道新概念在试题呈现材料中的具体位置与作用,试题会巧妙地利用设问的技巧,把概念清晰地表现在试题情景中,在这个阶段还没有考查新概念的内在规律,仅仅要求考生能清除新概念和其他熟知地理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第三个阶段,给出新概念的定义,考查学生对新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情景会很详细地描述组成新概念的各种元素,学生必须深刻理解新概念各个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很好地把握新概念的整体特征和新概念内部的局部特征,才能解决试题设问提出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新概念成熟阶段。由于新概念已被原理化,新概念已被广泛接受,新概念已经成为教材化的知识内容,新概念已被纳入高考的核心考点,高考命题把新概念作为一个基本的素养纳入命题设计中,试题设计出现考查新概念的再生变式形态。

二、高考试题细化高考能力目标。形成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和经验

考试说明中的能力目标很抽象,教师只有研究高考试题中的造题技巧,才能洞悉这些能力目标是如何在试题中得到分解、细化和落实的。从能力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类研究,我们会得到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解题经验,对提高解题速度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下面是通过对经典高考试题研究得到的关于图像判读的实用经验。

三、高考试题的命题技巧,为科学备考提供方法论

高考是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考查各种能力,高考考查各种能力的同时,以考查思维能力为核心。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技巧对科学备考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考试题的命题技巧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2007年的试题与以前的试题相比在试题的情境、立意和设问三个方面有几个明显的趋势,对这些趋势的研究为科学备考提供的了方法论。

1.试题情境大量使用地理景观(模式)图

高考试题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题情景。试题情景的作用是多元的,优秀的试题情景提供的材料是轻盈的,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隐藏的信息是巧妙的,激活知识是无痕的。

图片因为其形象直观,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大量图片作为试题的情景出现,是2007年地理高考试卷的一道亮丽的景色。

大量的图片在试题情境中的出现,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是:①只关注教材的图片是不够的,尽可能多收集能代表显著地理事物的图片,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②学会把简单的地理知识复杂化(把图片和模型知识文字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文字知识图片化和建立地理模型);③每堂课都要有激活知识的目标,通过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如何根据一点,迅速激活一个地理知识群的能力;④强化知识的变式训练。

2.试题立意凸显哲学思想

与往年试题相比,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的立意的哲学思想更加突出和明显。

其一,考查学生对局部地理知识和整体地理知识关系的理解程度

例如,全国文科综合卷2中,把非洲东部很小的一个区域作为试题的情景,考查区域内的气候等相关的地理知识。其实这样的试题包含了很强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考查局部知识的时候,要把局部的知识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比如这一题,如果把图片放到非洲整体的背景下去思考问题,是十分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就很容易出错。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全国文科综合卷2的10—11题:

下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a为纬线,b为晨昏线,b线M点纬度值最大,N、P两点纬度值相等,则M点的纬度最低为多少;若Q、R两点相距60个经度,且R点为30°E,图示区域为夏半年。求此时的北京时间。

这一题在思考的时候就要有整体的观念。把局部的图,变成下面整体的图,问题会变得很容易。

其二,考查学生对特殊性地理特征与普遍性地理规律的关系认知程度

例如有一道试题给出的区域降水量是从西向东减少,要求分析原因。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多学生的认识都是从东向西逐渐减少的,但这一题的立意是考查局部地区的特殊的规律(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与普遍性规律(锋面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影响一个地区降水量大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5大因素: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②海陆位置③地形④洋流⑤地表植被状况,其中大气环流对全球降水的影响是个普遍性的规律,但局部地区(例如该地区就受到盛行风和洋流的影响)由于受到突出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破坏这种赤道附近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多的普遍性规律。

其三,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理解程度

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理事物既对立又统一思想的考查,主要是通过二个区域的比对考查而实现的。例如,全国文科综合卷2中第40题对中亚某地和我国吉林某地的对比考查: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甲地

乙地

(4)甲地属于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____。乙地属于 _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条件是___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___平原。(14分)

两地相统一的地理事物是都种植玉米,相对立的地理事物是气候条件的不同。通过这样的考查,可以考查出学生的哲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辩证认识能力。

针对高考命题的这种哲学思想,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把握好地理知识和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生要把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熟记在心,知道这些原理的形成过程,明确一些地理现象在地表的整体分布规律,但是对于那些与一般分布规律不同的特殊现象,要特别地关注,知道这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分布在那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特殊现象的出现。其实,关注这些特殊的地理事象,会加深你对普遍性规律的理解和记忆。②把握好地理知识和规律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学习地理要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要经常归纳地理事象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这样的工作,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形成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构建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③把握好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局部性。学习地理知识一定要处理好这样的关系。特别是对地理区域图表的处理,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只有把局部的图表,放到整体的背景下,你才能够理解其真正的来龙去脉,你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的源头。其所谓,正本清源。

3.试题设问角度新颖、层次明显

应该说每年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内容上,也就是知识的考查上总会有微调,但不会有大的起伏、变更,总是以传统知识为主,每年高考试题变化的是情景,是设问的角度,要灵活多变,今年从这个角度考查,明年还是这些内容,但是视角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查,去安排设问,要求学生对于掌握的知识要活学活用。针对上述设问特点,教学应该关注答题的技巧,答题技巧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具体地说有下列4个技巧,必须让学生铭记在心:

①少与多的技巧: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②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台湾为什么多地震?如果不清楚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模糊答法为:台湾位于板块边缘,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为:台湾位于印度洋与亚欧板块之间。

③条理与段落的技巧:一问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④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或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你认为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该学生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

标签:;  ;  ;  ;  ;  ;  

高考试题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