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四一医院 血透室 710089
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实施风险护理前后收治的慢性肾病患者各53例,分别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风险事件的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护理后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5.6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2.64%(p<0.05)。结论 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可降低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护理管理模式。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管理;风险管理
慢性肾病是世界性公共健康难题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患者约100万例左右,且该病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1],临床上多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是将血液引入体外的透析器中,利用半透膜原理清除掉血液中的毒素及代谢产物以净化血液[2],而患者、治疗及护理因素均会诱发风险事件。为了探究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笔者选取106例慢性肾病患者进行了本次对比性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实施风险护理前后收治的慢性肾病患者各53例,分别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并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心肺肝疾病及精神障碍的患者。
常规组男女患者的比例为31/22;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1.25±6.36)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0年,平均病程(5.09±1.32)年;疾病类型:肾小球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13例、肾盂肾炎6例、药物性肾损伤10例、遗传性肾病4例。干预组男女患者的比例为32/21;年龄最小38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61.26±6.3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平均病程(5.10±1.34)年;疾病类型: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14例、肾盂肾炎6例、药物性肾损伤9例、遗传性肾病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性研究。
1.2护理管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患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病房最佳的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保证患者睡眠充足及指导饮食等常规护理。
干预组:给予患者风险管理:⑴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我院透析室的护士长和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共11人,护士长担任组长。⑵分析风险因素:护士长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⑶完善相关的制度:完善和规范相关护理操作的流程,护士长负责监督。⑷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对小组成员进行综合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和操作技能,以预防或减少血管闭塞等不良事件。⑸合理排班:根据患者的人数及病情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值班时间,避免杂乱无序现象的出现。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风险事件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和处理研究数据,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风险事件的情况:干预组患者护理后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5.6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2.64%(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3.讨论
风险事件指的是护理过程中因损害了患者及护理人员被投诉的事件,临床工作中,有效控制风险事件,是减少医院纠纷的关键[3]。
风险管理指的是发现和评价经济损失的风险,并给予针对性对策,以减少损失和法律诉讼的管理科学,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识别、评价和处理护理工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不仅可以减少风险事件,还可以减少对患者及医院的影响[4]。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后,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5.6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2.64%(p<0.05)。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可降低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护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麦文丽,苏明容.细节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1):1508-1509.
[2]魏学婷,白久旭,张妍等.高低通量血液透析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血压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6):1490-1491.
[3]程锦,吴红梅.风险管理在动脉瘤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8):732-733.
[4]张会平,史广鸿,田真等.风险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8):618-620.
论文作者:孙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患者论文; 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肾病论文; 事件论文; 血液论文; 常规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