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04年我国网球科研发展现状及分析_网球论文

1994~2004年我国网球科研发展现状及分析_网球论文

1994年-2004年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球论文,发展现状论文,科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从生物科学视角的认识到生物、教育、心理科学视角的认识再到生物、教育、心理、社会等多学科交叉视角的认识。从认识的轨迹中可以折射出:人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正在经历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们对网球运动的研究也随着体育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及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近十年来网球运动科研现状与发展历程,以促进我国网球运动科研整体水平更进一步的提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94年—2004年期间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有关网球研究成果。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法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科研论文刊发量

从1994年—200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研究网球运动的论文共1192 篇, 平均每年108篇。94年为31篇、95年为36篇、96年为36篇、97年为87篇、98年为131篇、99年为142篇、2000年为174篇、2001年为116篇、2002年为172篇、2003年194篇、2004年100篇(1—8月份)、从94年到2004年发表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最多是2003 年为194篇,最少是1994年为31篇,在98年至2002 年期间发表论文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2 科研论文类别

考虑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对近10年来网球1192篇文章进行了筛选, 从中选取636篇对网球运动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的论文636篇。从筛选结果来看,研究内容和方向主要集中在运动医学(尤其是网球肘的研究)、基本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网球运动的社会学方面、生物力学、网球运动中的心理学问题、生理与生化、网球运动的场地与器材的研究及规则与裁判法等内容。各个研究方向的总体论文数量及比例见下表1。

表1 不同研究方向论文数量统计情况

研究方向民

 数量(n)

  百分比(%)

运动医学 245 38.5%

教学方面 130 20.4%

训练学

98  15.4%

心理学

30

4.7%

生理生化  6

0.9%

生物力学  14  2.2%

社会学

72  11.3%

规则与裁判法

  13

2.0%

场地与器材 28

4.4%

2.3 科研成果分析与讨论

2.3.1 运动医学方面的研究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运动 医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数占的比例最大,在统计过程中还发现这方面研究始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是因为伤病是制约网球运动员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有关报道我国年少青网球运动员大部分是由于伤病而被终止网球生涯,伤病一直是网球运动员的大敌。正因为如此,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对网球运动员伤病的研究,而网球运动员常见的伤病有网球肘、肩关节、腕部腱鞘炎以及腱鞘囊肿、网球腿等,在这些伤病的研究中对网球肘的研究尤为突出。从研究的视角看,先从临床医学、运动解剖学等作为切入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综合有关学科的知识较全面地考察与探索网球肘,从研究的内容看,主要集中在网球肘的发病机理、网球肘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在网球肘的治疗方法上,专家们从大量临床病例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网球肘发病时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及不同气候特点分别提出行之有效地治疗网球肘的方法,如郑友帧通过对87例患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网球肘;王正等人通过对复发性网球肘发病机理的分析提出了采用简便易行的中药万应膏外敷治疗复发性网球肘获得肯定的治疗效果。宗梅娟采用消尔痛(中草药生物制剂)经吸附器透入疗法治疗肩周炎、网球肘各10例、急性软组织损伤20例,结果分别于21、15、7天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0%、100%,随访3个月皆未复发。李玲琍、殷光甫、万祥春、关新民,用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网球肘。于汇军等采用针刺治疗网球肘。吕振采用局部骨膜下封闭治疗网球肘。徐利华通过对120例分析和实际提出了应用小针刀加按摩治疗网球肘的方法。卢美源、张明等人顽固性网球肘的手术治疗。另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局部封闭疗法、针灸疗法、温针和推拿手法治疗网球肘。

2.3.2 教学方面的研究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看,近十年来网球教学方面的论文数量为130篇, 笔者在文献调查过程中了解到,2000年前人们对网球教学方面的研究属于冷清阶段,到了2000年后对网球运动教学方面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各个高校的体育运动场地(网球场)等物质资源优化,各个高校先后都开设了网球课。对此高等学校专家和学者们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开展高校网球运动和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建议。如聂锐新,对网球正手击球教学循序的实验研究,认为:网球正手击球教学宜直接从挥拍击球入手,宜先进行挥拍方向的教学,判断与移动时击好球基础,是和击球技术融为一体的技能,不宜以独立的单元进行教学。徐泽、唛雪萍等从网球运动的时尚与终生体育这两个纬度探索了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这种从网球运动的本身的价值与高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的指向去研究高等学校如何开展网球运动确实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大从事网球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网球的教学和训练当中,最为典型的是瞿昂、卢晓文等对网球教材内容进行课件化制作和教学实践;促进了网球在技术层面上的教学,更加体现科学化和直观性。

2.3.3  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

从网球研究成果的统计资料来看,网球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重视。研究内容涉及到网球训练的各个环节如身体训练、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训练等。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表现形式来看,采用描述性方法的成果占多数。从研究成果的效用来看,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对网球运动训练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2002年有位学者就如何提高网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网球运动员的体能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这对于科学提高网球运动员的体能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有些研究者认为:耐力和力量素质在网球比赛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必须强调身体素质与球相结合。在身体素质各个要素与网球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研究表明,耐力和力量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训练纬度上,研究者更多涉及重力网球,如大力发球、上网截击及底线对打技术,网球运动中底线反拍单手击球动作技术的分析及训练方法,有些研究侧重一个具体动作的某一环节进行了研究,如王其宁等人对接发球运动员起动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战术训练纬度上,研究者更多的是借用多学科的理论,如用孙子兵法的理论运用于网球运动比赛的实际。还有些学者们采用多因素的方法对网球训练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有学者分析了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水平的因素,王学华、史为临等人采用比较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网球运动在身体条件、技战术、心理状态、文化知识等方面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张伟编译的网球运动员的训练理论从长期运动发展理论、教学与训练理论、波理泰里尼教学理论、个人教学理论这四个阶段较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网球运动的训练理论。另有高卫从网球运动的素质训练方法、网球技术学习的理论与方法、网球训练计划纲要。有些研究从学科交叉的理论揭示网球技术发展,如从进化论的角度说明网球技术动作的演变和发展变化规律。但从文献资料情况可以看出也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现象,研究成果对网球运动训练的指导性不强。

2.3.4 运动心理方面的研究

心理方面的研究不仅单纯研究心理,也包括了人们的行为、认知能力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在高水平网球比赛中,双方的身体状态、技战术水平均较接近时,心理对比赛的胜负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不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更难以夺取比赛的胜利。因此,在网球运动训练与比赛中,如何针对网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特征进行心理训练已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但近十年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球运动的研究显得不足(仅30篇)。从研究成果分析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董天芳从心理状态、运动知觉、意志品质等方面分析了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比赛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对网球运动员心理能力高低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评价标准和评价的模型。这对于网球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深层次上看,有学者从意识角度去探索网球运动,如谭沃杰认为:“对网球意识的培养,首先从认识网球意识开始,网球意识是指运动员在网球教学与训练和比赛中的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其次是要知道网球意识包括哪些内容,它包括有科学意识、判断意识、盯球意识、移步意识、体会击球动作的意识、调节意识、力量调节意识、引拍调节意识、动作固定与变化的辨证意识、战术意识和战略意识等一系列内容。然后,在学习新技术动作时运用心理变化加强网球意识的培养,达到提高学习技术的效果,运用战术的同时也需要灌输网球意识的培养,化腐朽为神奇,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运动员专项意识好,可以大大提高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2.3.5 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手段越来越来多样化,也越精密,许多,如“六维测力台、四导遥测肌电仪,检测从传统的二维摄影发展到现在的三维立体摄影等”促进了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1]。严波涛、吴延禧等采用三维摄像和组场调研等方法,对我国男女网球选手的发球技术进行了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抛球、击球动作技术以及动作节奏等问题的本质作了探讨。彭承基等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网球的质心运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变向击球的概念,明确指出了击球方向与球的实际运动方向之间差异(即“偏差角”)的存在以及影响这一差异(偏差角)的诸因素,并就旋转球产生的机制提出了与“磨檫力说”不同的看法,对打好旋转球,尤其是强力上旋球也会有所帮助。刘祖烈对网球运动中动态球进行了力学分析。就研究的网球运动的动作对象来看,发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历来都比较重视。从研究者的思维轨迹来看,先从简单的牛顿力学理论的一般分析到具体运动员发球动作的高速摄像一手资料获得于取样。从研究者知识结构的提升角度看,更多涉及到解剖学、进化学、生物力学以及网球运动自身的规律。但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生物力学研究的方法已向准确化、同步化、模型化、数字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在网球运动技术研究中,仅凭某一项测试数据对研究的技术很难作出精确评价。发达国家采用多种的测试手段的同步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3.6 生理生化

网球比赛时间长,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对运动员的体能和生理和生化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不仅有良好的无氧代谢能力,而且要有极强的有氧代谢能力,但专门从事网球运动员的生理和生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近十年来的研究论文仅有6篇。 就在仅有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发现极具有指导意义,如有研究者针对网球运动的特点对网球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还有些研究者针对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特点进行了营养补充和能量供给,如网球运动中的饮食运用。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对网球运动员的生理和生化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

2.3.7 社会学

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追求,而网球运动作为集具休闲、健身等多种价值功能为一体的项目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但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机制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的影响,形成了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网球运动的需求与落后的网球场地器材、管理与运作机制之间的矛盾。于是有不少的学者从社会角度研究网球运动,在这些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的变迁与网球运动的价值体现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一大部分的学者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网球运动要走市场化、职业化道路,才能使网球运动获得长足发展。于是就出现各种网球运动俱乐部模式的探索,如网球运动职业俱乐部模式研究、业余网球俱乐部模式、高校网球教学俱乐部模式研究等。

3 结束语

广大从事网球的工作者运用各学科相互渗透方法去研究、去揭示网球运动的本质属性,从而使网球的研究领域得以扩大,网球教学训练与运动竞赛组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各个学科对网球研究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运动医学方面研究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明显处于领先的地位,而在网球运动的生理生化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尽管网球运动的教学训练与社会学研究方面在近几年来得到人们重视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某些环节的研究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如在网球的跨文化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升格和降格错误;在网球的教学训练研究方面确实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现象,从研究的成果看多为描述性研究,没有较好地处理好描述性研究、关系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认为,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必将成为未来网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这需要广大科研人员不断充实自我,多角度的去研究、探索,加深对网球运动的研究,不断使我国网球科学研究更趋科学化、更具前沿性。

标签:;  ;  ;  ;  ;  

1994~2004年我国网球科研发展现状及分析_网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