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王君良

(彭州市中医医院 四川 彭州 611930)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与预防研究。方法:抽取我医院行骨科无菌手术治疗的 300人作为医院感染监测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对所有患者手术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相关目标性监测方法,据监测的结果采取有利的预防手段。结果:通过一年的目标监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从2013年8.45%降到了2014年的1.34%,可见通过目标监测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目标监测是一种科学的监测手段,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预防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86-02

本文主要将我医院行骨科无菌手术治疗的 300人作为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对所有患者手术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医院行骨科无菌手术治疗的 300人作为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经骨科相关诊断标准确诊,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55例,年龄1~87岁,平均年龄(45.43±4.2)岁。

1.2 方法

1.2.1检测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等要求对患者进行监测方案设计,随后对影响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其中主要参照参照ASA评分,对手术切口的清理程度标准进行分级,以及对危险指数的评定,使用目标性检测方法,通过专职人员进行统一调查,让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其中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前准备、抗菌药物等使用情况,以及派相关感染专职人员亲临现场,监测医生手术的全过程。例如:对患者的皮肤消毒过程、器械的清洗灭菌效果、无菌操作、电烧的使用等进行有效的监测。同时也对术后医护人员为患者的换药过程、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培养情况等进行监测。针对没有植入物的患者,监测至手术后的30天左右,而针对有植入物的患者,监测至手术后的1年左右;在患者出院后,应让患者定时来院复诊,并患者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例如:伤口出现红、肿、热以及疼痛等应及时就诊。

1.2.2预防措施 首先医护人员要注意对手术室的温度、湿度进行控制,保持通风,由于骨科无菌手术多属于突发性创伤手术,所以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防止受伤后3~5天肿胀时才手术;本次监测与方英英等文献报道类似。①充分掌握操作技巧。在手术的过程中,医生要对坏死组织进行彻底的清洗;动作要轻柔,防止损害周围其他健康组织;消除死腔,降低各种细菌的滋生场所;适当的进行引流物安置,确保引流通畅。②完善和改进医务人员行为、习惯、管理等工程。加强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备皮原则和方式以及时间;加强医护人员的术前手消毒;严格采用无菌操作;严密保护患者的切口周围组织;最大化降低手术时间;降低手术中的人员流动与数量;对抗菌药物进行规范使用;严格遵守手术室的环境管理;确保器械的正常与灭菌质量。③密切观察患者的营养支持,由于患者需要植入内固定物,相关人员应对植入物进行质量管理与审核;针对创面较大的患者,应扩大皮肤消毒范围,相关监测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从而消除隐患,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

1.3 统计学分析

主要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使用t与χ2进行检验,所有患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2013年~2014年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通过一年的目标监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从2013年8.45%降到了2014年的1.34%,其中其中2013年有34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其中表浅切口感染15例,深部切口感染12例,清洁切口3例,非清洁切口4例;而2014年有2例发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其中1例深部切口感染,2例清洁切口,可见通过目标监测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

表1 2013年~2014年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0.43%,多用于术前的0.5~2h,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21%;通过2014年实施相关干预措施后,使用时间为0.5~1h,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23%;通过2013年~2014年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医院的感染专职人员与骨科医生等进行整体干预,制定相关的监测方案,从而完成目标性监测。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前准备、抗菌药物等使用情况,派相关感染专职人员亲临现场和监测医生手术的全过程,实施目标性监测与预防,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据夏伊明等文献报道指出,监测的时间:没有植入物的患者,监测至手术后的30天左右,而针对有植入物的患者,监测至手术后的1年左右,通过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感染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并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同时,在患者手术过程和换药过程等进行目标性监测,可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本研究主要将我医院行骨科无菌手术治疗的 300人作为医院感染目标监测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研究表明,通过一年的目标监测,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从2013年8.45%降到了2014年的1.34%,可见通过目标监测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

综上所述,目标监测作为一种科学监测手段,对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具有预防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熠,庄建文,潘颖颖,张淑敏.某医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报告[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09:991-992.

[2]周萍,郭水英.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A].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大会资料[C].中华护理学会:,2012:4.

论文作者:王君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王君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