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巴中 636400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抽取54例,随机分成两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27例,三维CT血管造影组27例,比对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有45例出现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等典型症状,占比83.3%。48小时以内,所有患者的腰椎穿刺结果为阳性,1周仍有90.7%(49/54)的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通过统计检出率发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检出率为96.3%(26/27),三维CT血管造影组检出率为74.1%(20/27),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放射影像诊断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CT血管造影侧重点不同,但前者诊断率较高。
关键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价值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各因素引发的疾病,病死率高,即便患者幸存,也伴有严重的后遗症。为提高患者救治率是,需尽早诊断和治疗。当前,临床多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部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然由于其属于侵入性操作,价格昂贵,逐渐被限制使用[1]。近年来,随着CT扫描技术的发展、成熟,并广泛用于各疾病诊断中,甚至成为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手段。为进一步判定上述方法的诊断效果,现将我院54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整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收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抽取54例,随机分成两组:27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中,女性12例(44.4%),男性15例(55.6%),年龄25-69岁,平均(39.8±0.7)岁;27例三维CT血管造影组中,女性11例(40.7%),男性16例(59.3%),年龄25-70岁,平均(39.9±0.8)岁。54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伴有恶心、头痛、意识不清等症状。2组在临床基线资料上统计无差异(P>0.05),可比对。
1.2方法
所有患者放射影像诊断前均给予腰穿,患者入院2天后进行,进针处为腰椎3-4间隙,排除腰穿失误,若脑脊液带血,或存在铁血黄素细胞,可诊断为阳性。
1.2.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 选用5F导管从患者两侧股动脉对椎动脉、颈内动脉进行造影检查(二维),发现动脉瘤后三维成像。使用非离子造影剂,二维采集期间注射7ml造影剂,速率为每秒5ml,并采集二维图像;三维采集期间注射22ml造影剂,速率为每秒3ml,首先采集蒙片,然后再采集动脉瘤的造影图像,将三维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重建。
1.2.2三维CT血管造影组 帮助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由颅底至颅顶,层厚10mm,层距13mm。平扫结束后,肘部注射非离子碘造影剂(80ml),速度为每秒3ml。自动跟踪造影剂,触发仪器后继续扫描,放于颈动脉分叉处,将域值调整为100HU,延迟3-5s左右。扫描图像由工作站处理,且对图像重建、传输后,行自动化的减影处理,以去除颅骨。随后再人工去除静脉窦、颈外动脉,重建MIP。对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再手术治疗,并和影像学结果比对,统计检出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包SPSS18.0对文中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分别行t、卡方检验,P<0.05,统计有差异。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4例患者中,有45例出现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等典型症状,占比83.3%。48小时以内,所有患者的腰椎穿刺结果为阳性,1周仍有90.7%(49/54)的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其中,23例脑脊液为黄色,26例蛋白升高。
2.2诊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共检出26例,检出率为96.3%;三维CT血管造影组共检出20例,检出率为74.1%,统计有差异(X2=5.283,P=0.022)。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性疾病,由外界因素致使脑血管破裂,循环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导致患者出现病理改变和综合征。临床研究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最为典型的症状是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等,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早期表现[2-3]。然而,也有部分患者是不会出现典型症状的,尤其是老年患者,通常不会头痛,但会出现意识障碍、肩颈疼痛等,增加漏诊率。在本研究中,54例患者通过腰穿显示,所有患者结果都为阳性,由此可见,给予患者腰穿处理能预防误诊。
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临床多怀疑是由颅动脉瘤或静脉瘤畸形导致的出血,故多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且检查结果也成为其他检查的金标准。脑血管成像技术是属于无创技术,具有血管显像好、优越性突显的特征。在对图像进行重建时,能全方位的观察血管、肿瘤周边的血管情况,提供血管内外的全部信息,清晰、直观的现实血管和邻近组织之间的关系[4-5];便于准备手术、放射治疗,在某种功能程度上克服着血管重叠问题,提高检出率。并且,该检查还能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缩短检查时间。三维CT血管造影对动脉瘤中的血栓、钙化灶过于敏感,但对血液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不敏感;只能显示出动脉瘤和周围颅骨的界限,对于小型的动脉瘤来讲,易造成误诊。由此可见,和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价值较高,如能准确检测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在郑志敏[6]的一项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响诊断价值中的研究中,行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的A组检出率为87.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B组检出率为93.5%,组间有差异(P<0.05)。我院为进一步评判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也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了同样的检查,从结果上看,三维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率分别为74.1%(20/27)、96.3%(26/27),和上述报告相似,说明:虽然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放射影像诊断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适用于血管瘤直径大的病灶,三维CT血管造影适用于血管瘤直径小的病灶。实际诊断中可根据血管瘤大小,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延长生存期限。
参考文献:
[1]姚丽英,邢江,罗艳春,等.CT与腰穿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互补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4):74-75.
[3]熊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3):3009-3010.
[4]徐小玲,陈立鹏.MRI新成像序列在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2,21(2):156-158.
[5]兰亚.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析[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10):240.
[6]郑志敏. 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50-51.
论文作者:戚太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 》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造影论文; 蛛网膜论文; 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检出论文; 动脉瘤论文; 《健康世界 》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