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干部的宏观意识_领导者素质论文

论领导干部的宏观意识_领导者素质论文

论领导干部的宏观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干部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指挥、协调被领导者,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共同作用于客观对象时就构成了领导活动。领导活动的主体是领导者。领导者的德才对领导活动的效能甚至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领导干部个人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局、面向国际、面向现代化、面向21世纪。要做到这四个面向,对干部素质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的要求,但起关键作用的是领导干部的宏观意识。宏观意识渗透在领导者的诸多基本素养之中,时时刻刻影响着领导者的思维和行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时才会产生意识。心理学上所指的意识是“人在思维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自觉的反映,就是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的意思”[①]。意识使人能够从客观现实中引出概念、思想、计划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宏观”是希腊语的构词成分“macro”的意译,即“宏大”的意思。在物理学上,宏观是指由各种宏观物体和宏观现象所组成的一个领域。这里讨论的宏观意识是指领导者在思维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领悟和理解,是从全局的、战略的、系统的角度出发,高瞻远瞩地引出概念、思想和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一切行为,以国家和群众的基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宏观意识的强弱,对于领导干部,犹如射门意识之对于足球运动员;学习进修意识之对于学生。足球运动员如果缺乏射门意识,往往会顿失良机,功亏一篑。学生如果缺乏学习进修意识,就难以百尺竿头再上一层楼。领导干部如果缺乏宏观意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眼前、不看将来,只顾局部、不顾全局,造成工作上保守多于创新,思想上静止多于发展,难以胜任新时期的领导工作。

领导干部的宏观意识可以作用和反映在领导活动的许多方面。

一、宏观意识与宏观调控

领导干部既是领导者又是被领导者,既指挥着一个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系统。对上要接受宏观调控,对下又要进行宏观指导,其中都要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及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领导者的宏观意识就明显地反映出来了。

首先,宏观意识反映在领导者对自身工作性质的认识上,有的称其为“自我角色认知”。这种认知是领导者对自己的职务、地位、作用、权力和义务的认识。宏观意识驱使领导者在全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进行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时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产生严格履行职责的愿望,从而树立起献身事业的坚强信念。对上能自觉接受宏观调控,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下不搞人治,只要符合全局和总体利益,就放手让下级微观搞活。其实,领导者行为要服从于国家和全局利益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推崇。“礼记·大学”中表述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贤人已深知从国家宏观角度,考虑总体利益来指导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何况今之领导干部了!

其次,宏观调控和指导是根据当前时代的要求和全国的形势来进行的。领导干部应正确分析与判断形势,要超前思考,高瞻远瞩。后人评价诸葛亮时撰了一付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是从全局整体利益出发的,使孟获心服口服,再不反叛。而后人治理蜀国,不能审时度势,宽严皆误,这是缺乏战略眼光而导致失败。

由此可见,领导者的宏观意识能激发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其全面、正确地估计和判断形势,纵观全局、放眼未来、锐意改革、不断创新,自觉地、能动地在宏观调控和指导之下,以国家和群众的基本利益出发,做好领导工作。

二、宏观意识与科学决策

“领导活动的本质是通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控制、协调,共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领导活动的过程,就是制订决策和组织实施决策的过程。因此,决策是领导者一个基本职能”。[②]但是,领导者是不能随意进行决策的。他应该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全面地分析他所领导的系统的状况、能力、条件,以及相关系统之间的影响,制定方案;再进行综合评价,择优进行决策。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贯穿了领导者的意志活动。领导者的宏观意识在决策中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决策时要有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决策;其次是领导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见微知著,具有预见性。

现代领导者一定要有系统观念。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个领导者往往是领导一个小系统,小系统从属于大系统,大系统又处于更大的系统之中。每个系统都有它特定的功能与效益。在决策中运用系统方法乃是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和环境等诸因素对系统整体的影响和作用来进行决策。领导者的宏观意识就能促使他树立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来进行决策。另外,一般领导者进行的决策属于微观决策,但要在小中见大,于微观之中体现宏观,就要求领导者进行见微知著和创造性思维。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一般都需要某种契机或机遇。领导者如何把握机遇,从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之中,发现奇妙的联系,进行决策。例如:1973年扎伊尔发生武装叛乱。日本三菱公司不是孤立地等待这一事件,而是考虑该事件对整个地区的影响,尤其是对其邻国赞比亚——世界重要铜矿生产基地的影响。所以当机立断,马上购进大批的铜,待机出售。后来,判军切断了赞比亚的交通,导致铜价猛涨。此决策使三菱公司赚了一大笔钱。因此,领导者的宏观意识使领导者有决策的魄力,催化科学的决策。即使施行决策时一时受挫,但因其对主客观条件有充分的认识,能把握全局,能预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信心产生决心,决心激发动力。具有很强宏观意识的领导者是不屈不挠,充满活力的领导。

三、宏观意识与知人善任

邓小平同志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文化。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③]。人才辈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有了人才还要合理使用。既要知人,更要善任。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又一基本职能。领导者的宏观意识在知人善任上反映在以下方面:

1.深刻理解知人善任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宏观意识驱使领导者纵观古今,胸怀世界。自古至今,人才是兴邦治国的关键,故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唐太宗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④]。如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各先进国家都把人才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把人才培养和使用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石。所以,当一个领导者从全局的、战略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时,必须高度认识到知人善任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选拔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才的选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干部,主要看主流;要看历史,更要注重现实,最关键的是要发展地看人。领导者应是识别人才的专家。清代魏源说得好:“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用人,不可以教人”。故“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士者天下无弃材”。可见,当领导者具有很强宏观意识时,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人才,就可以发现更多的人才。

3.以“五湖四海”的胸怀容纳人才。我们的事业是五湖四海的事业,只要是事业需要的人才,不论籍贯出身,不论党内党外,不论亲疏远近,都应该按德才兼备的标准,合理的使用。领导者要有五湖四海的胸怀,才能容得下五湖四海的人才。领导者的宏观意识使他从事业的全局,识才、用才和容才。不搞“武大郎开店”,不搞宗派活动。在一些单位中,山头主义盛行,小团体盘根错节,往往以小团体的利益来考评干部、选拔干部,其结果是用非其人,贻误工作。能从全局出发的领导者有容人之量。《菜根谭》认为:“用人不宜刻”,“而宽容之士,其年必长”。所谓“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领导者胸怀宽阔,能包纳善恶贤愚,就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工作。另外,在进行史无前例的改革的今天,在管理中容许失误尤为重要。在国外,一些成功的大企业对本企业聘用的经营管理人员提出:“在受聘一年内,允许而且必须犯一次以上的“合理错误”,否则,将被解雇。”具有这种胸怀和胆略的领导才是真正具有极强宏观意识的帅才。

由此可见,宏观意识反映在识才、用才和容才上就是一种知人善任的意识。

四、宏观意识与领导方法

要想过河,就要有过河的方法。要进行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方法。领导者如果想完成任务,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就成为空话。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卓越的领导方法。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学习、应用和发展这些领导方法来施行领导。宏观意识在领导者运用领导方法时反映在以下方面。

1.把调查研究放在首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⑤]。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实现“从群众中来”的重要手段。领导者的宏观意识驱使领导者产生一种心理要求,希望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情况、获取信息,所以就重视调查研究。另外,在调查研究时,宏观意识又引导他坚持实事求是,对获得的信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局部联系到全局,形成正确的意见,再贯彻到群众中去。

2.统筹兼顾、分清主次。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如果只讲两点,不讲重点,不分工作中的主次,不抓重点、本质和主流,就可能拣了芝麻,扔了西瓜。如果只讲重点,不讲非重点,那么,重点也就不成其为重点,变成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势必造成工作上的片面性。宏观意识强的领导者,不仅能纵观全局,决定当前的中心工作,分清主次,既不单打一,又不眉毛胡子一把抓;既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又不拆东墙补西墙,形象地说,就是会“弹钢琴”。而且能从全局利益出发,权衡轻重得失,在特定条件下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这种方法就是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这不是消极的处世哲学,糊涂得恰到好处,能达到比聪明更巧妙的结果。例如:楚庄王令群臣尽欢“绝缨”,以庇护因酒醉扯王后衣裙,而被王后扯断冠缨的大臣,后此大臣屡建奇功以报楚庄王。这是极高明的用装糊涂的方法宽仁待下的领导方法。

3.运用新技术创新和发展领导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发展、创新领导方法提供了条件。领导者的宏观意识鞭策他放眼未来,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兴起,要求领导者利用电子计算机,运用数学方法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并运用超前思维、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进行领导。例如:要求用六根火柴,摆四个等边三角形。如果平面地去摆,根本不可能成功。如果立体地去摆,象个粽子一样,摆成三角锥体,就可以摆成。这就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发散思维方式。所以,领导者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要摆脱旧框架的束缚,敢于创新。领导者的宏观意识能促进他学习和运用新思维方式和新技术来发展和创新领导方法。

其次,领导者的宏观意识不仅对他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他的举止、风度。体恤民情、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领导者正是具有极强宏观意识的领导者。

宏观意识从哪里来?靠领导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逐步培养起来。愿各级领导勤学、慎思、创新、笃行,为实现新时期的宏伟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高等教育学》(上),潘懋元主编。

[②]《领导科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③]《邓小平文选》第37页。

[④]《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

标签:;  ;  

论领导干部的宏观意识_领导者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