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问题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论文_林静

论以问题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论文_林静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1

摘 要:社会转型期高校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难度增加,新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有新的教育管理服务理念,高职院校的“三全”心理育人工作格局的构建需以问题为导向才能见招拆招,发挥育心育德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的功能。

关键词:问题导向,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新时代对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和总方向。放到高职高专院校即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全格局”的协同效应,立德树人,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在职业道德、理想信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水平。

近年来,由于心理育人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2015年-2017年,大学生明确表示满意的比例呈逐年增长态势(56.1%、60.7%、66.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大学生表示陷入负面情绪的比例增高,大学生主动走进心理中心咨询的意愿较低,更多选择与亲朋好友倾诉。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和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意愿还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的学生相较于学科专业教育的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一、自我效能感较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成就感体验低,对未来较敏感、迷茫;二、情感脆弱,遇事多选择退缩、逃避,耐挫力低,应对方式简单固化,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较冲动,不理性;三、主要在意志力、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佳,自控力较弱,意志力不强[1]。问题多集中在对未来成长的不确定性,遇挫后的常见情绪性反应和外在压力所导致的行为问题上等。这些心理上的特点都影响了高职高专的学生树立理想目标、自我评价及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应不同于本科院校,应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人才培养的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此外,由于各高职高专院校心理教育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一、投入有限,二、师资队伍缺乏,三、组织机构隶属关系不明,四、心理健康教学不系统,五、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受限,六、标签化严重,七、缺乏长效持久的保障机制[1],而导致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的现实困难。因此高职高专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需要统筹资源、加强保障、发动朋辈的力量,注重菜单式的辅导而不是“大锅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形式来开展活动。

1明确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1.1总体目标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念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2具体任务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2强化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先决条件,在高职高专调研的过程中,做的好的高校一般都是保障先行,学校层面重视,并有完善的长效化持久化的保障机制,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2.1建章立制

强化保障,制度为先。高职院校要做好心理育人体系构建必须有完善的组织架构。一般是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各部门领导担任成员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但光有管理机构是不能够发挥作用的,还得明确分工和职责,将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中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反馈机制和问责机制。形成以校级层面领导、二级学院党团带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2.2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基础。要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二级学院学生工作教师队伍为服务保障,一线教师为实施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师资梯队。按照要求师生比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避免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行政化、检查化。将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加强非专业教师的培训,将师资队伍保障体系扩大到与学生最密切的一线教职工中,如:宿管、后勤、保卫等。

2.3经费保障

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健康工作场地设备的建设,保障心理育人工作有场所、有设备开展。

3统筹各方资源

形成工作合力是“三全”育人模式对心理育人体系的要求。

3.1形成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的协同体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强调校企合作、双师型教育,很多专业学生入校即入企业,因此在心理育人体系中要发挥各方面的共同力量,形成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的协同育人体系。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有效参与,多依靠校内资源,各系统之间未形成有效链接或积极响应。应当重视家校互动心理网络平台的建设,协同政府、妇联、工会、社区、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的社会力量,进行校企合作EAP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

3.2形成学校德育-管理-教学-后勤的长效联动机制

学校应将思政部门、学工部门、教学部门、后勤部门(包括医务、宿管、保安、保洁)都纳入到长效联动机制中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学校各部门还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中心一个部门的职责,最容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线教职工,如:宿管、保安和保洁却没有相应的培训和工作要求,即使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沟通、反馈的联动机制,也无济于事。因此应建立教工激励机制激励全员参加心理育人工作。

3.3形成文化-网络-实践的校园心理育人氛围

将育心和育德、育体(素质拓展)相结合,打造集理论教授、实践体验活动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发挥心理健康网络育人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心理健康渗透校园文化。

4发动朋辈力量

朋辈力量是四级心理防控预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心理委员、宿舍心情联络员、班级干部都属于朋辈辅导力量,其危机预警的功能已经为我们熟知,但其具备的积极心理学主动性一面的功能其实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学生支持系统繁多,但第一时间想到的“倾诉者”还是自己的同伴,因此朋辈力量的开发是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的一股重要力量。

4.1宿舍心情联络员、学生心理委员、班委骨干的监察功能

四级预警机制中的基础两级便是宿舍和班级,做好宿舍心情联络员、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选拔、培训、考核、评优机制,发挥好朋辈力量的监察预警功能。

4.2学生心理委员、班级活动的育人功能

经实践,大学生完全具备独立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成长小组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能力,且通过学生自行消化体验分享出的经验更为其他学生乐于接受。

4.3辅导员的“先行者”功能

教育部43号令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工作职责,目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大都由刚毕业的本科生担任,在年龄层次上与学生相差不大,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理解为朋辈辅导力量。且朋辈一词源自6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大学校园中推行的同辈辅导,再早可追溯至15世纪英国伊顿公学的“学长制”,皆指年龄相当的同学和朋友之间通过平等的良性互动,帮助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的困难,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这一定义与辅导员的职责相对应,辅导员不仅是管理者的角色,还是“学长”、“先行者”的角色,与专业的心理辅导相比,辅导员有其自身的优点,如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等,可以更快的拉近彼此距离,更好的理解学生的立场,是朋辈力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要建立好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站,辅导员要定期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特别对新生而言,在入学适应期有一位亦师亦友的“前辈”给予心理关怀和指导,使其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中来,对毕业生而言,在就业期有一位“先行者”给予指引和帮助,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5丰富活动形式

心理育人体系中关于实践活动做了具体要求:开展宣传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通过几年的运作,各高校的活动都已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但也存在活动形式固化,活动内容跟不上学生需求发展的问题,在时间、地点、方式上还存在与校内其他活动冲突的现实困难。因此心理育人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形式和载体,协调和创新开展方式。

5.1形式新颖

我们面临的大学新生即将是“00后”,对于实践活动的需求也与“90后”不同,在开展活动的形式上要考虑到与时俱进,虽然是相同的内容也要“新瓶装旧酒”,从新颖的形式上先去吸引大学生,再引导迁移到内容上,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开展活动。

5.2载体丰富

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决定了我们实践活动的载体更加丰富,也释放了活动在时间地点上的限制。我们可以大量的运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平台、抖音等,开发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体形式,寻求新载体和心理实践活动的结合。

5.3宣传日常

宣传活动避免单一性,在时间和地点上运用各种形式和载体保证长期性、常规性。使实践活动成为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教育的阵地。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位一体”新格局的构建意味着高职高专院校在心理育人体系上教育主体的增加、教育场所的多样化、教育时间的灵活性和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在这一新的理念背景下要保障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的格局构建,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深入构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林静:《高职院校构建“心理育人”体系差异性探究》[J],《智库时代》,2019年3月总第179期。

[2]王晓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建设及其作用发挥——基于2014-2017年全国35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4月第35卷第2期。

[3]张文娟:《从辅导员视角探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建设》[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8月(上)第31卷第15期,总第229期。

[4]尹红鑫:《三全育人体系下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探析》[J],《长江丛刊》,2019年4月。

[5]冯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1月第12卷第1期。

[6]曾晶:《新时代背景下心理育人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探究》[J],《科教导刊》,2019年4月(下)第12期。

[7]苏醒:《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11月(下)第16卷第4期。

[8]中共曲靖师范学院委员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J],《社会主义论坛》,2018年12月。

论文作者:林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论以问题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构建论文_林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