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城市互动的住区(也可称为开放住区)”已经超越了打破住区围墙的简单表面概念,强调住区是城市整体功能和空间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城市空间、城市交通的“城中城”,住区的生活和空间与城市进行一体化的交流互动,直接表现就是适宜的路网密度、公共交通的通达、配套设施的共享、开放友好的街道界面、生机勃勃的交往气氛和有机整合的城市生活。
关键词:城市互动;住区;规划;设计
引言:
在住区规划设计实践中,对其中技术方法的应用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性工作,如何取得最为理想的效果,保证顺利进行,备受业内人士关注。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关先进理念,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个人的几点认识。
1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1.1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原则
1.1.1住区路网有机的融入城市路网中
目前郊区大型住区开发中,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使过大规模的住区融入到城市道路网格中,分割成适宜的住区规模进行开发。应该尊重该地段的详细规划,而不应该任意取消大型住区内部的城市规划道路,自我封闭起来作为一个单元开发。
1.1.2 引入城市公共交通
在中国的大多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建立以公交系统(尤其是轨道系统)为导向的城市交通体系迫在眉睫,结合这些公共快速交通线规划的住区可以使更多的居民选用公共交通作为出行的工具。建立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利用形态,提高使用公共交通的方便程度,引导人们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性。
1.2 公建配套规划设计原则
1.2.1 作为城市公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于城市共享的原则
城市是由各种类型的地区组成的,其中住区是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土地利用面积计算,住区所占有的空间最多,一般为城市总面积的40%~50%左右。从住区所具有的功能来看,住区的功能不仅仅是由住宅体现出来的,还需要规划各种保障和支援居住生活的地区设施,因此可以说住区的配套设施也是城市公建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按照购物周期分级,从城市的角度配置的原则
随着住宅商品化和商业体制的改革,传统住区规划中配套设施的“三级结构的商业模式(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其强调配套设施的完备性、分级配套原则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以及居民实际消费需求相悖。并且,随着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原有商业服务设施规划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1.3 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环境的景观特质这是一种与城市的纵向互动。通过这种方式记载着城市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是对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住区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除了针对本身地段内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包括在地段外城市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这就更需要一种对城市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尊重,并在规划设计中予以体现。这种对于城市已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再创造,将带来住区和整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品质的永续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关键探讨
2.1 居住区设计要因地制宜
2.1.1 居住区设计要符合当地特色
居住区设计初期应对所在区域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注意保护当地已有的风格风貌,多吸纳当地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元素,而非一味照搬欧陆风格、北美风格,要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同时,建筑布局需考虑当地居住习惯,日照朝向及道路的走向,尊重地域的社会条件,使得建成后的居住区与城市发展能够完整有序的结合,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2.1.2 居住区设计要结合现有地形地貌
居住区设计应尊重地域的自然条件、结构形成,并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及地块形状进行规划,而不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大肆的破坏现有地形地貌,大开大挖,这样不仅会增加土方工程量,还会破坏区内的地形地貌,更重要的是脱离了城市的整体地形风貌。因此居住区建设应与区内及周边的地形地貌相结合,并善于发挥地段优势,能做到借景建居。
2.2 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区设计应以人为本,并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而做适度的开发和相应的调整。如今,居住区不仅仅是居住之地,更是承载人心灵、放松身心、休憩的载体。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已经从以前的被动选择到现在的自主选择。在挑选的过程中,以房屋面积的大小,户型好坏,建筑形式等为“基本指标”转向居住区的环境,物业管理,文化氛围等的“附加指标”。因此作为设计者只有综合考虑消费群体的生理需求和兴趣爱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建设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居住区,才能使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2.3 住区设计应注重建筑与环境并重
居住区设计与其说是规划建筑,倒不如说是根据消费者的生活需求来规划一种生活形态。人们在评价你的建筑时,不仅仅说它是如何的舒适和宽敞,而是说它能否带给你心灵上的认同,和具有“浓郁的气质”。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相结合,这样建筑就被披上了艺术的内涵,环境就被赋予艺术的表达能力。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从居住空间形态、环境品质、文化特点和植物配置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和谐,使建筑、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景观设计应充分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加强绿化间的相互渗透,同时开拓空间立体绿化,创造出建筑与环境,人与环境,建筑与人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理想居住空间。
2.4 居住区设计应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2.4.1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特征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居住区用地按不同人口规模配建相应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其规模、项目、经营等都有其系统的延续性,并受城市规划布局的制约和支撑。同时居住区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应以系统化、综合化、步行化、景观化等为特征综合考虑,比如将公共服务设施与购物、饮食、娱乐、文化、健身等多种功能综合配置,使居民一次行动便可达到多种目的。
2.4.2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可采用沿街布置、成片布置、沿街成片混合布置以及其他布置等多种形式。应以满足服务半径为基础,其配建的项目和规模也应以“千人总指标与分类指标”控制。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住宅与公建的布局形式及配建比例,并结合居住区周围的现状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采用合理的规划布置形式并进行适当的增减,并应按配建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投入使用,才能达到居民使用方便和经营管理的要求。
2.5 居住区设计应合理布置停车位
当前居民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导致车位需求量急剧扩大,居住区的停车位比率也在急速增高,而居住区内由于停车位不足而出现的随处乱停乱放的现象,使得道路变得更加狭窄,造成交通不畅。因此居住区的停车问题已经成为规划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设计时常采用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两种方式来解决。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各种条件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工作实践中依旧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些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刻分析其产生的多方面原因,统筹并进,多措并举,克服该项工作中的诸多难点问题,进而获得最为优化可行的规划设计实施策略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建云.论城市设计视角下的住区规划[J].江西建材.2017(07)
[2]韩秀琦,赵爽.开放式住区规划理念与案例分析[J].城市住宅.2017(06)
论文作者:刘新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居住区论文; 城市论文; 设施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互动论文; 公共服务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