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受到我们学生的喜欢。适宜学生的体育游戏,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牵强附会的体育游戏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课堂中运用体育游戏要讲究技巧。
一、体育游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内容的选择,如果安排针对性强或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体育游戏,对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起到铺垫和桥梁作用。
如在学习掷沙包技能时,如果选择“打老虎”游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掌握肩上挥臂动作,为学习掷沙包做好充分的准备。
又如,在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时,如果安排左右侧、头上、跨下传递篮球游戏,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手感和传接球意识。将竞技运动技能进行教材化、游戏化的改造,能使单调重复的运动技能练习变得快乐而饶有趣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效果;同时,在变化丰富的游戏练习中可以强化动作技能,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不宜过多地采用游戏,要让学生能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地完成动作,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工作能力,建立动力定型。如在篮球的运球技能教学中,可以灵活地结合“老鹰抓小鸡”、“老狼老狼几点钟”、拔河等游戏。因此,体育游戏的运用一定要有针对性、关联性。
二、体育游戏与品德教育互相渗透
1.体育游戏一般具备一定的“情节”。
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游戏,学生也非常喜欢。在教这个游戏的过程中,要结合现实生活,讲清游戏的意义,再进行活动。
在一次与家长的交流中,有位男家长告诉笔者:有一次,他开车送孩子上学,因为时间已经晚了,家长在过交叉路口过程中见到黄灯亮,就想冲过去。这时孩子说:“爸爸不能闯黄灯,要等一等。”孩子的一句话,对家长触动很大。该体育游戏的练习,使学生增长了交通安全知识。
2.体育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
教师在讲解游戏的操作方法、游戏规则时,一定不能简化“规则”的阐述,相反,应该加大对“规则”的解释。如,在迎面接力跑游戏中,首先不准超过限制线接棒;其次,要沿着跑道的右侧跑进,防止两人相撞……这里强调的是“规则”效应,是为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遵守行为规则,这也是做人的起码准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体育游戏要有拓展性。
如学生做引体向上练习时,常感到枯燥乏味,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引体向上动作技术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做“引体向上接力”游戏,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个小组,把每个组的学生完成引体向上的个数相加,看哪个组累积做的次数多,多者获胜。为了集体荣誉,各组学生练习非常投入,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两轮游戏结束后,为了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锻炼,避免上肢负担过重,可在原来游戏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和躯体练习内容,如30秒跳短绳和仰卧起坐10次。拓展延伸后的游戏,内容更加丰富,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们锻炼的热情也十分高涨,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体育游戏与场地、天气等因素相结合
体育游戏要合理运用周围活动场地设施。如果学校体育场地周围树木较多,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做“穿过小树林”跑的游戏,做篮球往返跑运球过人(树)和足球往返运球游戏等;如果学校体育场是沙土场地,可以做“连续单脚跳比远”、“连续双脚跳比远”游戏,这个游戏在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深受学生喜欢。
此外,运用体育游戏还要考虑天气原因。冬天学生(中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是“贴膏药”和六对六、三对三的足球过人射门游戏。因为天气冷,学生伸不出手,所以喜欢跑动、躲闪的体育游戏,这样既不至于太冷,又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场地有限时可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一般采用难度小、负荷大、比较单调的动作,而采用与游戏相结合的练习形式,可以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发展腿部力量时可以进行“时代列车”、“单腿蹲起”、“双人蹲跳”等练习;发展上肢力量时可以进行“推小车”、“角力游戏”等练习;发展灵敏素质时可以进行“抓尾巴”、“投沙包”等练习。
四、体育游戏结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的运用
小学生由于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活泼好动,他们喜欢的游戏也具有阶段性特征。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开火车”等,这样的体育游戏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活动起来有兴趣且持久性强。
另外,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是课堂选用体育游戏时需要教师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男生喜欢激烈的、带有刺激性的、对抗性强的体育游戏,如“斗鸡”等;而女生则喜欢节奏感强、展示柔韧性的游戏,如“跳花样皮筋”等。
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性别的游戏,提高了学生的游戏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游戏效果,增强了学生体质。
论文作者:刘涛 李锋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游戏论文; 体育游戏论文; 学生论文; 引体向上论文; 喜欢论文; 动作论文; 技能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