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思考_汉唐论文

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思考_汉唐论文

西安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安论文,历史文化名城论文,战略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安,古称长安,汉、唐时期,长安就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在这块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之地,在大约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还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军阵,更令世人叹为观止。古都长安曾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文明古都。汉、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步入鼎盛时期,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长安古都也进入到辉煌繁荣之时。当时,开通丝绸之路,汉唐文化东扩东洋各国,向西远播中亚及欧洲诸国,各国使者络绎不绝,纷至沓来,古都长安已是一座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公元10世纪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西安逐渐失去中心地位,随着岁月流逝慢慢被边缘化了。近代西方列强用“炮舰”敲开晚清王朝闭关锁国大门,便利快捷的海上运输使商品经济在东南沿海迅速发展起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日益冲击着腐朽衰弱的封建文化;而处在陆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只能望洋兴叹,曾教化四方的汉唐国都成为被遗忘的孤独者;在西部开发的今天,虽然西安仍是一座科技文化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城市,但与昔日汉、唐国都的辉煌不可同日而语,只能称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去的辉煌只能证明过去,而现实是西安已失去往日的荣耀;但积淀厚重的汉唐文化是西安的无形资产,更是西安独有的文化优势。因此,发挥西安的文化优势,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应是西安人具有战略眼光的明智选择。

一、西安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的理论依据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精神之根;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活力和灵魂。城市文化建设最终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特色。汉唐文化是西安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从文化视野构建“世界历史文明名城”无疑是西安人颇具战略眼光的选择。作为汉唐文化载体的西安,能否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优势带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应从文化学理论的角度进行科学论证。

首先,文化力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学者时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中也断言:“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构成。”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文化娱乐业的经营收入现已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目前,美国最富有400家的产业中有72家是文化产业,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产品。欧盟委员会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说,文化不再是一个抽象或过时的东西,而越来越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极;欧盟各国在文化部门就业的人数超过300万,每年创造的文化产品的价值高达3600亿欧元。据估计,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我国目前仅为0.3%),美国、西欧、日本的文化服务产业就业比重2000年分别达到82%、75%、73%。这一切都表明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已形成了一个开发文化的时代。作为汉唐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安,应以开发汉唐文化拉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从而打造出西安城市文化的品牌和特色,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其次,文化优先发展的战略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理论认为,社会意识是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映社会不是消极简单而是能动复杂的过程,突出表现在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阻碍其发展,有时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而超越现实推动社会进步。这个理论从根本上打碎了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安亦步亦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禁锢,为其文化发展解放了思想。事实上西安文化发展战略并非一种超越实际的发展模式,而是基于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立足区位特点,前瞻世界趋势,参与国内国际分工的科学选择。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主体来讲,重、轻工业、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顺序的发展序列,仅只是社会分工的区别;那种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先发展经济后重视治理、后推进文化建设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互动理论认为,经济、政治、文化三维一体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它们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构建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弘扬汉唐文化,无疑成为西安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先导,并将以其文化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公共管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西安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文明、生态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最后,从文化发展的主体即人的现代化理论层面上进行阐释。一方面,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目的。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心理状况直接决定这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汉唐文化兼容并蓄,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各种文化,具有宽阔博大的文化胸襟;历史铸就了西安人恢弘大度、兼收并蓄、多元并立的文化遗传基因;现代西安人开放意识、积极进取和市场商品意识逐渐增强,近代以来形成保守、封闭、懒惰、散漫等不良习惯被彻底改变;现代西安人不仅是博大精深汉唐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汉唐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创造者和推动者。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者并不是直接同一的,社会的现代化不能自然导致人的现代化。鉴于西安的后发型区域及人们的现代化素质总体有待提高,我们也应重视文化发展适度超前人的现代化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互动、协调发展,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国际化西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西安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战略思考

作为发展模式的“文化”概念,其含义很难从狭义、广义上去界定;就理论而言,文化是与人类的政治、经济及其活动相区别的一个领域;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包括人们的观念信仰、群体意识、深层心理结构、行为礼俗、审美偏好、思维模式、语言表达及与上述方面相关的物质形式等;从实质看,则是对人们有着某种支配意义的且为人们所认同的具体符号、行为模式、意识观念、思维语言结构等。从世界文化视觉看,西安应将传承深厚、灿烂瑰丽的汉唐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汉唐文化,打造西安城市的品牌和特色,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将西安建设成为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文化产品的世界工厂、知识经济时代的文明典范。文化发展模式应是一种高品位的、全方位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长期有力的支持和创业者前赴后继的开拓。

1.源头活水:综合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先进文化

西安是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积淀着丰厚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作为文化载体的文物古迹俯拾即是,古朴原始的生活遗址、雄伟壮阔的王都庙宇、瑰奇莫测的帝王墓葬、浑然天成的彩陶铜器;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更以人文景观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价值珍贵驰名中外;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保护点多达2944处。这些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对此我们必须合理规划,注重高品位、深层次开发,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现代艺术形式充分展现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知名度,使传统文化焕发恒久的魅力。如西安的文学创作、舞蹈艺术、器乐演奏、书画风格,还有传统戏剧、民间表演艺术、古文物收藏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在保护、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以政府投资为主,鼓励民间、企业、科研学术团体积极参与。政府应加大研究课题经费的支持力度,让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方面专家进行文化科学研究,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各个层面挖掘汉唐文化的底蕴,向世界展现汉唐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西安在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中,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正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让科学的理论、思想观念和精神融入到日常文化生活中,并转化为自律的道德规范、富有魅力的文明形象和高尚的情操,激励鼓舞人们锐意创新。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进行文化建设,使历史悠久的汉唐文化焕发世界性的光辉。同时充分重视国际文化交流。通过这些途径,使西安文化研究在坚持“二为”、“双百”方针的基础上,紧扣时代脉搏,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围绕西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全局、战略、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为西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理论创新提供政策和智力支持。

2.支点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品的“世界工厂”

文化发展战略的支点是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主要表现为从事文化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经济活动。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由国民经济体系的边缘进入核心位置。然而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充分,产业化程度较低且结构不合理,致使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无污染、可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文化产业将日益显现经济增长亮点。西安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重要城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走在前列。目前,西安市政府积极兴建“一带二区三园”,即加快建设西安城市中心区文、商、旅文化产业集聚带,临潼兵马俑华清池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区、曲江——大雁塔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区,书院门传统文化产业示范区、高新区现代文化产业园区和北郊西安体育中心休闲健身娱乐产业开发园区,从中孵化并培育一批新的文化产业,构建西安文化产业新格局。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是西安文化产业成为其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把西安建成中国文化产业重要基地和西部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为此,西安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规范管理。转变过去文化事业有投入无产出的陈旧观念,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前瞻未来发展方向,对文化事业进行准确、清晰的定位分类,把属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同可以或应该由市场运作的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进行管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上的支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没理由成为“保留地”;同时加强对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注重政策创新、文化立法和文化体制改革,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争取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

第二,立足国内,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实力弱、人口素质相对低是西部发展文化产业的软肋,也是制约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而要扩大引进与推进大范围的文化产业合作,包括招商引资、引进技术、招揽人才等;探索建立新的有活力的文化外贸制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文化创新与高科技创新联姻,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高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结合,将极大地更新传统的文化艺术观念,重塑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实现文化艺术形态的创新,增强文化的感染力、震撼力、适应力。西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在又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也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大教育科研中心,各类科研技术研究机构达400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高科技产业实力雄厚,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今后应在深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致力高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充分运用,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四,以历史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旅游业是西安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西安共接待海外游客65万人次,增长93%;国内游客2084万人次,增长29.2%;旅游收入达到154.4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亿美元,旅游收入已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今后在继续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合理规划景点布局的基础上,要拉长产业链条,利用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包装推出特色饮食服务、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全方位展示西安历史文化的魅力,提高经济效益。如以“西安三绝”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秦俑仿制品、仿古青铜器、秦绣、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民画、唐三彩、麦秆画、关中剪纸等旅游商品,经过精心包装、改进,进行商品化规模经营,其潜在效益空间相当广阔。在旅游旺季,依托历史文化背景,重新整合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特色明显而又重视交流、结构合理注重层次、文化气息浓厚不失现代色彩、面向大众兼顾品位的品牌节庆活动,如“陕西古文化艺术节”无疑将提高文化及地区的轰动效应,一举使西安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中心。

第五,组建培育文化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其他行业的强势企业集团进军文化产业,迅速提高竞争力,增强抵御文化产业风险的能力。现代经济是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天下,应培育导向性、规模化、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拥有特色企业文化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使他们能领导各自行业的企业占领国内市场,拓展世界市场。

3.绿色发展:加大文化生态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文化生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借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以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文化生态本身又构成一种文化成分,人类与其文化生态是双向同构的关系,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西安文化生态极为丰富,优美的自然景观、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等独有的文化魅力,形成了巨大的文化磁场,吸引着世界不同民族的目光,启迪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智慧。自然的绿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文化的绿色是民族得以延续的血脉。今天我们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取文化资源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我们更应对后代负责,为后代留下文化寻根的机会,尊重后代文化发展的权利。现实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文化生态也不容乐观。因此,在构建西安“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把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资源开发的科学性,现代化城区建设与传统特色保存之间的协调。今天的文化开发决不再是文化淘金,以毁灭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换取金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其结果也是得不偿失的。今天文化发展需要科学理性的精神,珍视传统文化,在开发中发展文化和保护文化;“先保护后开发,边开发边保护”是西部文化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精致的开发才能打造精品,文化精品更需要细心的呵护,这是可持续开发的功利需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带给人类的苦果,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切不要使文化生态环境也满目疮痍。同时对文化遗产资源实行科学的管理模式,整合各种资源,科学规划景区建设、加大资源保护专用资金的投入。使西安文化发展模式能以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为中华精神家园保持一份净土,为人类的绿色发展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结语

从构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探讨西安的未来发展和走向,使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焕发青春,重现昔日汉唐国际大都市之风采,这既是秦皇汉武后裔的期望,更是历史赋予的义不容辞责任。在未来暂且称为反思现代化的时代里,使西安以其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从她身上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之多彩英姿,进而成为世界注目的文化亮点。西部开发政策的导向,为处于明显区位优势的西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西部大开发,西安要先行。这就需要对西安未来的发展重新定位、科学规划和全方位的设计。灿烂悠久的长安文化是西安人的骄傲,也是未来西安发展的资本和优势。关键是西安能否处理好文化传承和现代性创新的关系,这将是西安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动力。拥有辉煌的过去是西安人的一种幸运;继往开来,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将是西安人的自豪。王者风范的西安应怀有一种文化情怀,秉承兼收并蓄的遗风,海纳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西部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心;西安还应继承汉唐气魄,争取成为国家的文化交流窗口,充分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标签:;  ;  ;  ;  ;  ;  

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思考_汉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