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姿 关婷文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李斯特许多钢琴作品被后人所演绎,他的绝大多数钢琴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李斯特的作品技术难度比较大,能够演绎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代表了钢琴演奏水平到达了一定的程度,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斯特对于音乐界来说至关重要。《匈牙利狂想曲》和李斯特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也由于李斯特的创作而在钢琴音乐中占有特殊地位。李斯特一共谱写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而《匈牙利狂想曲(二号)》是李斯特十九首狂想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首。《匈牙利狂想曲(二号)》非常具有炫技性,要想演奏好就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情感把握。《匈牙利狂想曲(二号)》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影响非常深远,这首作品可以说是狂想曲的典范,借助这首乐曲让我们看到了李斯特不凡的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匈牙利狂想曲(二号);音乐风格;演奏分析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描绘着他对国家深厚的情感,通过描写匈牙利的民族特色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他把深厚情感写进乐曲中,借助钢琴来表达深深的热爱之情,从而造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狂想曲的前一段通常速度比较缓慢,后一段速度变快,热情激烈,与前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常匈牙利狂想曲的乐曲中间部分都会插入一些华彩,最后往往以非常快速的速度结束。巴托克认为这些狂想曲所具有的“自由的形式、怪异的转调、冲击力,浪漫主义式的紧张度”是此种形式的完美创造物。
1838年匈牙利遭受多瑙河洪水袭击后,李斯特连续举行音乐会并收入捐给灾民,《匈牙利狂想曲(二号)》也是在之一时期创作的,于1847年完成。作者使用了“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它通常包括节奏有鲜明对比的两大部分:“拉苏”节奏缓慢,多为慢板;“弗里斯”节奏轻快、多为急板。
整首乐曲让人感到悲伤、沉静、宁静、争执、激动、热情的情感特点。它渲染的情绪以及声音营造的氛围使人能很快进入到乐曲情境当中。作者运用各种手法表达匈牙利音乐的特点,运用高超的技巧使乐曲富有生命力,它能够唤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对这首作品结构和演奏的分析,让人更好地理解李斯特组曲的思路,和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思想。
乐曲由两段乐章组成。第一段乐章为再现三部曲式,由引子部分和“拉苏”部分组成,以升c小调为主要调性。乐曲开始悲伤,把人一下带入战争时期匈牙利人民面临苦难时的境地,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匈牙利人民的悲愤之情。而后乐曲有了转变,旋律变得轻快起来,但又掺杂了开始悲伤的行板,让人感受到匈牙利人民虽身处逆境但是又坚强不屈的心志。
第二段乐章为局部变奏和再现原则的自由性六部并列曲式,由“弗里斯”和尾声组成,以F大调为主要调性。这段乐章乐曲激烈欢快,变得富有舞蹈性,让人一下仿佛置身于狂热的现场。最终在激烈的高潮中结束全曲,人们的情绪被带动到了顶峰,仿佛感同身受匈牙利人民的狂热的热烈心情。气势磅礴的曲风让人淋漓尽致。
乐曲从整体来说节奏自由,富有随想性。作者采用大量的切分节奏,使乐曲变得更加具有舞蹈性。大量装饰音的运用是本首乐曲的一大特点,这些大量的装饰音使乐曲变得有生命力,华彩部分使乐曲变得更有随想性更自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全曲两处高潮部分运用八度震音来演奏主题主旋律,使听众对这首乐曲的主旋律印象更深刻,八度震音的使用是本首乐曲的最大亮点。八度震音的使用让乐曲变得更加振奋人心,运用八度震音把乐曲推向高潮最后结束,让人感觉痛快淋漓。作者运用各种形式的变奏和模进的手法来创作这首乐曲,运各种变奏的形式重复、突出主题,加强了人对主旋律的印象,用不断的对比来烘托乐曲的层次,制造和引入高潮,这是本首乐曲的特点。
乐曲无论从旋律、节奏还是音响效果方面都非常具有狂想曲的特性,富有匈牙利民族音乐的色彩和吉普赛舞曲的特征。
这一首狂想曲与第六首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乐曲前后情感上的对比以及节奏上的变化对比和主题都非常明显,也都在非常激烈的高潮中结束。就音响效果上来说,第六号狂想曲开头没有第二号那么悲伤,旋律比较轻快明朗,但是后半部分又少了第二号诙谐幽默而是较为沉重。第六号狂想曲与第二号一样也是非常炫技的一首作品,它采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华彩为乐曲增添效果,同样也用了变奏的方式来描写主题,并且也运用了大量的切分音。第六号给人一种像在诉说一件事一样,它的节奏比第二号更加规整,强弱没有特别强的变化。它的结尾也采用了激烈的震音来引入最后的高潮,与第二号不同的是它有非常多的同音震奏,这使得乐曲比只有震奏使给人情感上带来的冲击更强烈。第二号在最后一部分演奏时是不断推动的效果,连续不断,第六号的感觉像在敲击一样要比第二号演奏得更加干脆。同样的是两首作品都要演奏出它的颗粒性。情感上来说,他们都同样体现了作者热爱自己民族的强烈意志。
李斯特的狂想曲非常具有民族特点,可以说是通过李斯特的狂想曲让世界了解了匈牙利音乐。李斯特将生活、思想感情、文学艺术等都融入进了他的作品中,他使钢琴变得更富有表现力也赋予了钢琴新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周小静.音乐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关伯基.李斯特:钢琴之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罗传开.外国名曲欣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883-6
[5]周淑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M].台北:乐韵出版社,1998.
[6]周薇.西方音乐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8]赖大忠.浅谈李斯特钢琴作品风格[J].作家杂志,2009(24):251-252.
[9]靳昊.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二号)》音乐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
[10]保罗·亨利·郎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第一作者 :刘燕姿,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长期从事钢琴表演、教学和音乐理论的研究
第二作者:关婷文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童星音乐学校,教师。
论文作者:刘燕姿 关婷文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李斯特论文; 匈牙利论文; 乐曲论文; 狂想曲论文; 音乐论文; 钢琴论文; 让人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