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拉案与印度大选_甘地论文

哈瓦拉案与印度大选_甘地论文

哈瓦拉案与印度大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瓦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纵横

丑闻的曝光,总是适时发生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关键时期,少不了案中案、背后的戏中戏

今年1月17日,因涉嫌哈瓦拉非法套汇贿赂案(以下简称“哈案”),印度人力资源部长马·辛迪亚、议会事务部长维·舒克拉和农业部长巴·贾卡尔分别辞去了部长职务。揭露此案的印度中央情报局同时还指控印度人民党主席阿德瓦尼、印度英迪拉国大党工作主席阿琼·辛格、印度前副总理戴维·拉尔以及印度已故总理拉·甘地等17位政界要人接受贿赂。阿德瓦尼在受到指控后也辞去了印度人民院反对党领袖职务。哈瓦拉案的曝光震动了印度全国,也使即将于4 月举行的大选各政党的角逐更加复杂、激烈。

案中案反反复复 受贿赂部长辞职

哈案的败露纯属偶然。1990年,印度警方以有克什米尔武装分子嫌疑为由逮捕了尼赫鲁大学的两名学生。在审理过程中,两名学生提供了他们从知名套汇者莫尔钱德和夏姆布·夏尔马那里接受外国捐款的线索。司法部门根据学生的供词收审了莫和夏。这两人又进一步供出了非法套汇网络的核心人物斯·克·杰恩。杰恩是一家私营电力公司的老板,他有三个兄弟分别经营着各自的两家公司。中调局在调查中发现从1988年起,杰恩兄弟就加入了犯罪团伙,他们通过贿赂政府官员和政界要人争取到了不少建设项目,然后把这些项目批给外国公司承建,从中收取大量钱财。中调局指控说,杰恩兄弟从1988年至1990年从外国公司得到近6亿卢比(合2000万美元)的贿赂,其中大部分在国外交接, 然后通过套汇渠道转入国内。

1991年中调局根据掌握的情况,突袭了杰恩在莫赫劳利的农场住宅,当场查获900万卢比现金和一本日记, 上面记载着从杰恩和他的三个兄弟经营的四家公司领取“回扣”的36位政界人物名单、钱数和日期等。其中拉·甘地领取了2000万,德维·拉尔1000万,辛迪亚750 万卢比,舒克拉658万,贾卡尔610万,阿德瓦尼600万,阿琼·辛格105万。据杰恩记录,他共向电力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和政界人士以回扣形式支付了6亿卢比,具体项目负责人领取了2630万卢比,其余全都进了部长和政客的腰包。除此之外,其中一些人还接受了外国公司的豪华小轿车等“礼品”。

此案只调查到此,因涉及众多政界要人而不了了之。但1993年10月,两名记者向最高法院呈交了一份请愿书,指出政府不应因有大人物卷入而停止调查。最高法院接到请愿书后,立即召见中央调查局的有关负责人,并责令其继续处理此案,每月向首席法官汇报调查进度。1994年3月,中调局对其中的18人提出了指控。尔后, 对此案的调查再度告一段落,石沉大海。

事隔近十个月后突然又公布此案,让公众感到十分蹊跷。●

反对党攻势猛烈 国大党以攻为守

印度第十一届人民院及邦议会选举在即,各政党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竞选活动。以印度人民党、左翼阵线和全国阵线联盟为首的反对党攻势迅猛。

印度人民党旨在1996年大选中夺取中央政权,为此相应地调整了该党的斗争策略。印度人民党已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减少其印度教教派主义的宗教色彩,努力把选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以瓦杰帕依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中去,从而进一步淡化其狂热的教派主义形象。印度人民党现行政策概括地说是基于三个“民族主义”,即以拆寺建庙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反对某些跨国公司进入印度市场为代表的经济民族主义;以主张克什米尔和查谟一体化的政治民族主义。在外交上,印度人民党提出了“强权是保障友好国家关系的唯一手段”的基本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该党竭力主张发展核武器和导弹系统。针对国大党(英)现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印度人民党主张有选择地引进外资,把精力集中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时增加农业投入,重视发展小型工业企业。

以反对国大党(英)的现行政策和印度人民党的印度教原教旨主义为口号,左翼阵线和全国阵线也加紧研究对策,努力协调与地区性小党的关系,求同存异,争取穆斯林和落后种姓的支持。在印政坛上成为“第三支力量”,从而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架式。左翼阵线和全国阵线为充分体现下层人民的利益,在经济问题上谨慎地反对拉奥的改革,提出了经济“独立自主”,寻求“社会公正”的口号。

为了有效地打击国大党(英),反对党以反腐败为突破口,对国大党(英)在中央执政期间的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施加压力,例如拉奥受贿案、白糖交易案、恩龙公司案、电讯合同案等,以便在选民的心目中形成一个国大党(英)政府是一个腐败政府的形象。去年年底印度人民党和左阵全阵联盟分别把在选民中间威望较高的瓦杰帕依和乔蒂巴苏提为总理候选人。反对党的轮番攻击似乎使拉奥政府得不到喘息的机会。

去年5月,国大党(英)分裂,执政党的地位受到威胁;7月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火炉谋杀案”,执政党形象进一步萎缩;8 月恩龙公司火电项目被取消,拉奥的经济改革政策受挫;10月印度卢比与美元汇率不断下跌,选民心理受到极大冲击;12月初电讯合同案爆发,议会冬季会议几乎陷入僵局;12月底武器空投案又暴露了国防系统的漏洞。这一系列问题使执政党的政策受到严重挑战和质疑。半年多来拉奥政府穷于应付,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丧失对政府的信任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挽回选民对执政党的支持,树立一个廉政、高效的政府形象,国大党(英)意识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打破这种被动局面。

哈案的再次提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可谓用心良苦。正如国大党(英)发言人加德吉尔在20日说的那样,哈案曝光“对国大党(英)有利”。

首先,现政府可以使人们相信,此案发生在1991年拉奥上台之前,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与现政府没有什么瓜葛。尽管此案涉及到国大党(英)政府的一些要员,但同时印度人民党的一些政要也难脱干系。如果印度人民党再把腐败问题作为杀手锏,则会成为“五十步笑百步”。从而把腐败问题从一个原则性问题降格为一个技术性问题。使选民对腐败问题失去兴趣。

其次,以此博取左阵和全阵的欢心是拉奥的另一战略意图。哈案中涉及到的17名要人主要来自国大党(英)和印度人民党。左阵和全阵积极主张调查此案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维护国家利益,他们更是希望通过此案的调查在议会斗争中打击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而就国大党(英)而言,拉奥必须考虑大选后的执政问题。从目前形势来看,没有哪个党能在543个议席中取得175个以上席位,所以下届政府必将是一个少数派的联合政府。谁跟谁联合将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左阵和全阵在意识形态上与印度人民党有较大的差异,联合的可能性不大;国大党(英)和印度人民党在经济自由化政策、外交、防务以及寺庙之争等问题上相互挤压,合作的难度也很大。如果能争取到左阵和全阵中一些地区性小党或独立人士的支持,国大党(英)执政的希望还是有的。而腐败问题则是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障碍。拉奥试图通过处理此案表明自己的清白和打击腐败的决心,从而赢得一些意识形态概念薄弱的小党的同情和支持。

总理杀鸡儆猴 国大党(英)背水一战

哈案的再度曝光以及随后拉奥总理立即接受3 名被控部长的辞呈,还反映出印国大党(英)内部派别之争仍很激烈。拉奥自上台以来地位一直不稳固,党内不少人士希望他辞去党的主席职务,即所谓的“一人一职制”。如果拉奥真的辞去党的主席职务,他也同时失去议会党团领袖的地位,因此拉奥对此表示坚决反对。面临大选前的严峻局势,国大党(英)工作委员会17名委员中的12名于1995年底提出要求马上召开工作委员会会议。会议议程表面上是讨论防务安全、电讯合同争议、拉·甘地谋杀案档案遗失等问题,但实际上是要求拉奥辞去党的主席职务。以喀拉拉邦首席部长卡鲁那兰为首的倡议者们认为“拉奥在大选的候选人问题上没有发言权”,更令拉奥担忧的是其政府中的几名内阁部长也支持这一倡议。据印度《电讯报》1996年1月2日披露,这几名内阁部长“正是臭名昭著的杰恩日记中提到的”。因此打击异己分子,成了稳固拉奥党内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哈案曝光是否削弱国大党(英)在今年大选的力量?拉奥认为上述三名部长即便受到提名也无希望赢得这场选举,因此拉奥希望他们在这场政治风波中“自然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1日,中情局负责调查哈案的副局长M·N·辛格任期被延长6个 月。同时,对此案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内务部特别秘书V·K·简和总理首席秘书A·N·瓦尔玛的任期也被私下延长了半年,这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巧合。

再则,拉奥目前处境被动,他想通过哈案转移选民的注意力。由于国大党的再次分裂,尼赫鲁家族荣誉的唯一继承人索尼娅·甘地成为各派争相讨好的对象。谁能赢得索氏的支持,谁就能在国大党的派别之争中获取正统的领导地位。迪瓦里派甚至把分裂出来的党取名为“全印英迪拉国大党”。但索本人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她唯一的要求是尽快对拉·甘地被杀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挖出幕后的策划者。

1995年8 月索在阿玛蒂对拉奥政府在调查拉·甘地被杀案的缓慢进展表示不满。印度新闻媒介对此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阿琼·辛格和迪瓦里一派也添油加醋地给拉奥施加压力。年底这件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1月24日,前联邦能源部长阿·莫·汗向新闻界透露,他在神人钱德拉斯瓦米和拉奥的压力下于1988年去英国搜集有关拉·甘地在博福尔斯军火案中的材料以颠覆拉·甘地政府。据阿·莫·汗称,钱德拉斯瓦米还用100万美元雇佣了以色列杀手刺杀拉·甘地。两周后,即12月8日,拉·甘地谋杀案的一份重要档案突然“失踪”。这一发展直接把拉奥拖入了拉·甘地被杀案,使拉奥感到十分难堪。在此之后,左翼和全阵反对政治家犯罪的呼声就更高了。值得一提的是,1月18 日中调局对阿·莫·汗也提出了指控。一名印度高级领导人曾宣称“拉奥相信报复是一碟菜,越凉越好吃”。拉奥这种杀鸡儆猴、避重就轻的手法,有效地防止国大党(英)的再分裂,同时在党内也树立起了绝对权威。

拉奥一直在寻找一条出路,哈案出台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它既不动声色地打击了异己,树立了拉奥的形象,又保全了自己,真乃是印度政坛上一场难得的好戏。

标签:;  

哈瓦拉案与印度大选_甘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