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世界军事形势回顾与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向论文,形势论文,世界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重大危机频发,局部地区紧张态势有所加剧,天下很不太平,但从总体上看,世界继续走向缓和的势头并未发生逆转,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继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军事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霸权主义野心恶性膨胀,对外军事干涉频仍
一年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持冷战思维,利用“人权高于主权”等为借口,对外军事干预有加剧之势,是世界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美国主导北约空袭南联盟,是美称霸世界战略野心的大暴露,也是近年来美频繁对外动用武力倾向的重大升级。从1990年至1997年,美对外用兵42次,其中直接投入实战的行动11次,军事力量更多地被美作为威慑手段使用。然而,1998年以来,美军投入实战的频率大大提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对苏丹和阿富汗进行导弹袭击、与英联手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空袭南联盟、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接连对外直接使用武力,其频率之高,节奏之快,强度之大是罕见的。
美霸权主义野心恶性膨胀,对外军事扩张加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美超强的综合国力刺激了其霸权主义欲望;国际力量失衡是美对外军事干预顾忌较少的外在因素;缺乏有效国际制约也是美霸权主义抬头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图谋虽不可能得逞,但在一定程度上或一段时间内却可能严重干扰多极化进程的顺利发展,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构成重大挑战,导致“反霸”与“称霸”的斗争愈加激烈。
美对外军事干预有几个动向值得关注:一是从把军事力量主要作为威慑手段到更加强调军事力量的实战运用。二是将空中打击作为对外军事干预的首选和主要手段。三是充分依托军事同盟,力争联合国授权,必要时单独行动。四是将中东、中东欧作为重点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易于下决心使用武力,军事行动一般不致于引发大国间的对抗。而在独联体或亚洲地区,美还不得不考虑俄罗斯的反应和中国的利益,慎重权衡军事行动的利益和风险。五是从侧重打击所谓“无赖国家”转向加强打压不顺从美国战略意志的中小国家。
二、地区冲突升温,政治解决仍是大势所趋
1999年,地区热点呈升温之势,武装冲突较去年明显增多,而且强度大,影响深。朝鲜半岛既对峙又对话的态势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但对峙的一面更加明显。6月中旬朝、 韩双方发生停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武装冲突,美紧急军事调动,美日韩相继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半岛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在南亚,印巴2月份通过“巴士外交”签署《拉合尔宣言》, 两国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然而不久,印巴就先后进行导弹试射。后来又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目前,双方在政治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冲突仍在继续。
在海湾,美国和伊拉克围绕武器核查问题明争暗斗,继1998年底“沙漠之狐”行动后,美英今年又多次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并将打击的范围扩大到巴格达,海湾上空一直没有平静过。
在中亚,针对日渐嚣张的分裂主义势力,俄罗斯采取强硬措施,将空中打击与地面进攻相结合,对盘踞在北高加索地区的车臣武装分子发动了自车臣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围剿攻势。俄政府领导人明确表示,不铲除恐怖分子,决不罢休。
在非洲,一些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内战起伏不定,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冲突规模扩大,刚果(金)冲突,几比内战、塞拉利昂内战造成大量伤亡。
还有一些传统的军事热点干戈不息,如斯里兰政府军与“泰米尔猛虎组织”间的战斗,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摩擦,土耳其军与库尔德游击队的战火,阿富汗塔利班与反对派武装的内战等。
1999年地区武装冲突有40多起,明显高于1998年(35起)。这些冲突主要是由民族矛盾、宗教对立、领土纠纷、政见分歧、资源争夺等因素引起的,但大国的插手、干预和推波助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运用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军事威慑甚至军事打击等手段,插手地区冲突,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往往成为局部战争爆发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应当看到,热点问题的升温和起伏,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局势趋于紧张,但还难以突破原有的安全框架,政治解决仍是大势所趋,对世界和平和全球稳定构不成严重威胁。
三、武器扩散失控,国际军控进程停滞不前
1999年,国际裁军和军控虽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也受到严重挫折,前景令人担忧。美国为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和战略、军事优势,大力发展导弹防御计划,并与日本联合研制先进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动摇了核不扩散基础,破坏了核裁军进程。美提出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甚至扬言不惜退约,引发俄美争吵不休,不仅影响到美俄现有裁军协议的执行,而且使美俄关于进一步裁减战略核武器的谈判处于停滞状态。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大会以绝对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俄罗斯、中国和白俄罗斯共同提出的“维护和遵守《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决议,表明国际社会几乎一致反对或不赞成有关国家企图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研制和部署反导系统。但美、日根本不把联合国放在眼里,表示将继续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从而使《反弹道导弹条约》面临成为一纸空文的危险。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4月相继试射导弹, 表明印巴两国均未放弃核武器发展计划,其核武器运载工具达到一定水平,并拥有发展远程甚至洲际导弹的潜力。一些直接受到美国军事威胁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因担心成为西方国家干涉的下一个“科索沃”,更是极力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使武器扩散难以控制。
如果主要大国不能认真承担起国际裁军方面的特殊责任,率先在裁军方面采取实际步骤,国际军控机制有可能陷于瘫痪,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付诸东流。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反对有关国家谋求新的战略优势,破坏裁军进程,挑起军备竞赛、使军控与裁军尽快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四、军事安全地位上升,新一轮军备竞争更加激烈
科索沃战争充分展示了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武器的巨大威力,更多的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强大的军备对维护国家独立、主权、统一和安全至关重要。各国在重视综合安全的同时,将军事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前提。
一是大幅增加国防预算。美2000财年国防预算总额达2888亿美元,比1999财年高出182亿美元,这是自1991 年以来美军费首次实现扣除通胀因素后的正增长。俄政府总理明确表示,俄国防预算将由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2.8%提高到3.5%。欧盟已经停止削减军事支出,准备大幅增加军费预算。亚太一些国家前两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度中止或压缩了原先的军备采购计划,但在科索沃战争的刺激下,再一次掀起了增加军费投入的浪潮。
二是普遍放缓裁军步伐。美国防部长科恩强调,当前美军规模与所担负的任务不相适应,空袭南联盟行动使美军员额短缺与部署频繁的矛盾更加突出。他提出,要么扩大美军规模,要么减少美军任务,因为不足140万的美军只相当于80年代美军兵力的三分之二, 而美军所承担的维和、人道主义救援,海外联合训练等各种海外任务却增加了300%。 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布,俄武装力量员额已减至120万人,今后将不再裁减。世界多数国家在维持现有军队规模的基础上,普遍加强快速反应部队建设,使军队朝着更加机动、灵活、轻便、快速的方向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美国国防部根据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提出进一步使其武器装备更好地适应未来军事干预行动的需要。美2001财年装备采购费达618亿美元, 比上一年增加15%。西欧国家认识到,西欧与美军事技术和军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向北约提供了绝大部分卫星侦察与通联手段,以及85%的作战飞机和80%的弹药。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瑙曼说:“由于装备差距的不断扩大,欧洲人和美国人无法肩并肩地在同一战场作战的日子已经临近了。”有鉴于此,西欧国家把推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标准化和制式化建设作为军备发展的重点,为建立独立防务,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奠定物质基础。俄罗斯由于经济困难,不可能同美国全面开展军备竞赛,而是加大经济和技术投入,谋求“关键技术”上的优势,重点发展机动性、抗干扰的防空反导武器和预警、指挥控制系统;重建导弹预警系统,发展远程突出航空兵和远程高精度常规杀伤兵器。许多中小国家继续保持装备费在国防费中的较高比例,重点加强海空军建设,从国内外引进与自行研制生产相结合,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展望2000年,世界军事形势将呈现总体趋缓和局部动荡并行发展、主流之下潜伏“暗礁”的基本特点。这既反映出冷战的残余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也说明在世界各大战略力量失衡的格局下,国际竞争和斗争面上升,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爆发冲突和危机的因素依然存在。总的看,美国不会放弃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单极”与“多极”、“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日趋激烈;国际安全合作和对话将日趋活跃,但强化军事集团的势头也将继续发展;由民族、宗教、领土等问题以及国内政治斗争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大国插手特别是进行军事干预的危险增大;军事安全仍将普遍受到重视,各国将加快高技术建军的步伐;围绕军控的国际斗争将白热化,由于大国分歧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恐怖活动更加猖獗,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