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危机的警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制造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刊编辑部综述 策划/执行 张成龙
黑云压城“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漫天风雨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追根溯源,这一场风雨只是历史上黄祸论的延续,这种论调源于欧洲人久远的历史记忆,源于千年前的几场欧亚战争。1898年,混血儿马修·菲利普·希尔发表了一系列以《黄祸》为总标题的短篇小说,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反感。1899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05年日本战胜俄国成为第一个东亚战胜欧洲国家的国家,使得这个词获得了非常广的普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这个充满不安和敌意的名词又伴随着“中国产品威胁论”在欧美复苏。最近,以美国最大的玩具生产商美泰召回了数批中国产的玩具,特别是美方指控回收的这批玩具含有铅,对儿童的脑部发育会造成很大影响为标志性事件,“黄祸论”和“中国产品威胁论”又以安全理由卷土重来。
然而,当我们拨开产品安全的迷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真实面孔。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9809亿美元,增长23.3%;出口5467亿美元,增长27.6%。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17.8%,对日本出口增长11.3%,对欧盟出口增长30.2%,对东盟出口增长32.8%。这些数字充分显示出中国制造的整体实力,同时也刺激了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神经。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持续的贸易顺差,更使得各国在享受中国低价商品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抱怨中国商品冲击了本国产业。
一石二鸟 小题大作有因由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人眼里的产品质量问题迅速扩散为一场国际范围的信誉危机,其中掺杂的贸易>中突因素不可忽视。
以这次美泰召回了数批中国产的玩具为例,有媒体称,美泰才是此次召回的主要责任方,一味将责任推卸到产地没有道理。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则表示,中方非常重视玩具质量,此次大规模召回的玩具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属于所用的涂料和油漆含铅超标的问题,原因一方面有生产厂家在购买使用原材料和生产管理当中的漏洞;同时也有品牌的经销商在验收环节当中的缺陷。第二种情况主要原因是今年的5月份美国材料测试协会公布了一项新的针对玩具材料使用的新标准,经销商自愿根据新的标准召回。这些玩具主要在2007年以前生产和销售的、当时符合美国标准的玩具。
事情还不止于此,自今年以来,美国国会先后提起28起涉华经贸议案;美国商务部公开对华出口管制新规定、扩大对华出口管制范围;美方还首开先例,对中国铜版纸等5起产品展开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显然,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潜背景下,中国产品的安全问题被片面地夸大了。当我们再深入一层,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环境去透析,我们发现,这些贸易壁垒形式已经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贸易战,过渡到涉及宏观舆论的新型贸易壁垒。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丑化中国产品的形象。
对中国经济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些占领全球各个角落的中国商品很多都是在中国加工生产的西方品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制造”其实是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共同打造的,所以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而且中国商品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长,反映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和价值取向,是符合经济时代市场规律的正常增长。
西方某些贸易保护主义者无视事实,以中国廉价商品对当地制造行业造成冲击,使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为由,要求对中国商品进行特保,让中国充当他们工人失业的替罪羊,既击中了政府高失业率的软肋,又阻止了中国商品的冲击,可谓一石二鸟。
贸易保护 利弊互生双刃剑
其实,滥用贸易保护并不能解决欧美国家的高失业率问题。从利益的角度讲,欧美在属于“夕阳产业”的商品上与中国纠缠不休,对自己并没有好处。
贸易保护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特征之一,这一点毫不足怪。但贸易保护不能滥用,如果保护的范围、力度和时机超出了一般的常规,就成了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在各国共赢的自由贸易中,更不能采取双重标准:当本国具有绝对贸易优势时,就主张自由贸易:当遇到发展中国家挑战时,就进行设限,这种采取双重标准的做法显然有悖于自由贸易的原则。
实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护主义的措施给本国被保护者,即某些行业、企业及其职工带来好处;另一方面,保护主义又会给本国其他行业、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带来损失,比如,损害了经销商的利益、增加了消费者的税收负担等。就全球经济的角度考虑,贸易保护主义的代价就是使全球经济的灵活性受到侵蚀。
一部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自由贸易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当年就是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冲开了一个又一个保守的壁垒,使自己的产品流通世界,从而获得了自我发展的资源。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贸易上的相互依存度更大大提高。任何搞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要“开第一枪”,就不得不面对由此产生的复杂甚至十分严重的后果。对其自身未见得有多大好处,更会搅乱和破坏国际贸易秩序。
从内整治 重塑形象化危机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危机并不仅仅是国际贸易问题导致的,“中国制造”面临的绝不仅仅是贸易问题那么简单。
透过“中国制造”危机的表象,我们也看到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贸易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衡。“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背后,是低技术含量、低人力资本积累、低附加值的“社会倾销”。
与“商品倾销”不同,“社会倾销”的特征不是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出口补贴,而是依靠高资源投入、模仿甚至抄袭已有的知识产权成果和无视劳动权利的压低人力成本带来的“廉价”商品。中国出口的大量商品,均符合社会倾销的上述特征。尤其是知识产权和劳动权利问题,前者已经成为中美和中欧贸易冲突的核心议题之一,而后者则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中国式的重商主义”。同样一件商品,“中国制造”的成本仅仅是原材料和工人的基本工资,而外国产品还要包括购买商品涉及的技术专利费用和工人的社会保险等多项附加工资成本。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物权法和劳动法,但一方面,物权法中欠缺对非物质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尚未出台能够配合劳动法的社会保障法,这使得知识产权上的“拿来主义”和缺乏福利的廉价工资成为“中国制造”的根本软肋。这次“中国制造”危机告诉我们,在关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中国制造”中社会倾销之类问题的存在。如果此时仍只将此次“中国制造”危机视为贸易问题,我们将极有可能丧失一次绝好的提升“中国制造”品质甚至改变中国经济结构的机会。
所以我们认为,对国外泛起的“黄祸论”和“中国产品威胁论”,我们要坚决反击。同时,针对我国个别企业的确存在制假、售假的情况,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也要坚决给予打击,不给它们任何机会,不能让个别不良现象破坏了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和荣誉。同时,还要尽快出台和完善能够配合劳动法的社会保障法与知识产权法规。政府还需通过各种正当途径,向国际商品质量监控机构打开大门,增加透明度,强化国际间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更多、更快、更准地了解中国制造,增强中国制造在国际的影响力,打消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疑虑,重拾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中国“质量门”:西方媒体的傲慢与偏见
今年3月底,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宣布,中国进口的宠物食品会导致猫狗在食用后死亡,被称为“毒狗粮”事件;今年5月,美国又发现中国产牙膏含有化学物质二甘醇,被称为“毒牙膏”事件。看似孤立的事情却突如其来地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
接下来又有包括儿童玩具、海鲜食品、汽车轮胎等被认为有问题的中国产品被西方媒体大肆披露出来,“中国制造”遭遇口诛笔伐,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在政治偏见和商业利益共同作用下,事态变得十分复杂。
中国制造:经历冰火两重天
近来,中国产品的负面消息在国际上满天飞,随着西方发达的传媒散播到世界各地。可几年前情况恰恰相反,美国《新闻周刊》曾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讲美国人早上起来被中国造的闹钟惊醒,穿着中国制造的衣服和鞋子去上班,到了公司,发现公司的办公设备也来自中国。当时贸易纠纷没这么热,自然也没说中国的产品有什么不好,而是盛赞中国货物美价廉。
今年,风向变了,4月,《华盛顿邮报》刊载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有害食品危及全球,其他西方媒体也争相刊载类似的消息。变化来得太快,似乎突然间中国制造商“良心大大地坏了”,要蓄意坑害西方的消费者。
在对待中国出口产品问题上,美国可谓最“尽心”,稍有问题就大肆渲染,在国内主流媒体中频频报道,如果频繁的信息轰炸,让很多不明就里的本土公民,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产生了疑问,并由此认定“中国制造”就等于伪劣产品。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有这样的说法:现在美国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批评是“排山倒海式”的。负面的消息,民众的担忧,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炒作,使“中国制造”面临一场危机。美国在全球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西方国家由此也跟着对“中国制造”表示质疑。
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
我们承认,在国内,我们的产品也会出现因质量问题被曝光,并由此对相关质量检查部门提出了挑战。但是,这不应该成为西方国家质疑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理由。即使是如此热衷于报道的美国,自己本土国家的产品也没有百分百合格率。然而,面对本国企业的不合格,从未见到西方媒体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唯独遇到中国产品问题,就要大肆报道,并且公布到全球,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西方媒体的别有用心。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某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质量安全为由排斥某些进口商品,正成为这些国家实施贸易壁垒的手段。
这一点从美国媒体近期热炒的“对中国大量食品采取自动扣留并禁止入境”事件就可见端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日前就以中国鲶鱼、虾、鲮鱼和鳗鱼等几种水产品含有微量非法添加剂为由,暂停上述水产品的进口。但中国的这几种水产品真有问题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公告也承认,从上述水产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含量非常少,接近于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水平,因此,该管理局不会要求召回已销售的这些水产品,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或退回这些产品。此外,美方的上述进口禁令并不只是针对肇事厂家的产品,而是适用于所有中国同类产品,这种“连坐”政策并不符合国际惯例。
美国政府的数据也显示,被美国政府拒收的中国食品只是极少数。但一些“妖魔化”中国产品的媒体的做法则正好相反:一种中国产品有问题,他们马上就得出所有中国产品不合格的结论,并以此大肆渲染。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
实际上,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西方媒体的“脸色”一向不好看。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的若干数据,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德国、达到世界第三位的消息令人振奋。而德国媒体甩出句“福利比GDP重要”,实在有故作冷静之嫌!
3年前我们的GDP位居第四时,曾引发一波国际范围的“中国崩溃论”,彼时就有人预言我们的经济即将崩溃。如今我们成为第三,西方舆论再次老调重弹,一方面强调中国经济危机重重不值一提,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国的发展威胁世界和平,如此矛盾的观点恰恰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在这种偏见之下,我们更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积极肯定自己取得的建设成绩,另一方面也要稳妥有效地消除发展隐患。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中国制造”在美面临“公关噩梦”
目前,美国媒体报道的中国“肇事”产品可谓琳琅满目: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
根据FDA的数据,今年以来,每月都有约200批中国的货物被美国拒收,是所有美国主要食品贸易来源国家中最多的。相比较而言,泰国遭拒的约为18批,意大利为35批。
“中国制造”价廉物美,深受美国消费者喜欢。但目前一系列针对“中国制造”的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和制裁,事实上已对相关中国厂商造成了严重打击,也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声誉。研究中国的公关专家梅里尔·魏因格罗德甚至说,这一系列事件,正导致中国面临一场“公共关系噩梦”。
美国宠物惹不起
从今年3月开始,美国各地不断发生宠物食品中毒事件。截至4月底,美国兽医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数千只宠物生病,其中15只猫和1只狗死亡。
总部设在加拿大的“菜单食品”公司生产的宠物食品被发现含有有毒物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对此展开了调查,他们在检测了宠物食品中所包含的每一种成分后将目标锁定为麦麸。
4月初,江苏徐州安营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和山东滨州富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入美国FDA的“黑名单”。二者出口至美国的宠物饲料原料中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FDA的检测报告初步认为,宠物食品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导致猫、狗中毒死亡的原因。
一时间,中国处在美国宠物饲料事件的风口浪尖:“中国把含有老鼠药成分的宠物食品原料输入美国。”美国福克斯电视台一名主持人号召美国人抵制中国消费品。
4月13日,一篇名为《宠物食品危机彰显中国食物安全悲哀》的文章出现在福克斯新闻网,文章将宠物的病亡归因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污染麦麸。
4月23日,美联社称中国麦麸杀死了16只猫和狗,毒病上千只宠物。“那些潜在的对人类有害的成分,将越来越难被检疫出”,美国政府人员表示担心。
美国媒体对于中国麦麸的热炒很快收到效应。5月22日至23日,中美举行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在这个双方最高级别的经济合作会议上,中国的食品安全出口问题被临时摆上桌面,并出人意料地成为谈论的重点。美方称,中国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已引起美国执法者与消费者的担心。
水产品又招非议
6月28日,FDA发布进口预警,对来自中国养殖场的五种水产品——鲶鱼、与鲶鱼类似的巴萨鱼(basa)、鲮鱼、鳗鱼和虾实行自动扣留,并拒绝其入境;理由是在这些产品中查出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s)、硝基呋喃(nitrofurans)以及龙胆紫(gentian violet)这几种未经批准的兽药残留。根据动物实验的结论,这些物质或能致癌,或会使人体产生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反应。
此前,FDA已多次以相似理由拒绝中国一些水产品入境。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年5月美国拒进的165批中国产品中,有49批是水产品,4月被拒的257批中,水产品更占到68批。
此前,美国南部如路易斯安那和阿拉巴马这些拥有自己的鲶鱼和虾养殖业的州,早已对中国进口水产品实施禁售,理由是在抽检中发现产品被污染。
根据FDA的统计,美国目前22%的水产品来自中国。其中自中国进口的虾占全美市场的11.5%,99%的进口鲶鱼和8%的进口巴萨鱼来自中国。
中国轮胎酿致命车祸?
6月11日,中国第二大轮胎生产厂商杭州中策在美国的进口商美国外国轮胎销售联盟有限公司(FTS),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提交了召回中策轮胎的报告。因为在2006年8月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场导致两人死亡的车祸中,安装在事故车上的轮胎,正是由杭州中策生产的“Telluride”牌轮胎。如果各种相关指控成立,杭州中策出口到美国的多达45万条轮胎将被召回,召回费用最多达6400万美元;6月21日,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对外发布第三方碰撞测试结果,华展出口到德国市场的尊驰(BS6)在测试中只得到一颗星的成绩。按照ADAC对测试结果的评价,BS6轿车“存在发生能危及生命的事故风险”。
“毒牙膏”被“炒了又炒”
Gilchrist & Soames公司8月13日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管局(FDA)网站上表示,将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一种由中国企业生产的牙膏,原因是独立测试表明一些牙膏样本含有二甘醇。这是中国牙膏在“二甘醇事件”后遭遇的最新一起召回。
今年6月1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管局(FDA)宣布在中国生产的部分牙膏中含有有毒物质二甘醇,要求美国消费者放弃使用所有中国产牙膏,并宣布禁止中国牙膏进口。
FDA已在网站上公布发现含有二甘醇的牙膏清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还宣布,尽管尚未得到任何来自美国的二甘醇牙膏中毒报告,但FDA仍担心长时间接触二甘醇会对如儿童和肾、肝脏病人等特定人群有慢性中毒的潜在危险。在召回文件中,二甘醇被认定为低毒。
“毒玩具”也成“回锅肉”
8月14日,美国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宣布,将第二次召回由中国生产的玩具,召回的理由是产品上附有的磁铁可能会造成儿童吞食,或磁铁中可能会带有含铅的物质,至此,美泰公司已经召回由中国生产的玩具多达近2000万件。
8月2日,全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商美国美泰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召回近150万件在中国生产的小型玩具。原因是玩具的颜色涂料里含有毒物质铅。此次,美泰又掀起另一轮规模更大的产品召回行动,对象是总量达1800万件的在中国生产的玩具。美泰这次玩具召回行动是美国9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产品召回措施。主要涉及的玩具产品有芝麻街玩具乐器系列,赛车总动员玩具小汽车,蝙蝠侠模型,芭利口袋娃娃袖珍磁铁玩具等。
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刑事责任,生产玩具的中国广东佛山利达玩具厂老板上吊自杀。
回收童鞋等六种“中国制造”
美国消费者产品委员会7月19日宣布回收六款安全有问题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包括电筒、气泵、微波炉和童鞋。
回收的电筒,内置假冒日本电池。进口商收到两宗报告,指电池出现过热一人灼伤手。一款车轮气泵,有十二宗报告指使用气泵时受伤。另外,还有一款微波炉,使用时就有着火的危险。除此之外,一种卡通童鞋的鞋扣,容易脱落对儿童易造成伤害。
欧盟壁垒给中国制造吃“闭门羹”
欧盟贸易总司反倾销处的官员们这几年一直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忙乎的事大多与中国有关,几十名官员手头处理的案子,八成都涉及中国产品。继皮鞋之后,中国产的家具、餐具刀叉一直到白色家电,都已被纳入“调查视线”。此前,中国出口欧盟的纺织品已被套上“特保”紧箍咒。既然纺织品、皮革制品制造商们都已“如愿以偿”,今后,欧盟的家具、白色家电及其他领域的制造商们,也会不断效仿“跟进”,中国制造出口欧盟的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中国制造”不合格品占50%?
欧盟委员会2007年3月23日公布了《2005年非食用危险消费品年度报告》,共列举了701种危险产品,包括电器、玩具、健身器材及家居和装饰用品等,其中有50%为中国制造(包括香港)。这是欧盟第二年发表相关报告,此举显示出,在“特保”、反倾销之后,欧盟又要使用绿色环保、安全条款等新的贸易壁垒。
报告中特别重视玩具类和电器类产品,而中国正是这两大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欧盟每年进口的玩具中有八成来自中国,电器产品有1/4进口自中国。从2004年起,欧盟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验证各类消费品现实和潜在的“危险性”。该报告称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非食用危险消费品,2005年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该报告的负责人贝尔纳多·德洛古透露,在今年报告涉及的非食用危险品中,中国产品的比例高达50%。在发现问题的产品中,电器类产品占34%,玩具类产品占到了26%。
纺织服装业面临REACH考验
欧盟最新化学品法REACH于2007年4月1日正式生效,面对这一空前的绿色贸易壁垒,众多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将面临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欧盟是我国化工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REACH生效后,必将给我国化工行业及下游的相关行业,如纺织服装、轻工等行业带来巨大损失。
据悉,REACH法规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将全部由企业承担。中国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高昂的费用只能让他们望而止步。其次,很多中国企业至今还不太了解REACH法规所要求的详细内容及需要提供的详细数据,更不知道从何获取帮助来完成这些数据。记者了解到,这些数据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如急性毒性数据、皮肤刺激数据、皮肤敏感性数据、28天试验数据、亚慢性毒性90天试验数据、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对陆地有机生物的影响数据等等,而且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数量级吨位时,需要提供的数据内容不同。企业要提供这样的数据将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出口欧盟超过1000吨的化学品有近60种,超过100吨的有200多种,超过10吨的有230多种。这意味着,欧盟化学品新政策一旦实施,中国至少将会有近500种出口欧盟的化学品面临注册、评估、授权等考验。
此外,由中国相关机构为企业测试得出的数据能否得到欧盟的认可也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认可,中国企业的数据只能去找欧盟的或其他国家的已获得OECD数据互认的机构去测试。目前,中国的试验室虽然有很多是按GLP标准建立的,但是我们所出具的试验数据还未得到OECD的认可,即还未实现数据互认,因此欧盟有可能不接受中国提供的测试数据。
德国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副司长玛后莫恩博士在谈及“REACH对进口的特殊要求”时表示,根据REACH的要求,非欧盟成员国生产商的产品出口到欧盟,首先必须要由生产商自己在欧盟范围内指定产品的唯一代表,可以一种产品一个代表,也可以多种产品一个代表。该代表必须在欧盟范围内定居,必须作为非欧盟成员国生产商代表而去完成注册登记程序规定的各项义务。
中国鞋遭史上金额最大“反倾销案”
欧盟委员会2007年3月23日正式批准,自4月7日起,对中国与越南出口欧盟的皮鞋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从最初的4%逐渐增加到19.4%。这是中欧反倾销史上金额最大的一次反倾销案,涉及我国制鞋企业1200多家和上百万人的就业,涉及金额达6.7亿美元。有评论认为,在欧盟大张旗鼓地推进“中国皮鞋倾销”调查的背后,欧盟内部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暗潮汹涌。
中国玩具警示频发
近年来,欧盟规定的玩具安全、卫生检测项目日趋增多,技术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仅玩具出口到欧盟抽检频率增加一项,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据一家出口圣诞用品企业负责人反映,以前生产出口的圣诞老人玩具,可以使用六七千块钱一吨的回收塑料。而去年7月欧盟开始实施RoHS指令后,加上此前已经实施的WEEE指令,生产出口欧盟的圣诞老人玩具,必须购买3万元左右的环保塑料,仅为了达到这两项环保指令的检测费,每个型号产品往往就要花上万元,使玩具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而近期欧盟对中国玩具及圣诞用品频频发出消费警告,更将使我玩具出口企业“雪上加霜”。
欧盟在2006年第49周和第50周的消费警示中,公布了中国生产的室内圣诞灯饰、装饰灯串、水果形状橡皮擦等15种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商品。市场涉及匈牙利、英国等10个国家。欧盟方面指出,这些商品的主要问题是划伤、误食窒息、损害听力、损害视力、漏电、易燃、有致癌和过敏物质等。其中Debut Cayman儿童秋千在爱尔兰已造成11起伤害事件。欧盟对以上不同商品采取了禁售、撤架、召回、停止进口等不同措施。
据悉,今年1月16日,欧盟还将正式实施限制在玩具制造中加入邻苯二甲酸盐的新法规,这不仅给我国输欧玩具又增设了一道新的门槛,更为严峻的是,今后我国出口的玩具只要在欧盟某一成员国受阻,就意味着将失去整个欧盟市场。
“牙膏事件”愈演愈烈
7月5日,西班牙政府决定,从西班牙市场上撤下进口自中国的两种品牌的牙膏。同日,欧盟通知各成员国,要求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并及时汇报。7月7日,意大利卫生部在意大利的几个城市查封了2万管来自中国的牙膏。
此后,西班牙各地都发生了针对中国店铺的检查行动。穆尔西亚自治区政府此次的行动,是所有地区中最为彻底和庞大的一次。政府几乎所有的质检人员全线出动,对整个自治区范围内的商户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扫荡”。在这次行动中,总共有45万管牙膏被查封,原因与先前几次查封一样:没有用西班牙语表明牙膏的产地和成分。算上穆尔西亚政府此次查抄的这45万管牙膏,整个西班牙范围内遭到查抄的问题牙膏数目已经达到了70万管。
损害“中国制造”就是损害自己
商务部:坚决反对美将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
中国商务部高级官员8月23日说,中美两国贸易中出现一些问题和摩擦是正常的,中方希望通过平等磋商予以解决,而不想看到由于美方采取单边贸易保护主义而使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将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扩大化。
从去年11月到今年7月,美国相继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铜版纸、标准钢管、薄壁矩型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直接涉及中国8.6亿美元出口和635家企业7万人就业。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针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如此高密集的“双反”调查,这在全球贸易救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每逢美国大选,中国的某些方面就会成为关心议题。美国新一届国会今年1月就任以来,参众两院共提出32项含有涉华经贸内容的法案。
高虎城说:“如果这些法案通过实施,将会对中美经贸关系造成严重损害。”
出席发布会的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则指:最近一个阶段,美方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美方对中方提出的磋商要求未完全加以考虑。
王超说,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包含多种因素。
首先,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美国不生产的,对美国产品并不构成竞争,如果美国不从中国进口就要花更多的钱。
其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相当一部分是顺差转移。许多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再出口,把原来所在地的对美顺差带到了中国。
第三,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中国想买的高新技术产品美国不卖,这也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一个关键原因。
王超说,中国政府一直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一些商会协会还组织企业到美国进行采购。今年5月,在中国商会协会的组织下,中国企业从美国采购了362亿美元的商品。
目前,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美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有望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3大出口市场。
高虎城说,中美经贸合作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好处,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表示,中美双方都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平等磋商和扩大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
今年6月份以来,美国连续3次大规模召回中国产玩具,累计超过2100万件。高虎城对此表示,玩具关系到儿童的健康和安全,中国政府和玩具行业对此高度重视,并及时调查,依法处理,坚决整改。
经调查,中国被召回玩具中的一类属于所用涂料和油漆含铅超标,大概有300万件,其中既有生产厂家在购买和使用原材料中的管理漏洞,也有经销商验收环节中的缺陷。
一类是1820万件玩具磁铁松动被召回,主要原因是今年5月美国材料测试协会公布了一项新的针对玩具材料使用的新标准。经销商自愿根据新的标准召回2007年以前生产和销售的玩具。
高虎城表示,这些玩具当时是符合美国标准的,严格地说,同产地和质量没有直接关系。
针对玩具召回事件,很多新闻媒体作了报道。高虎城表示,“中方欢迎舆论监督”。但他同时也指出,个别媒体不顾事实,以偏概全,蓄意炒作和夸大,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高虎城说,中国能有今天的贸易大国地位,与一贯重视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是分不开的,玩具召回事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警觉,甚至是一种动力。
高虎城表示相信,中国企业将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推进、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为世界儿童,包括中国和美国儿童,提供更多的、质量可靠的、价格有竞争力的玩具,给他们的童年增加更多乐趣。
王超:不能伤害中国制造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8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世界各国很多的因素都参与到了中国制造领域,如果中国制造受到了损害,在一定意义上说,世界各国也可以说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王超介绍,中国制造的贸易方式有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从出口主体来说,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从国内外市场来说,在竞争环境当中,中国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可以说这些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制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制造。
王超表示,中国政府对中国产品质量出现的问题是认真对待的,即使有1%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中国政府也会实事求是、不回避,认真加以解决,坚决查处有问题的企业。在今后,中国将会继续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按照国务院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措施要求,加大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保障措施,使全世界人民能享受到安全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和高质量的中国制造的产品。
王超表示,健康稳定的双边关系符合中美建交28年来,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25亿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2627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截至2006年底,美国在华投资设立企业5万多个,实际投资超过54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美设立企业1100多家,通过各种方式投资约30亿美元。目前,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贸易增长较快的产品包括农产品、机电产品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美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均增速达24%,是美主要出口市场中增速排名第二位的3倍,也是美全球出口年均增幅的3倍。2001年,中国是美国第9大出口市场,2005年成为第4大出口市场。依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有望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3大出口市场。
王超说,互利双赢是中美经贸合作的显著特征,中美经贸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给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美新闻媒体认为,过去十年,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根据美中贸委会的研究,到2010年,中美经贸合作可使美国GDP增长提高0.7%、物价水平下降0.8%、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制造业生产率提高0.3%。
由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快,规模大,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新的问题。今年以来,美国会先后提起32起涉华经贸议案;美方首开先例,对中国铜版纸等5种产品展开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当前,中国产品质量安全在美国内受到广泛关注。我们认为,中美两国贸易中出现一些问题和摩擦是正常的,双方都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平等磋商和扩大合作加以解决。
王超说,的确,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已经自去年11月到现在连续地发起了5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针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如此高密集程度的双反调查,这在现在的贸易救济史上是罕见的。
首先影响这五种产品的是铜版纸、标准钢管、薄壁矩型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直接涉及到8.6亿美元的出口和500多家企业7万人的就业。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合并调查,既是针对企业同时也是针对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其影响是深远的,对中美之间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而且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接连不断地发起数起双反调查,与当前全球贸易救济案件呈下降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最近中方强烈反对和不满的是在进行双反调查当中,美国违反了美国法院的判定,同时也违背了23年来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启反补贴调查的惯例。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是安全违背世贸组织相关规定的。我们知道,对倾销的计算,在当前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采用的是替代国的做法,在倾销活动当中已经包含了假如有补贴的话在成本当中的反映。开启双反调查和采取措施必然会导致重复征税,这是世贸组织规则所不允许的。
王超说,我们还注意到,美国在进行反补贴的调查中,在技术方面和计算方面存在着重大失误。中方已经多次重申,我们在积极地抗辩,特别是针对美方在反补贴调查当中的严重失误,中方保留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所有权利。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制造:不用中国货不可能
美国: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萨拉·邦焦尔尼女士在其新著《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真实经历》出版之际撰文说,她希望她的书与那些抱怨“圣诞老人已经被外包到了红色中国”的人保持距离。作者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探索:在生活中有没有可能一年不用中国货。但结果是否定的。
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日本:中国产品融入日常生活
家住在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50多岁男士对记者说,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在日本的大商场、连锁店和百元店里到处可见。而且,中国产品的价格比日本本国产品价格低很多,从电器、玩具到衣服、食品等各类产品应有尽有,一般老百姓都愿意买,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
俄罗斯:中国货种类繁多
作为法国大型连锁店“欧尚”在莫斯科梁赞大街分店的收银员,伊斯坎德罗娃和同事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小到钓鱼竿,大到液晶电视,种类非常多。“只要是质优价廉的东西,总会有人买的,”伊斯坎德罗娃对新华社记者说。
从事日贸商品批发零售的俄罗斯人米罗诺夫和中国商人打交道已经有几年了。他最常去的是莫斯科集装箱大市场(俗称“露天市场”),那里销售的日贸商品基本都是来自中国。预定4月份“全面禁止不具俄国籍的外国人在零售市场(主要针对露天市场)工作”的规定发布后,米罗诺夫的生意习惯可能也会因此而被打破。
英国:哈姆利玩具店的“中国制造”
英国连锁玩具店哈姆利对小朋友们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位于伦敦著名商业街摄政街上的哈姆利总店总是一派热闹景象。在这家店里,带“中国制造”标签的玩具比比皆是。店员和顾客也都称赞说,来自中国的玩具造型可爱,是孩子们的好伙伴。
瑞典:感受物美价廉的中国货
王后大街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条主要步行购物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商店曾打出“相同质量,进口价格”的强力促销招牌,而这家商店经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制造”。初到瑞典的人一定会感到疑惑,因为在中国,“进口”是价格昂贵的代名词;而在瑞典,当地产的商品虽然质量上乘但是价格也最高。因此,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的到来,为瑞典的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当然也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哥伦比亚:街头跑着中国车
在哥伦比亚,一家开粤菜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因为中餐馆的伙计们会热情地喊着“吃饭”来招呼顾客,所以只要外国人一听到“吃饭”二字,会立刻明白这是“中餐馆”的意思,而且还会用西班牙语拼写出来。吃一顿中餐或是叫一份中式外卖,对久居海外的华人来说是一种饕餮,对外国人来说更是一顿盛宴。老板还欣喜地告诉记者,哥伦比亚的中餐馆不是很多,而且价钱是在国内的几倍。但是前来吃中餐的哥伦比亚人很多,经常在餐馆门前排大队。
德国:中国产品好得很
萨比纳女士是专门跑经济新闻的德国记者。她常常批评德国媒体关于中国产品的负面报道。她说:“我本人去过中国,对中国产品质量有切身的体会。”萨比纳告诉记者,她妈妈到中国旅游时买了一些中国产品,质量很好。她认为,在德国商场买到的印有“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的产品,质量一点儿都不差。
澳大利亚:中国产品很好用
“在澳大利亚,没有使用过‘中国制造’的人恐怕已经很难找了。”在澳大利亚一家科学研究院工作的理查德这样说。他告诉记者,如今,从玩具、家用电器、服装、食品到电脑办公设备,中国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上随处可见。他家就买了不少中国产品,有电动工具、面包炉、厨房器皿……感觉“中国产品很好用”。他说:“对消费者而言,价格的吸引力是不变的真理。”
巴勒斯坦:“中国制造”走俏
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的“苹果谷”大街车水马龙,道路两旁数百家店铺鳞次栉比,服装、鞋帽、日用品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这条以出售中国商品为主的商业街不仅在希伯伦,乃至在整个巴勒斯坦都颇有名气。
阿根廷:“我家有不少中国产品”
就中国产品的质量,记者最近采访了3位阿根廷朋友,发现他们都对“中国制造”表示信任。其中一位经济学家还解释说,国际上一些媒体,包括阿根廷的个别企业家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其实主要是出于抵制中国产品竞争的目的。
叙利亚:我们相信中国产品
一家位于密特鲁商业区的“中国商品城”,新近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庆典。上千叙利亚人围拢在商城门口观看庆典演出,大马士革电台做了现场直播,多家电视台跟踪报道。记者在商场采访了几位购物者。他们普遍反映,中国商品质优价廉,已成为当地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营电脑配件的艾哈迈德说:“我每年都到中国参加广交会,而且每次都要进口大量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
菲律宾:中国产品功不可没
在马尼拉,不少长期选购中国食品的消费者、尤其是华人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相信中国名牌食品的质量能经受住这次风波的考验。在各大商场里专卖中国品牌食品的“达华”连锁店里,值班经理告诉记者,从中国进口的“洽洽”瓜子等货品始终受到顾客青睐,凭的就是一贯的质量,从来没有消费者因质量问题而投诉。
埃及:中国产品有市场
在埃及,大到天上飞的教练机,地上跑的汽车和摩托车,小到人们身上穿的衬衫、鞋袜等,“中国制造”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人说,需求决定市场,正是因为埃及消费者有需求,中国产品在这里才会有市场。
中国制造:低价策略前途渺茫
今后,所有那些靠低价战略生存的厂商、零售商都要小心,“因为低价不再是影响顾客的惟一法宝”——说来有趣,这个警告的信号甚至一开始不是来自中国的某些城市,而是拐弯抹角地来自美国,来自低价战略的鼻祖沃尔玛。
继续拼命压低你的价格,还是坐失你的顾客?这个让众多消费品企业痛不欲生的选择,现在已经看出端倪:一场席卷全球的消费升级革命已经登陆中国,中国制造价格战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
“永远提供低价”下场
美国时间9月12日晚,费尽心思拉拢高端消费者的沃尔玛,把沿用了19年的口号“永远提供低价”(Always low prices)也替换下场了。新口号“Save Money,live Better”(意为省钱让生活更美好)首次出现在美国电视观众面前。从渲染温馨的家庭生活入手,是沃尔玛营销策略中的拿手好戏,但故意让“戴尔”、“索尼”等大牌的商标在这30秒中频频出现,就不知道观众有没有体会到沃尔玛的良苦用心了。
虽然始终强调低价,但沃尔玛当然不会只满足喜欢便宜货的顾客,事实上它一直在试图吸引有钱人。比起价格,高端消费者们更注重质量(以及舒适的购物氛围、摆放整齐的货架、周到的导购服务),不过要吸引这些“情感消费”者不是易事,沃尔玛去年(开设“Metro 7”女装店等销售高价商品的措施)就进行了一次非常苦涩的尝试。
为沃尔玛代理广告的是IPG集团旗下的Martin Agency(沃尔玛今年1月炒掉的广告公司。Draft FCB同样也来自这个集团),负责创意的Steve Bassett说,此次的目标群体定位在那些已经成为沃尔玛顾客的消费者,因此突出“品质”就是宣传的重点,沃尔玛要的是“商品质量很高,但一点不贵”的感觉。
低价等于“低品质”?
其实沃尔玛早在今年夏天,就开始把大品牌拉进自己的宣传策略,开始强调在知名产品上的价格优势。沃尔玛首席市场总监Stephen Quinn说,将继续拉拢所有收入阶层“对价格敏感”的潜在顾客,日后的广告还会拉上消费者,或是通过消费者之间进行宣传。
一份为沃尔玛高层经理准备的非公开报告显示,这家老牌连锁零售商的传统优势——“天天平价”、“无所不包的销售模式”,已经开始逐渐失去过去几十年百试百灵的魔力。当沃尔玛想在全球进一步扩张提升自己的定位时,优势变成了劣势:顾客认为沃尔玛乏味而缺乏个性,没有好的购物环境;他们抱怨说沃尔玛既没有为人们做高风险决定时提供帮助,也没有向他们展示如何把产品组合在一起。
显然,单纯的低价已经无法满足那些渴望消费升级的顾客。这个从洗涤灵到保暖内衣无所不包的销售全能王,在试图销售高附加值商品比如女装、家居用品时,业绩却踯躅不前,它的股票也因此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危险的下跌。
沃尔玛发现,自己的低价形象开始不幸地被与“低品质”有关的暗示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像高清电视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放在百思买(BestBuy)让人感觉时尚技术优良,放在沃尔玛却给人以老旧过时的感觉。沃尔玛要想获得持续增长,必须尝试转型,使自己从专注的低价战略脱身,转变成一个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提供良好服务的连锁零售商。
告别价格战
这一步,既是向价格战告别的信号,也是向未来处于购买力中坚位置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示好的高招。低价时代已经开始退色。在美国,经历了1990年代的“优越时代”之后,尽管由于通货膨胀,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美国人进入了“紧缩时代”,但他们还是在不断寻找这样的产品和销售商:集更好服务、独特的环境、适当的价格和更多的个性于一身。看起来,中产阶层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精明。
波士顿咨询将之命名为一个消费者“寻宝”的过程:他们会全力以赴、审慎地选择那些价格低、质量高且可靠的商品;但同时,他们又愿意为那些时尚、个性化和具有卓越使用体验的商品不惜花掉超出预算的钱。而那些既不能提供鲜明产品特色、又无法忍受价格战冲击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很快会发现,他们将置身于消费者快速逃离的世界。
在中国的多数三、四线城市中,沃尔玛和家乐福俨然与它们在中国以外海外市场的定位已经稍有不同,它们不再是全线产品上的低价杀手,而是强调自己与散布在城区里的一些阴暗潮湿的本土超市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并努力突出自己既保证产品品质和使用安全,又在大多数产品上“物有所值”的形象。在低价战争中脱身,并且保持逆向思维的方法,已经被证明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将十分有效。最终,那些能为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和价值的公司将会胜出。
不过沃尔玛和它的广告代理公司都没有透露这场宣传背后的代价。据市场监测公司TNS的报告,沃尔玛今年上半年的广告开支为1.62亿美元。沃尔玛还强调了研究机构Global Insight的数据:一个美国家庭在沃尔玛购物,每年能省2500美元。
但该数据遭到的围攻也不计其数,除了统计方法过于笼统,分析师称沃尔玛根本没有将贫困家庭、工资提高和地区差价等因素考虑在内。此外,在庞大的销售额背后,往往被忽略的是供货商关于“渠道压榨”怨言以及工会代表要求提高薪资福利的呼声。
创新决定“中国制造”未来
联想到中国。过去20年来,各种各样的“MADE IN CHINA”几乎流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廉价”几乎就是中国产品的代名词,“中国价格”如同一只外人猜不透的魔盒,不管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无论各种原材料如何涨价,中国制造永远能够把任何成本的上涨消弭在国际同行看不到的地方,把价格一降再降,降到令后者只能望洋兴叹,流血退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世楫表示,中国的制造业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产业经验,在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同时上下游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法律金融服务等外部环境也大大改善,使我们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合格的产品。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是不容易搬动的。
“但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发展。”《财富》杂志2006年11月的封面,赫然是“越南制造”的标题。此前也有许多关于印度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的报道。所以中国需要警惕,需要积极调整应对国际竞争。调整的方向,是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增加值,实现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降低地价、减免税收、压缩工资、放任污染是没有出路的。
面对全球竞争的挑战,各类企业只要充分利用中国在要素构成、市场规模和产业经验方面的综合优势,就可以保持竞争力。而充分考虑市场规模、技术来源和人才供给三个方面的因素,充分把握这三个变量,中国的企业就能以独特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竞争地位。
为此,高世楫给出三点建议:
——中国本土的市场非常大,需求层次很多。从最高端的到最低端的产品都有较大的规模,这就为不同企业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空间。
——中国企业可以选择独特的技术组合。企业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选择各种不同水平的技术,使总的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中国有多层次的人才供给。中国现在每年有近500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是理工科学生。同时有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更多的非熟练劳动工人。
“创造新的生产方式是其中的关键。”高世楫说。
上个世纪初,美国为应对国内市场庞大、劳动力短缺而发明了大规模生产方式。日本因自然资源短缺、劳动力素质高、面对全球市场且最早理解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意义,所以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发明了准时生产方式。中国的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市场一体化深入、信息通信技术全面渗透、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环境,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组合各种要素优势,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这些企业寻找竞争优势的结果,就可能会发现新的生产方式。
应当承认,在一段时间之内,较高的性价比还会是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所在。高世楫认为,当企业总体技术能力弱、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时,当然要通过改进、控制成本来获得生存权,求得发展。发展之后再通过加强研究开发、通过创新来获取更多、更可持续的利润。要创造条件,鼓励各类企业充分利用中国目前拥有的综合优势,不只是低成本的劳动力,还有整体市场的优势、后发的优势。
“而中国企业成功应对日渐深入的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过程,也是建立中国生产方式的过程。”这位学者说道。
从优秀到卓越:中国制造要过五道关
在“中国制造”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某专业媒体发布了题为“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的长篇文章。文章指出,日本制造商要在和中国制造业的对抗中取得优势,需要从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品牌实力、设计改进能力等五个方面提升潜力。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贾品荣教授认为,这无疑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两条信息:第一,快速崛起的中国制造业将成为众矢之的,并遭遇更加严峻的竞争;第二,中国制造商在上述五个方面仍有不足。
第1关:冲破既得利益集团设置的层层障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来自计划经济的内部,当改革到这一层次时,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会本能地反对,他们并不代表现代工业文明,也不代表国际惯例,只代表小团体的权力和利益。因此,改革28年后,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冲破既得利益集团设置的层层障碍。一些垄断行业,虽然没有提高效率、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的动力,却有维护原有旧职能的势力,这个势力非常大,愈陷愈深,存在着一个反方向的力量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互作用。其深刻的原因在于,一些主管部门一方面是所谓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又是下属行业的资产管理者。当这两种职能冲突时,有意无意地把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职能让位于所有者职能,当需要维护这个企业时,就会把所有者职能凌驾于公共管理职能之上,代表小团体的利益,限制开放市场。中国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可以整合国外企业,但无法整合国内企业,限制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步伐。
第2关:冲破跨国公司设置的科技壁垒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建立在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之上,在这里,竞争的焦点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品种及其质量,区位优势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竞争的焦点从产品阶段前移至研究开发阶段。而我们的企业科技创新不足,投入有限,在关键领域不具备战略优势。表现在:中国的制药工业几乎依靠国外技术,90%以上的产品靠仿制;搞空调的不能生产压缩机,搞计算机的不能生产CPU。正是缺乏原创性成果,使得中国企业无法冲破跨国公司设置的科技壁垒。
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仍是产能过剩。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钢铁、水泥、铁合金等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同时汽车、纺织等行业也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并由产能过剩导致库存增加、价格回落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在中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科技和知识型产业非常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中国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汽车摩托等领域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在微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重要高科技领域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把产业集群发展为高技术的产业群,这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根本出路。
第3关:冲破专利技术的障碍
随着中国技术工人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实现先进生产的基础,也应该及早着手改善生产管理手段,迈向精益制造。就小汽车制造来讲,日本与中国相比,其比较优势正在丧失,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但是日本经济学界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生产小汽车的机器设备仍然需要由日本提供,中国目前还不能成为世界机器设备制造中心,对日本的竞争力没有多大的威胁。至于对客户响应的及时性方面,中国制造业对本地客户有着当然的优势,但随着中国进出口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这种优势将被逐渐削弱。专利技术是中国制造业当前的重要隐患。过于快速的发展历程使中国制造业缺乏专利技术的积累和支持,一旦步入更高层次的技术竞争,必将成为致命的弱点。DVD的专利话题已经被提了又提,而数码相机则可能成为下一个专利焦点。中国制造业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与国际同行保持积极合作和争取交叉授权。专利竞争将是决定未来中国制造业格局的关键。而进一步说,一旦拥有了专利基础和知识管理的能力,中国制造业将会在产品的品牌实力和设计改进中更具竞争性。仅仅强调中国的制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推广能力。
第4关:冲破自有品牌关
自有品牌建设问题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它是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中,面临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趋势下,谋求以品牌创造差异化的战略抉择。而同质化竞争是属于竞争的低级层次,品牌竞争则属于竞争的高级层次。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企业战略可以分为产品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并购战略等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局域性职能战略,企业依靠某一项职能战略最多只能获得短暂的优势,惟有确立企业的自有品牌发展战略才能打造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提升整个国家的品牌竞争能力,使中国的先进制造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创立名牌不仅仅是做广告那么简单,那些寻求在瞬间培养或创造出名牌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那些号称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时间之内培养出名牌的营销大师、广告大师,不可轻信。因为,创立名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品牌和做产品不一样,做产品有时以火爆一时作为判断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但是火爆一时常常是品牌的天敌。我们看到,一些企业不惜耗巨费用于评选“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其实,这两个所谓的称号并不能说明你的产品是强势品牌。因为,品牌是慢工出细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品牌创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市场工作,是一种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仅仅靠某种产品的销售成功并不能说明问题,需要由企业内部发育出绵绵不断的创新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存在的前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与顺利运行。在企业的长远利益并未与经营者的利益、员工的利益挂起钩来、并能以法律制度的完善来保障这种利益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之前,企业决策者在品牌建设上必然倾向于“短期行为”。这就是目前中国不少制造企业短视的深刻原因。
第5关:破除对企业家的仇富心理
在美国,如果你有一亿元资产,周围人怀有的是羡慕心理,研究你的成功方法,思考如何超过你,这样一来,你会更加努力,财富越来越多,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整个国家也形成了一种创富的文化;在中国,如果你有一千万元资产,周围一些人怀有的是一种仇富心理,想尽办法瓜分、诬蔑,要不认为你是权钱交易的产物,要不认为你是钻了政策漏洞的结果,总之,工商要查,税务要问,邻里要骂,直到你的企业被各个利益集团均分了之。我们的社会对企业家的要求实在太苛刻,以至于,改革28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有建树的中国企业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原因就在于:如果整个社会充斥创富的文化,那么,企业家肯定会自动脱颖而出;如果整个社会充斥仇富的文化,那么,企业家都会自动消亡——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富,没有创富文化,何来企业家在?
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根本出路
在中国的皮鞋和服装相继遭遇欧盟的贸易壁垒之后,中国家电企业又遭遇了欧盟的反倾销大棒,而审视这次欧盟做出的反倾销举措的措辞可以发现,欧盟把原因归结于康佳违反了曾经在2002年制定的限制数量和价格的协议。显然,欧盟此举是要把对中国家电企业反倾销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企业自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以判断的是,对于一直拒绝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欧盟而言,任何一个中国企业或行业遭遇其反倾销惩罚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康佳的举动只不过为欧盟创造了一个反倾销的理由而已。
但若遵守与欧盟在2002年达成的所谓协议,在数量和价格上进行自我限制的话,在彩电生产成本和价格下滑剧烈、欧元又相对升值的情况下,中国家电企业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当遵守约定与遭受惩罚的代价几乎相等的时候,所谓的协议也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意义。
“欧盟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已成常态”,这一判断揭示出的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遭遇的囚徒困境,而联系到中国地方政府对于外资“临幸”的渴望以及中国市场对洋品牌的顶礼膜拜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在国外与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对立命运依然没有任何在短期内改变的迹象。
不可否认,欧盟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确信与中国自身的经济体制有着本质的联系,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不少企业仍在以享受着税收、土地等政策优惠为荣并津津乐道四处张扬,特权成为企业的荣耀,而却在欧盟的头脑中埋下非市场经济的祸根。当然,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而且也正在逐渐解决着。
但在中国获得欧盟认可的“市场经济地位”难以在短期内排出时间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还要在贸易壁垒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而反倾销壁垒的普遍存在却压抑了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以至于难以在国际市场发挥出中国制造业的价格竞争力。
然而,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考虑,这对于过于依赖国内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尽管贸易壁垒的存在可以在短期内影响中国企业的出口,却在长期内“倒逼”中国企业谋求产业链的攀升和品牌附加值的增加。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所遇到的出口困难可以应该而且也必须通过长期的自主创新来解决。
一个值得企业界反思和质疑的习惯是,一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遭遇贸易争端还普遍存在着依赖政府出面予以解决的思维定式,当然现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力量也正在加强,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企业的命运把握在企业自己手里。
而站在民族经济国际化立场上的判断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出路绝不是依靠所谓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去换取令洋人鄙夷而只有自己才沾沾自喜的那点外汇,而应该是依靠自主创新丰富并充实起产品的知识和智慧含量去赢得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高价值的认可和尊重。
与中国比邻而居的日韩,并没有多少可供炫耀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而硬是凭着顽强坚韧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最终实现民族经济的自强,以至于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后发国家纷纷效法的榜样。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5年前的丰田等日本汽车也曾遭遇美国的反倾销诉讼,被迫进行数量限制,然而由于日本汽车有着高效的生产管理系统,再加上当时美国通用和福特等汽车品牌设计陈旧、负担沉重,丰田等日本汽车很快摆脱了协议的不利影响,最终成为美国汽车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而这,当之无愧地应该成为正在饱受欧盟反倾销之困的中国企业的正面教材。
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遭遇到的反倾销壁垒在客观上也是一种外部的鞭策和警醒,作为一种走出去的外部障碍,贸易壁垒的常态化存在正“倒逼”着中国企业回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中国企业的理想状态是,依靠智慧而不是劳动力和资源谋求市场价值,依靠自己的经营管理而不是政府的庇护驰骋于世界市场。
资料来源:
《民营经济报》2007.8.28、8.29、8.31 潘铭萱 周娜 肖可
《中国产经新闻》2007.8.20、8.27 张毅 江国成
《中华工商时报》2007.9.18 贾林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