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每一环节,切实做好入学准备——由一日活动环节做好幼儿园小学衔接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节论文,切实做好论文,幼儿园论文,重视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每位入园幼儿必经的人生历程。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作息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一时期能否顺利度过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涯。《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那么究竟何为幼小衔接,针对我园实际如何衔接,本文将进行一些探讨。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现状
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家长要求进名校,而名校就对幼儿实行了各式各样的测试制度。测试范围大都在语言和计算能力两方面有所侧重,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怪圈:名校要求家长,家长施压幼儿园,幼儿园则将此直接转嫁到幼儿身上,最终导致了幼儿教育的严重小学化。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
幼小衔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1.对“幼小衔接”这一概念认识有偏差。很多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和其他一些教育工作者)都将幼小衔接定义为幼儿园课程向小学课程靠拢,因此很早就开始了认字、拼音、计算、书写的活动,以期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够取得高分。2.社会上名小学的苛刻入学标准。笔者了解到很多“名”小学都有自己的入学测试,尽管国家明令禁止各种名目的入学测试,但仍然是屡禁屡有。这样的标准测试最终残害的是孩子们的天性。针对这样的现状,除了呼吁必要的教育改革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科学内涵。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科学内涵
针对幼小衔接这一阶段的界定,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的研究。我国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这里指出的衔接是全面的,不仅有知识、技能,还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还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
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靠儿童的发展规律。日本就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身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而不是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接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幼儿教育要按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小学教育要按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让幼儿延长课时,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保持坐姿,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盲目超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这也不是奠基阶段的核心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所以,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的、情感的、态度的、社会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应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三、重视每一环节,切实做好入学准备
为了使幼儿顺利过渡,我们紧紧围绕“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核心,借助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的每一环节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
1.通过晨间活动和小组活动环节重点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语言、数学能力)。
首先,改变分组形式。我们共有幼儿42人,原来依据能力水平分3组,但是,没有了更好的榜样,出现了各组稳固的模式,无法超越。为此,我们按照能力梯队均分为两组,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组幼儿都有自己的下一个赶超目标。这样既符合现实编班的实际,也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改变课程内容设定的形式。入学后强调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而在幼儿园,我们上午的课程包括了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很多已经入学的孩子反馈不适应小学的课程模式,为此,我们在本学期改变了课程设置。上午为数学和语言,下午则为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在语言教育中加入了书写和拼读的练习,数学教育中则在蒙氏数学强调大数目运算之后加入了1~10的分解、口编应用题和图形等数学内容。
再次,利用晨间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力、倾听力和专注力。晨间活动中包括了晨谈、走线和静寂游戏。晨谈的内容主要有预设和随机两种,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结合大班幼儿的特点及入学要求,我们精心准备晨谈内容,选好主题,其中包括: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与人交往的方法,做客的礼貌,课堂习惯等内容,同时也随机对幼儿产生的问题进行话题设计。走线活动和静寂游戏都要求幼儿在安静的环境下完成,这对幼儿的倾听力和专注力的培养非常有效。
2.通过生活活动环节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除了特设的显性的教育活动之外,更多的是隐性的教育活动,这也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将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渗透于入园、离园活动中。
作为幼儿一日在园生活的开始,入园环节的教育不可忽视。由于我园是子弟园,大多数家长是大学代课教师,时间较为宽松,造成了入园时间的拖沓。为了我们的教学环节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幼儿能够养成准时守时的好习惯,我们特意强调了入园的时间。其次,更换签到表的形式。大班幼儿有了书写的兴趣和小肌肉控制力,因此在签到表的设计上我们也加入了自己书写名字和天气状态,极大地增加了幼儿自己签到的积极性和自豪感。离园时,我们会布置一些小作业,让孩子能够熟记自己的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户外活动是幼儿锻练体能,养成坚强、独立品质,习得与人交往技巧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及人际交往的能力,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例如:《有趣的绳子》活动中,幼儿探索绳子的多种玩法,可以玩揪尾巴的游戏,幼儿需要制定并遵守游戏规则;也可以玩两人三足,幼儿需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
幼小衔接关键在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传授。作为幼教工作者,更是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幼小衔接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