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 广西梧州 543001)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治疗对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方法: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开展本次研究,研究期间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案例。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随机数字法原则将所选患者划分到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医护模式,实验组采取心理治疗。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治疗效果。结果:在入院时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差异不明显,数据之间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均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数据之间差异较大,达到了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治疗对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突出,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与医护行为的认同,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行。
【关键词】慢性病;心理治疗;康复期;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62-02
近些年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性发展,慢性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中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慢性复发性精神障碍社会中对社会的影响也显得越发明显,这也是危害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类型[1-2]。对此,为了更好的降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复发率、促进康复以及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以及生存质量,本文以我院所收治的部分慢性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为例,探讨心理治疗的实施方法以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开展本次研究,研究期间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中包括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案例。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随机数字法原则将所选患者划分到常规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6.2±4.4)岁,;常规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7.9±5.1)岁。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在分组时保持年龄、性别等数据的高度相似,所以组间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医护模式,实验组采取心理治疗,具体方式为:尽可能多的和患者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等相关知识的引导与教育,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并促使患者在心理层面上得到认可,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强化治疗信心。引导患者了解药物治疗对自身所带来的帮助,提高患者的药物应用依从性。对于患者实行心理疏导,促使患者对疾病、心理压力以及健康等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治疗信心。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指导,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主动帮助患者克制负面心理情绪,感受家庭与环境的关怀,在亲情关怀之下愉快的接受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治疗效果。
心理治疗效果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是为评定心理症状严重程度而设计的评定链表,通过简明精神病量表与精神病理评定量表组合而成,量表评价采用评分方式,满分50分,分数越高说明心理症状越严重,评价时间分别在入院时、治疗1周以及出院后(或治疗2周)。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基于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均是方式表达,采用±的标准差形式描述,数据之间采用P值进行检验,在P值<0.05时说明数据差异突出。
2.结果
在入院时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差异不明显,数据之间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均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数据之间差异较大,达到了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心理评分数据见表。
3.讨论
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涉及到思维、情感、行为模式等精神心理层面上的紊乱,这一类患者本身发生身心异常的可能性比较高,致残性高,所以,对于这一类患者而言,提高患者的自我判断和认知的能力,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精神与心理治疗非常重要[3]。在临床中,对于慢性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大多数都是注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有统计发现,这一类患者所长期使用药物维持治疗的过程中,很可能导致患者的生理机能方面改变,药物使用之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这也容易导致患者无法耐受,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下降[4]。对于上述情况而言,患者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也会比较高,会出现焦虑、紧张、抑郁以及排斥医护人员等现象,从而导致临床预后效果下降。对此,有必要为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为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准确掌握患者的精神心理疾病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控制方案,引导患者借助治疗与护理实现对患者病情的稳定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率[5]。另外,患者在用药治疗中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治疗,能够更好的降低长期应用药物所导致的各类负面心态,强化患者对于疾病与自我的认知,掌握基本病情进展的同时提高心理治疗实效性。在心理治疗中应当充分发挥患者及其家属自身的作用,积极合作共创良好的康复环境,从而实现整体疗效的持续性提升[6]。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评分均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这一结果充分证明有效的心理治疗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医护效果,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并强化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自身对于自身慢性疾病的控制与干预能力,从而实现整体疗效的提高目标,科学、合理的心理治疗有着显著应用必要性。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对于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突出,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与医护行为的认同,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行。
【参考文献】
[1]薛峰,徐奇,姚志珍,等.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社区日间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疗效[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21(4):589-593.
[2]严顺琴.团体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患者康复期的干预效果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37(3):100-101.
[3]米瑛,李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状态与耻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16(6):102-103.
[4]张展星,褚庆文,施永斌,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23(3):526-528.
[5]舒瑜,谢晓燕.团体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状况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3):254-256.
[6]李江婵,朱政仁,袁水莲,等.焦点解决短期取向团体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1):3874-3877.
论文作者:袁思华,周焕英,蔡炎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治疗论文; 心理论文; 实验组论文; 常规论文; 精神障碍论文; 差异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