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战略重组与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国有经济战略重组与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与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流域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战略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涉及生产力的重新布局,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的再调整,而上述调整正是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基本内容。因此,这种重组将给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带来机遇。同时,谋求发展是长江流域的共同利益、战略利益,不管有多少矛盾和障碍,共同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区域利益将最终服从于战略利益,这是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支点,有战略利益才有博大胸怀。

一、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是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长江流域实现经济一体化,需要对沿江各类资源和企业进行重新调整,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沿江经济布局的总体构架,形成产业分工合理、城市功能突出、经济发展协调的态势,而这种调整正与当前我国的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相吻合。

(一)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原因。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弊端,主要表现是:第一,落后失衡的产品结构,钢铁、机械、化工最为突出。第二,各产业部门自成体系,互相封锁,重复建设,企业间不能融合,形不成具有活力的整体。第三,小而分散的组织结构。全国钢铁企业1700家,高出世界钢铁企业的一倍。第四,趋同的地区经济结构仍在发展。趋同不仅限于原来的传统工业,而且新兴起的摩托车工业、汽车工业、家电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情况同样严重。“九五”期间,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市有22个,把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省市,这种结构必然形成低水平、小而散、高成本的局面。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现有制造业生产能力已相当于人均4000美元的国家的水平,这种状况使已建成的许多生产能力报废,资产闲置严重,并使大部分制造企业处于亏损和高补贴、高负债、高库存的危机状态。

(二)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是长江流域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上述国有经济中的结构矛盾和生产过剩在长江流域也同样存在。因此,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对长江流域经济的重新布局,促进其一体化是一个重要机遇。所以,在当前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中,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在未来经济重组和结构调整中,对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带来机遇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项因素是企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优势企业产品的市场集中度。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是产业结构的矛盾,本质上是企业结构的矛盾。无论是产业结构同构化还是规模不经济,都可以从现行企业结构上找到原因:劣质企业退不出市场,优质企业长不大。面对有限的资源供给,有限的市场需求,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不仅自身达不到规模经济,还被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拖累,面对这种结构性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是调整企业结构;调整资本存量结构的主要对象也是企业结构。市场集中度则是反映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市场或行业中,生产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手中的程度。可以设想,只要许多重要产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在优势企业手中,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必然是高效益的。以提高优势产品和企业市场集中度为目标的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便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强化企业兼并机制,在竞争和兼并中形成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有鉴于此,在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过程中,实现对沿江生产力的重新布局和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再调整,是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更是一体化的机遇。那么,到底什么是实现一体化的主导力量呢?

二、企业集团是实现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力量

为促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党中央、国务院及沿江各省市政府作了很多积极的工作,发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但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并不快,其中原因诸多,但重要原因是与一体化形成的思路有关。也就是说,靠行政力量能否促成一体化?我认为,行政力量对形成一体化有重要作用,但不是主导力量,一体化的动力来自于市场,因而其主导力量来自于市场主体之一的企业集团。长江流域巨人型企业集团生成壮大的过程,也是其一体化的形成过程。

(一)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

1.企业集团是长江流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集团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长江流域几十个著名的企业集团分布于钢铁、汽车、电子、机械、化纤等行业是长江流域技术集约化、生产集中化的重要体现,它们聚集了庞大的资产,综合了科研、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多种功能,带动了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企业集团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体。因为企业集团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加强生产资源存量的优化组合,变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增加了有效供给。这种联合有利于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企业集团是发展支柱产业,推动长江流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力量,企业集团以其规模大、技术与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对发展支柱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起积极作用。同时,企业集团是实施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织者,没有产业政策,企业集团调整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会失去方向,而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离不开企业集团,没有企业集团作为组织载体对产业政策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加以具体实施,再好的产业政策也是空中楼阁。

3.企业集团将营造产业优势和战略产业,并带动长江流域的中小企业进入新一轮的专业化协作。产业优势和战略产业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企业集团的力量,一个行业或一种产业如果没有企业集团作为骨干,那么它要形成产业优势和战略产业是不大可能的。同时,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间的协作方式也将告终,新一轮专业化协作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成,由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新的企业链将是未来专业化协作的基本形式。长江流域发达的乡镇企业,活跃的个体私营企业的生存方式之一就是依托于大企业集团。同时,由于企业集团同大量中小企业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沟通国家与中小企业的联系方面可以起桥梁作用,国家可以通过企业集团把产业政策、有关法规和信息传导给中小企业,企业集团也可代表众多的成员企业反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要求。

4.优秀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为长江流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提供示范,从而真正激活企业,培育出一支素质较高的企业家队伍,这是一体化的关键。长江流域的长虹集团和春兰集团已经形成了长远的发展战略,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如长虹集团的目标是“百年长虹”,这将极大地激励沿江企业积极提高经营素质,延长企业生命周期,而这一切都将有利于企业家阶层的生成。

(二)企业集团在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具体功能

企业集团如何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呢?

1.以资产为纽带,实现企业的兼并联合,整合长江流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以资产为纽带而生成的企业集团,由于集团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间的资产“血脉”相通,关系紧密,彼此间高度协调,结成的“利益共同体”能经得起经营风险的考验,其生存和发展力强。未来中国和长江流域将出现兼并的高潮,钢铁、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领域将实现一系列的兼并联合。兼并、联合、股份化是企业集团和规模经济形成发展的“三重奏”,有利于资产存量的转移与合理重组,有利于促进市场体系发育和完善,也有利于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通过这个过程,来整合长江流域的生产力,形成上下游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2.以著名企业集团来带动全流域的专业化协作。即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成员企业间以生产技术上的专业化协作和联结纽带的企业集团,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调动全流域资源合理配置。如湖北的东风汽车集团有成员企业201家,分布在24个省市,跨14个部门, 他们以东风牌汽车系列为龙头,形成了专业化协作配套网。

3.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形成企业集团,促进流域内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是企业集团的血液,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长江流域开始出现银行与企业结合的集团,如由交通银行投资入股的宝钢集团等,银行与企业集团相互参股,产融结合,促进了大型紧密型企业集团的生成,这类大型企业集团依靠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在长江流域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长江流域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的结构大调整,以及适应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企业的兼并、联合、拍卖、出售、破产、合资合作等资产运作形式,还是政府职能转变、地区发展、解决再就业的难题,最终都要有企业发展来保证,而企业健康稳定发展需要一大批企业集团作为中流砥柱,没有这个中流砥柱,任何调整和战略都是无法实施的,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集团是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主导力量的基本原因。

三、突破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体制和观念障碍

长江流域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如何?我认为,只要看看欧盟,看看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对这个问题就应该充满信心,国与国之间超越国界实现一体化的难度远超过一国之内的区域一体化,在战略利益的驱动下,无论超越国界的一体化还是超越省界的一体化,都是可以实现的。

(一)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发挥企业集团对全流域生产布局、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长江流流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解决和克服的问题有:

1.解放思想,使地区利益、部门利益、眼前利益服从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尤其在资产重组和企业规模结构重组上,更需要思想创新。使长江流域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实现流域范围内的合理重组,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协调沿江各地产业政策,使其对资产重组有明显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各地区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地区发展规划雷同,区域性产业特点不明显,从某种程序上固化了存量资产的分布结构。(2)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可操作性不强, 对资产流动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各地区虽然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但宣传、细化实施工作没跟上,除有关部门及主要领导外,大多数企业及部门了解甚少,同时由于细化工作跟不上,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具体操作。(3 )缺乏推进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资产重组调控手段和相关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除制定科学正确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外,必须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有效调控,制定适度倾斜的政策推动资产重组,在有效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产业政策导向、政府宏观调控、相应的政策扶持是实现资产有效重组的必要条件。

3.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资产重组的进程与质量,目前的状况是:沿江各省市产权交易的法规制度不健全,交易主体、交易市场、交易行为缺乏规范的管理,已有的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和各种中介服务跟不上,不能有效地组织产权交易;股票市场中法人股不能流通,使上市公司60%以上的资本流动受到限制;现有的产权交易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对国家的产业改革、资本运营规律以及相关的业务知识等都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具体业务仅限于资产的实物交易,处于较低的运作层次,很难适应蓬勃发展的资产重组现实。

4.社会保障制度滞后是制约资产流动重组的最大障碍。

(二)上海在促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观念与体制的新突破。

90年代以来的超常规发展,上海积累了更快发展的实力和动力,为了把上海加快建成全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经济中心,使上海成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地位、作用更加明显,上海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这就需要从体制上观念上采取措施,实现突破。适应这样的形势,上海市于1998年5 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这个意见在全国反响很大,使全国各省市区感到上海的“龙头”功能、“中心”效应让人有了切实的感觉。因为在新一轮全国经济发展中,全国各地为谋求新的发展,迫切希望上海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同时强烈要求共同利用上海交易机会最多、交易成本最低的优势条件,共享上海的政策和市场机遇。上海也感到,经济中心是不可能完全靠自身力量形成的,上海只有海纳百川,万商云集,让各地企业到上海发财,上海才能发展,才能形成世界大都市的规模,才能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基于上述战略利益,上海认真研究了如何对内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如何体现“敞开大门、降低门槛”、“公民待遇、公平竞争”。这些有利于促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上海与全国经济措施有:

1.上海所有的改革开放成果,包括构筑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的资金、商品、技术、人才、信息“五流”,创造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和各种改革配套条件,一视同仁为所有在沪企业服务。所有进入上海的大企业,都可以享受上海重点扶持大企业的政策,并有多项免收费用优惠;所有在沪的高新技术企业,注册上海的上市公司,收购兼并上海困难企业的市外在沪企业,均可享受上海有关优惠政策。

3.在沪注册的大企业(集团)高层管理人员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都可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各地在沪企业可以挂靠有关部门,加入上海市各相关行业协会,参加有关会议。各地在沪企业人员都可以同上海人一样评定职称、参政议政、评选先进、当选劳模。

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同兄弟省市的经济联系,已经开始摆脱原先“经济联营”的初级模式,转向以资产为纽带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的紧密型合作模式;转向输出品牌,利用知名品牌盘活资产存量,实施“销地产”。

综上所述,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给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带来机遇,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力量是企业集团,只要沿江各省市加快互相开放的步伐,突破观念上、体制上的障碍,就会有利于促进全流域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使本流域经济得到健康、合理、快速、稳定地发展。

标签:;  ;  ;  ;  ;  ;  

国有经济战略重组与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