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_城市设计论文

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_城市设计论文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形象论文,城市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聚居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基本上都是城市创造和发展的。“没有城市,文明就很少有可能兴起”。由于城市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贡献的聚集效益,从而使得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一定区域的社会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科学中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盛赞城市“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9页。 )“聚集着社会和历史动力”。

城市的这种中心地位,创造功能,决定了它对一定区域的影响、辐射、导引和示范作用。一定意义上某城市的文化形象反映和代表着其所在地域的文化形象,决定着该地区文化形象的选择走向。因此,在探讨区域文化形象设计时研讨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有着提纲挈领的导向意义。本文基于此种认识,探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区域文化形象设计提供一个参照。

一、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内涵及指标

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指标、结构机制及操作体系。

所谓城市文化形象,指一定城市以其外观建筑、公共设施、机关、学校、企业、商业、道路、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秩序、治安状况、人际关系及内隐的法律、制度、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城市精神、生活、工作、行为方式等所形成的城市氛围,作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综合后所形成的基本印象。

城市文化形象这一基本概念,涉及三个要点:(1 )城市文化形象是一种大文化的视角。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的狭义文化形象。而是包括了举凡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景象。 (2)城市文化形象是一种综合认识的结果。即主体整体对某特定城市客体的总印象。它不是单个人的认识,也不是多数人对城市文化个别要素的认识。而是大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3 )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它首先是客观的。城市形象是不以人的感知为转移的客体实在;其次又是主观的,即城市的文化形象客观存在是通过人们的主观印象所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主体的这一感受对象,城市文化形象便无从表现。

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们构成了城市文化形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

城市文化形象的指标如从广义上制定,是包罗万象的。它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政治、制度、文化、道德、精神等各个方面。不但涉及面广,而且指标复杂繁多,分组指标可达数千个。这些指标对于设计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都是十分需要的。但要综合反映一个城市形象,指标过多,则不利于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采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反映城市文化形象的总体水平,又可进行城市间的形象比较。笔者认为这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环境指标、经济指标、人口指标、交通指标、城市规范和生活质量等6个子系统较妥。

1.环境指标。主要包括:(1)生化需氧量(吨/日), 它代表城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有机污染物总量。对这个量进行总量控制可以保护城市用水水源,防止地区性水域污染。(2)SO[,2] 排放量(吨/日),它是衡量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

废气中污染物年排放量

(3)环境污染单位负荷=──────────(吨千米[2]·年

建成区面积)

(4)城市噪声(分贝), 控制城市噪声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标志。

(5)绿化面积(米[2]/人),可以用城市绿化复盖率来衡量。

公共绿化地面积+街道行树复盖面积

城市绿化复盖率=─────────────────

建成区面积

(6)景观评价。对各种建筑物、城市格局、地形、地貌、大气、 水域、绿地、园林、文化设施等凡能引起景观变化的因素进行评价。其方法是,把通过人们的视觉而被认识的地面上万物的印象,以某一评价标准为基准,在顺序、距离、比例的各种尺度上,按顺序逐一对应,测量出建设项目对景观的影响及变化程度。

2.经济指标。构成对城市形象影响的经济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指标不可能是单一的。主要有:(1)产值指标。 (2)流通指标。(3)消费指标。(4)速度指标。(5)经济效益指标。

3.人口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指标:(1 )城市人口密度(万人/公里[2])。(2)城市人均用地(米[2]/人)。(3)就业结构,指就业人口之间、就业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构成比例。(4 )文化结构:主要指总人口中由高级、中级、初级文化程度所构成的比例。具体可分为:全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全市就业职工的文化结构。某些重要产业的职工文化结构。(5)性别结构。

4.交通指标。主要包括:(1)城市交通面积比例(%)。(2)人

市区交通面积之和

均交通面积(米[2]/人),人均交通面积=────────。(3)

城市人口总数

交通量强度(辆)。

5.城市规范。指一切已经建立的引导成员作出反应的那种共同标准,即群体成员公认和必须遵守的通则。主要包括:各种法律、规章、制度、条约以及风俗、习惯、道德等。

6.生活质量。主要包括:(1)城市居民收入。(2)城市居民消费结构。(3)营养水平。(4)住房水平。(5)社会保障。(6)健康水平。(7)人均寿命。(8)城市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

城市文化形象结构机制是一个立体、多维、复杂的综合系统,它是集自然、生态、科学、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为一体的社会物质存在形态,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它的形象结构就是城市总体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有机组合。如城市的性质、类型与功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布局和城市体系,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与原则,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城市化道路与城市的发展战略等等。所以城市文化形象结构机制简言之,就是以上诸多城市形象构成要素之间的合理排列、组合与运作过程。

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市类型亦有很大差别。按城市在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所处不同地位进行划分,可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城市。按城市职能划分,还可分为综合性城市、经济性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市、革命纪念地、边境城市,等等。如果仅用几个要素、参数或标准是很难构塑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的。必须要用一系列包括各方面有代表性的参数组成指标体系,并用科学的建构方法,才能够构塑出符合本地地理与历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体现时代性的现代城市文化形象。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准确的把握城市性质定位。在城市文化形象设计时,许多城市的管理者都把自己城市设计目标定在“国际化大都市”上。其主观意图是要与世界接轨,使自己所在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但由于脱离本地、本市实际,这个设计目标基本达不到。如前所述,各个城市的规模、性质是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情况也是不一样的,都要当“国际大都市”或“国际化大都市”,实际是不可能的。因为国际大都市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通过形象设计,通过短时间的建设就能够建成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其严格的客观标准。比如,除了人口应在百万以上外,进出口贸易额至少在200亿美元以上;国民生产总值至少在400亿美元以上;能举行类似世界妇女会那样的国际性会议、国际性展览会的设施至少有两处以上;一天能进出港2000架次民航客机的机场至少有一个;高档游乐中心至少两处以上,等等。照这样的量化标准,即使到2010年我国也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这样的城市能达到。

所以,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时,首先一个原则,就是要正确地把握城市性质定位。就是要依据城市的地理、历史传统、资源条件,确定城市的文化形象基调。比如:(1)北京、上海、天津、 广州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形象定位于国际大都市,向东京、纽约看齐,按照自己的民族风格,城市传统,现代化标准,设计未来城市的国际大都市形象。(2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像佛罗伦萨那样的国际名城,如西安、南京、洛阳等。(3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像威尼斯那样的国际旅游城市。如苏州、无锡、桂林、杭州、金华等。(4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区域性大城市。如沈阳、长沙、武汉、成都、兰州等。(5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滨海边境城市,如大连、青岛、丹东等。(6)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特色工业城市。如鞍山、抚顺、石堰、 攀枝花等。总之,还可以依据各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特点,找准城市定位,这样设计城市文化形象就有了参照标准。

2.把握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现代化标准。无论是属于哪种类型定位,在进行文化形象设计时,都要按照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设计、改造或发展。要悉心搜集、掌握和研究现代化城市的成功经验,避开其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不走弯路。要有战略眼光,现代化意识,条件不具备,可以先设计、规划,但不能仓促上马,随意滥建。不能搞那些不伦不类,不大不小,不粗不精的建筑和文化设施。要有总体布局。建筑物是现代化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构件,设计时要搞好总的规划布局,把中心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文化区、广场园林、街道交通等区划对,把建筑物的不同要求特点反映出来,并错落有致、疏密有间地构成一个城市整体。尤其新区的建筑要有整体美感,相邻建筑群之间应构成和谐完美的空间轮廓。建筑的式样根据城市特点,在基本风格的基础上百花齐放、造型各异。注意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广场及其它背景之间的比例,保护广场周围的视觉环境。否则一些高层建筑物的身影插入广场建筑群中,就破坏了广场的完整性。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周围建筑设计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保持了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开阔。而某地著名的游览风景区由于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致使周围高层建筑闯入该风景区的视觉,已使这个风景区丧失了以往的诗情画意之境,破坏了风景区的协调。这就需要在建筑物法规中规定空中红线,限定外围建筑的高度。北京市1985年制定了《北京市区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旧城区及古建筑周围的新建筑高度受到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由市中心向四周郊区平缓过渡逐渐升高。现代化的设计还要求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树木、绿地、色彩、铺地的图案,道路的景观,加上合理的用地布局、便捷的交通流线和便利的生活、文化设施,这些都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标准。

3.保持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个性是城市形象塑造的生命。没有个性的城市没有生命力。无论哪类城市,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区分开,就在于它自身的特点。每一座城市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这就需要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时充分把握这一传统、风格和特色。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当年在设计这座城市时,沙俄吸取了花园城市的理想,学习巴黎的园形广场和辐射道路,计划将大连建成远东的自由商港城。这样,大连的城市文化形象就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欧式海滨城市基本景观:中山广场的环境是文艺复兴时代欧州建筑,广场中心的小品是巴洛式喷泉与西洋古典雕塑,在广场和主要街道上,保存有大量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洛可可、巴洛克、折衷主义的各式公共建筑物,体现出浓郁的欧式传统氛围。在大连市区的其它地方仍保留了大量欧州风格、日本风格的住宅别墅。在黑石礁、星海二站、体育馆、南山路和旅顺保留了成片的造型别致、形态各异的小住宅群。这些都构成大连城市建筑的个性和特点。大连市政府在构塑大连城市文化形象时充分考虑到这个地方个性特色,发挥大连自然环境的优势,整理大连建筑的历史遗留,从中吸取、借鉴、提炼、简化、抽象、隐喻利用有价值的部分运用到新建筑的设计中去。推倒公园围墙,把绿地、公园与市区连结起来,在斯大林广场放飞鸽子,在付家庄滨海路两侧铺设彩色面砖,栽植鲜花,绿地,有效地保持了大连的传统地域文化风格,体现出了大连海滨城市的个性文化特点。

4.必须要有一流的公共文化空间。无论是哪类城市,要跻身于现代化的行列,公共文化设施是必须要有的,而且在水平上必须是世界一流水准的。要在规划、设计上给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展览馆、影剧院、文化宫、体育场、青少年文化宫、会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音乐厅、现代科学文化中心、娱乐城、公共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以位置。一时资金不够,宁可暂时不建,待到资金到位时,就建一座像样一座。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绝不能搞同水平的复制。某市公共设施的一处败笔,占据了市内多处空间,不但未增加多少功能,反造成了视觉污染。至今欲拆不忍,另建不能,令市民叫苦不迭,扼腕叹息。此等教训,当尽量避之。有了一流公共文化设施,还得造就一流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流的博物事业专家,一流的美术家,一流的科技工作者,一流的影视文化工作者,一流的体育运动健儿,一流的理论学术队伍,一流的建筑家、工程师等等。唯此,一流的设施才能发挥一流的功能,否则就难免重蹈现在许多城市展览馆变商场、图书馆变商店,电影剧场变服装城,科技馆变宾馆,博物馆卖家俱,体育场变成汽车驾驶训练场,娱乐城变赌城,广场变仓库的复辙。

5.要有自己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节。塑造现代化城市文化形象除了硬环境建设,还必须要有软文化空间。由以自然景观与自然人文景观等构成的城市文化空间,属于静态的外观文化空间结构。这种静态的文化空间还要有活动于其中的动文化空间相配合。除了城市人民的工作学习、休闲活动以外,应有属于本城市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这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精神、风情的动态体现和象征。象金华市的“火腿文化节”、潍坊的“风筝节”、大连“服装节”、沈阳“秧歌节”等等已造成了一定的文化影响,体现了这些城市一个方面的文化形象。对文化节的设计,一定要从本城市特色出发,一定要有历史传统,不能人为的制造。只有有群众基础的、有历史传统的、民族、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才会有感人的文化节庆气氛。如彝、白、傈僳、纳西、拉祜等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即是。

三、城市文化形象的实施

城市文化形象实施最关键的是两个环节:规划和资金。没有规划,形象塑造无依据、无资金,规划是一纸空文。抓住了规划与资金两个环节,城市文化形象的实施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1.规划必须先行。城市文化形象规划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蓝图和依据。现代化的城市文化塑造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动态综合性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是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未知变量超过已知变量,所以必须要有科学、合理、严密、权威的城市文化形象设计规划来减少不定因素,并不断地监控,使城市文化形象诸要素之间的结构达到协调、平衡、健康发展。一个有预见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必须要先行一步。

规划先行,首先是总体规划先行。总体规划要体现出城市文化形象的长远战略目标。这就是:(1 )在充分考虑国际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前提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本城市的特点,确定自己城市文化形象的目标、布局、结构,设计出高起点、有新意的长远发展蓝图。(2)以功能调整为主。 重点研究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主要功能,在管理功能、服务功能、集散功能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功能。 (3)优化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文化形象除了必须的物质基础设施,如供水、能源、交通以外,更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基础设施,这方面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欠账最多,所以必须要在此项规划上下功夫。(4)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平衡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特征。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的高度集聚,相当多数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空气污染、氧气不足;水源减少、水质下降;废弃物增多,噪声加剧,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因此,整体规划必须要以保护生态平衡为设计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点。(5)规划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求做到总量有控制, 发展有余地,指标有弹性,规划能应变。

规划先行,其次要做好实施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详细实施规划的依据;详细实施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与展开。详细实施规划应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论证、建筑、道路和绿化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交通组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筑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工程管线的综合等内容。它的制定要成为可操作性的法律文件。

2.资金必须要有保证。城市文化形象设计、规划、操作计划的最后实施需要资金保证。北京从1949年至1968年, 城市基本建设投资达600多亿元,才建成“文革”前的水平。一公里地铁投资需要1亿多元, 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至少要1000亿,这么大的巨额资金靠政府拨款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要谋取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资金必须要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用改革的精神采取新办法,建立新机制。

从目前我国各城市文化形象建设所需资金情况看,应从三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要靠当地政府财政拨款;二是要靠社会集资;三是要靠引进外资。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在目前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不可能很多。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所以着眼点应主要靠社会集资,社会公益社会办,人民城市人民建。通过市场机制,获取建设资金。如无锡建造的“欧州城”就是与澳门的某大企业家合作,获得了大部分资金。

另外,通过采用“BOT ”国际投资方式应是获取文化形象建设资金的可行途径。所谓“BOT”国际投资方式, 是建设→经营→移交的投资方式。具体是指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利用外资建设,并在一段时间内由外资经营获利,到期后移交当地城市管理部门经营管理。推行这种方式,突破了城市设施由政府专营的作法,直接吸引外资,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果各地的城市文化形象改造、新区建设都能实施“BOT”建设方式, 无疑必将大大加快城市文化形象的现代化塑造过程。

标签:;  ;  ;  ;  

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_城市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