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推进中的困惑与思考论文_华成光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推进中的困惑与思考论文_华成光

四川省什邡市七一城西学校 华成光

初中人教版思想品德新课程平稳推进中,出现了教学内容 多、课时紧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清等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实施策略与效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课程推进的深化。因此,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及其产 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新 课程的健康发展。

一、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教学理念与实践的脱节

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的脱节,是新课程试验中突出的问题。

表现为:一是多数教师虽然接受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但是不 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特别是对新课程倡导的体验性 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不清楚,课程理念缺 少课程技术的支持;二是部分教师认为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 也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目标,因此缺乏采用体验性、探 究性学习方法的动力;三是当一些教师在课改实验中遇到困难 和挫折时,产生畏难和畏惧心理,教学行为又返回到自己熟悉 和擅长的教学轨道。

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的产生是正常的,是新课程推进中必 然要遇到的问题。新课程推进就是探索未知,是开拓创新。只 要我们坚定方向、勇于实践、持续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完 全可以找出推进新课程的有效途径,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的存在是因为有认识误区:一是,没有认识到 不同的教学结构,不同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 教学效果存在质的差别。其二,否认了教学过程是新课程教学 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对新课标准的领悟,否认了理论与 实践是具体的统一,缺少与时俱进的课改精神。

(二)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反差

在新课程推进中,教学过程与结果不尽统一,表现为:课堂的教学形式发生明显变化,教学的过程性明显加强,学生的 主体作用明显发挥,但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没有得到相应 提高或变化不大。不会考试、害怕考试、成绩不好是大多数学 生的现状;怀疑教法、担心中考或期末考试是教师们存在的普 遍担忧。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对过程性教学的认识存 在偏差,把过程性教学仅仅理解为外在的形式和活动,没有认 识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活动,是通过 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认识的知识 落实到行动中,做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新课程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 透。因此,在活动设计时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知识的内化为学 生自身行为当作发力点和最终目标,多做启发性的活动,学会 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不能为活动 而活动、为过程而过程,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讲究教 学效益。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冲突

1、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内容多、课时紧是遇到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 第一,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深入体验,自主探究,广大教师普遍认同这一理 念,并积极付诸实践。但从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接受式学习 效率最高,而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情境和活动中体 验,在问题和矛盾中探索,在充满各种变量的鲜活现象中探究, 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展开、问题的探索 均需以大量的时间的付出为前提;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均 需以过程的有效实施为载体,这就造成了有限的课时和教学内 容上的高度紧张。教材设计了众多活动,并希望这些活动在教 学中一一展开,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教学,是理想课程的一个 具体表现。

第二,在初中阶段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师生尚 缺经验。一方面,教师对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没有 准确把握,对什么时候需要教师讲解、什么内容需要学生活动、 什么问题需要体验、什么问题需要合作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 清楚。学生活动缺少必要的规范、程序和指导,活动出现过多、 过频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对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活 动设计比较陌生。活动预设和生成往往有较大的落差;活动中 预想不到的事情经常出现;活动设计的尺度把握不准、目的不 清晰;经典的活动设计尚未总结出来;活动设计与教材的要求 还不能保持同向和同步。同时,教师们多认为自己设计的活动 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为使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很少使用教材 中现成活动设计。不同的活动设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如果完 全放弃教材上的活动设计自己单搞一套,很可能既费时又费力; 既增加教师备课量,又偏离活动设计的最终目标,效果并不一 定好。

2、原因之二:教材的社会化增加了教学任务

第一,新课程要求从生活中体验和归纳知识,或将知识还原于鲜活的生活之中,这两点的实现都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生 活经验和社会经历,然而,现实中的学生只有学习生活经验, 而其他社会生活经验是贫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教 学的双重困难:一是知识本身具有一定难度,离学生生活比较 远;二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现实比较陌生,缺少平时体验和理论 应用的基础。两者相加必然加大教学的任务——既讲知识又补 生活,实施教学必然花费大量时间。

第二,社会经济生活的高速变化,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理论 的不断更新,也对教师原有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提出挑战。社 会职业分工限制了人们的生活范围和生活视野,作为一名普通 的中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缺少机会广泛深入社会经 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法律生活、道德生活等各个层 面,形成对广泛社会生活深刻体验,这就使生活视野、生活体验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短板”,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补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师的生活阅历和专业素养不具备的情况下,实现课程目标 必然大打折扣。

二、推进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一)深入学好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编排要求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要求课堂教学不能只讲理论,要从生活出发,从现象入手,在大量的鲜活材 料中让学生自主获得学科知识。

这种认识肯定了“生活”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把 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片面理解为生活和理论的简单相 加,在实践中往往采取“材料+观点”的简单教学策略。表现为: 第一,课堂教学以材料为中心。材料多、活动多、讨论多,是 这一策略的外在表现和鲜明的特点。这类课表面虽然热闹,但 总是有肤浅之感,体现不出学科自身的魅力和课改应有的价值。 第二,课堂教学以自编教材为中心。一些教师认为,自编教材 更有新鲜感,更能吸引学生,忽略甚至放弃教材。事实上,教 材设计是一个有机整体,“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 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都是教材 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不仅发挥着特殊作用且形成一种合力。 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种合力,在添加自编教材中破坏这种合力, 其结果适得其反。

(二)整体把握课程结构,努力探索学科规律

1、整体把握课程结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好每一课的内容结构,而且要把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联系、单元与单元之 间的知识联系、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内容统筹起来,教育学生 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处理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 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教师要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 国情等方面的内容,提炼生活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内容。 在整体中认识部分,在整体中把握要求,在整体中确定教学尺 度。

2、整体把握课程结构,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知识目标、能力 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三维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整合起 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求是不同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是课程设置优先考虑的目标,它反映课程的性质 和学科特点。但在其实现上,并不是说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 标于不顾,单纯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不是说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要直接灌输,它需要有必要的知识支撑,在能力上 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水平。当前,要防止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过大、过高、过空的倾向,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 差异,要承认多种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掌握识别是非的标准 和原则。因此,采取价值澄清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 思维,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地释疑解惑,才是实现课程 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知识目标上,要强调落实。课改绝不是要削弱基础知识, 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观,课程改革不能以牺牲基础 知识为代价。目前,知识的弱化或知识不落实现象已有显现; 在能力目标上要探索具体、清晰、可操作的能力标准,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终极目标,要始终明确,“做一个心理健康、 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做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 做一个既了解国情又热爱祖国的人”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 要求,如果我们以此为标准反观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清楚地知 道在能力培养上的成绩与不足。

3、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材, 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体现。要探索不同知识单元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规律,把握各单元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各单元的教学 规律,实现有效教学。

(三)采用恰当教学方式,大力提高教学效益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推进,是教有所学,学有所得的教学。当我们选择一种教法的时候,不能只从方法本身考虑问题, 还要看教学投入、教学效益等因素。要始终明确:方法是手段, 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

建议推进新课程教学方法有: 1、活动式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学生活动——交流 反思——观点提升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对活动时间的掌控。 2、典型案例式课堂教学 基本流程: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形成观点——归纳提升。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急于评判,不过早定论,让学生自己 给问题下结论,鼓励有新意的结论,注意对学生思维状态的培 育与保护。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采取“一例到底”,因 此学生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补充 其它事例,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

3、启发式课堂教学

基本流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讨论分析——释疑解惑——形成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创设恰当的迁移情境,由旧引新,由浅及深,层 层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察、 联想、推理、判断、比较、分析和归纳中,自觉地运用已有的 知识结构不断去通话新知识,从而达到扩充、优化原有的知识 结构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目的。教师内容的选择和问题的设 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否则就会“启而不发”或者 “启而乱发”。要注意把握好启发和点拨时机。所谓“不悱不 启”“不悱不发,” 即是不到学生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不到想 说而说不清的地步是不提醒的。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 空间,不能在学生还未充分表达意见的情况下,仓促给出结论, 甚至自问自答,从而走入“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死胡同。

参考文献:

[1]翁玉兰.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J]. 中国 校外教育旬刊, 2016,20(10):99-100.

[2]王瑾.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J]. 新课程:中, 2016,14(5):149-150.

论文作者:华成光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推进中的困惑与思考论文_华成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