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与知识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教师论文,知识论文,大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 (2000)03—0091—03
作此题目一方面是由于在面向21世纪的信息时代需要强调大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由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另一方面是缘于笔者十数年的图书馆工作经验以及与图书馆界人士交流得到的这样的一种认识:大学教师中有相当多人的信息获取( Infornation access)能力低。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能力的基础, 而信息能力又决定着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则决定着知识创新能力。信息能力关系重大,不容轻视。
一、信息能力是大学教师业务能力之一
胡德海先生在《人生与教师修养》一书的第十三章《大学教师修养》中,明确了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再现能力、指导能力、研究能力、信息能力、操作能力、预测能力,这些能力组成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信息能力在能力结构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
胡先生将信息能力纳入大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中,认识是正确的。但他对于信息能力本身的认识也许需要加深。他认为,信息能力主要有两种:一是接收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检索的能力;二是利用信息进行判断、做出决策的能力。笔者认为,信息能力应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信息获取能力,二是信息整理能力,三是信息利用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指的是对所获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分类、储存的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即是利用信息达到目标(产生新观点、证明被怀疑的旧观点、产生新的思想、支持被否定的已有思想,丰富已有知识,形成论著、科技成果等等)。这两方面虽然不容易有高能力,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信息获取能力则是认识也难、提高也不容易的关键问题。
信息的获取用“接收”二字来表述是不准确的。“接收”二字让人联想到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子信号接收工具,拧开开关,有关信息便如意而来,听者观者可以坐享其成。信息,一般也不会象掉到牛顿头上的红苹果,让信息受体“顿悟”而“接收”,非要寻寻觅觅,“众里寻他千百度”不可。
信息,分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两种。直接信息要通过实地调查、实验、观察等途径获得。古人说过,“道可道,非常道”,“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调查、实验、观察得来的直接信息,可以丰富或纠正间接信息,还可能得到知识创新的第一手材料,获得新知。因此,信息获取特别重视直接信息。
间接信息又分为口头信息和借助载体传播的信息。口头信息即他人口语相传的信息,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其中除了一些属于街谈巷议、无稽之谈之外,也往往有真实的未被人重视过、利用过的信息。调查工作往往不忽略口语相传的材料,古代的“采风”就很重视这方面的信息,用作制定政治、军事、社会建设诸方面决策的参考材料。借助载体传播的信息一般是将信息借助文字、符号、图像等形式通过相应的载体(如金石、竹帛、纸制品、缩微胶片、幻灯片、光盘、磁盘等)进行传播的信息,这类信息是人类记忆的活化物,是重要的智力资源。信息获取,一般指的就是这一种信息,甚至专指一般的图书文献及其复制品(缩微片、光盘、磁盘)中的信息。本文谈信息获取,也就谈这类人所共知的信息的获取能力。
如何获取一般图书文献及其复制品中的信息?途径有四: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对原始文献的信息进行收集、 分类整理而成的二次文献,一种工具书就是一个信息库,学者治学不必凡事都要亲自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可以通过他人已建成的信息库——工具书达到自己的目的。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过:“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是工具书的一种,是浩翰知识海洋的渡舟。其它工具书也是获得信息的捷径,如字典、辞典、政书、类书、百科全书、年签、手册、资料汇编等等。每一种工具书都有其收集信息的范围,都有其检索的手段与方法,掌握哪种工具书收集有什么信息、有多少种检索手段,对于一个要获得信息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接触过的大学教师,有的很善于利用工具书,有的则是连一般工具书可以解决的问题自己也不会去查,他们的科研能力、科技成果水平也同样的有差异。信息获取能力不强,所获的信息难以满足全面而准确的要求,其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也就受到损害,更不要说知识创新了。
2、利用图书馆目录。图书馆藏书数万至千万,规模不等, 不象书斋可以“一目了然”,必须通过目录才能了解藏书,由此而获得有关信息。任何一个要利用图书馆藏书的人,都应该树立目录意识,了解所要利用的图书馆有些什么目录(一般有书名目录、分类目录、著者目录和专题目录),掌握这些目录的检索方法,懂得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什么目录(已知书名用书名目录,已知著者使用著者目录,依类求书用分类目录)。大学教师往往因为能够直接进入图书馆就书架阅书,往往忽略了目录的使用,其结果是使用图书馆目录的能力弱化,由此而消耗更多的时间于书库中,进而影响到其本人的科研工作。
3、利用电子文献。 现代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越来越丰富,大量信息高密度集结于光盘、磁盘、集成电路卡等载体中,图书馆的目录也实现数据库建设,通过电脑及电脑网络为读者(用户)提供服务,一些报刊也全文上网流通,读者(用户)掌握电子文献的利用方法,就可以“坐拥电脑,遨翔宇宙。万象信息,一览尽收”。现在有些大学教师有了家庭电脑,可以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大大方便科研的开展。
4、利用图书馆员。 图书馆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信息库”,因为一个称职的图书馆员往往熟悉图书馆藏书某些方面甚至比较全面的信息,比大学教师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可以起到信息服务作用。图书馆学理论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知识的推销员,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与操作者,他们能够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据文献反映,在美国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传统的图书馆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图书资料,而现代化图书馆则是图书馆员。作为大学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摒弃轻视图书馆员的浅俗心态,以“上山问樵、入水问渔”的理智,效法先师孔子的“不耻下问”,通过图书馆员而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做的“回报”可能是巨大的,起码可以减少在信息海洋中漂荡的无谓劳动。
获取一般图书文献及其复制品中的信息之途径如上所述,在这四种途径中足可以反映出信息获取能力。大学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才能胜任其工作。因为一个称职的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既是教育家,又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科研能力。只有信息获取能力强,才能显示其信息能力,其科研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师应视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为必备的业务能力,以适应21世纪对大学教师的知识创新的需要。
二、大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与知识创新
按照知识经济的思想,所谓的知识,指的是能够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由此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其他则不在此范踌;所谓的“知识创新”,即是基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原有技术知识、管理知识之上的创新。本文采用的是从众、广义的“知识”观:所谓知识,指的是人类知识;所谓知识创新,指的是在旧有知识上有新知,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策略、新的设计、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这些新的知识只要对人类进步有意义,就可以称为知识创新。这样理解,也就能够使不管是理科、工科的人才,还是文科人才都不至于对知识创新敬而远之,而是人人可与之有缘。
根据上述对知识创新的理解,大学教师与知识创新就很有“缘份”:大学教师一方面要开展科研活动,直接参与知识创新,甚至还参与国家或地方的创新体系项目;另一方面,又需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间接参与知识创新。可以说,大学教师在知识创新的时代呼声中,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教师要有过硬的本领、创新的才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大学教师的创新才能,主要体现在科研能力上。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要信息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适宜的信息,发现不了问题,也无从分析与解决。因此说,大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决定了科研能力、知识创新能力。
相当多的大学教师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大学成为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广西为例,高职称、高文凭的人才多数聚于高校,他们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1994—1996年全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个项目,高校就承担48项,占77.4%;在我区设立的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科学基金共115个项目中,高校就承担72项,占62%。事实说明, 高校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大学教师又大量地直接参与知识创新。传播知识、信息需要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创新更是离不开信息。要发表一篇文章,也许可以信手拈来,但是这样的文章难以有创新价值。只有通过大量的文献信息调研,通过实际调查、实验、观察得出来的材料、总结出来的结论才可能有较大的创新价值。大学教师如果立志于知识创新,当不惮烦劳对有关信息搜罗殆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有些大学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仅凭已掌握的有限资料即填申报书,没有进行科技查新,其科研项目很可能就没有科研价值,更不要说知识创新价值了。一些人也唯恐一旦“查新”知不新,立项告吹,于一己不利,不如装糊涂混蒙过关,申请到项目,名利双收。有此心态当属不合格大学教师之列,尽管其人数可能不少,但也不在论列。
大学教师不但要开展科研活动,直接参与知识创新,还要培养创新人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对大学教师的信息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信息能力不够强的大学教师难以胜任创新教育。
在高校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索质?目前尚无成熟的模式,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是学术自由的天地,是以研究问题、创新新知为使命的场所,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才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任何创新都是基于已有的结论之上的,而任何结论都是基于一定的信息材料之上的,一旦超出原有的信息范围,结论可能就被怀疑、甚至被新的结论所取代;或者,采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处理旧材料、旧信息,也会得出新的结论;新的结论表现为决策、技术、观点、思想等形式。创新教育即是使学生获得新的信息、获得新的方法,找到新的视角、走上新的思路以获得新的观点、获得新知的教育。
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有创新的成功经验,掌握一些创新的范例,通过成功的事例引起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掌握丰富信息的教师不怕与学生进行讨论,可以通过讨论激励学生对创新的向往。相反,那些掌握信息极少的教师,“肚里没货”,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当作只会记录的机器,最害怕与学生进行讨论,以免显出黔驴之短。这种教师封杀了学生的灵性、创造性,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视为异说。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发挥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的作用,有意识地把小至某一观点某一理论,大至某一学科的产生过程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任何知识都有一个产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始终没有结束,还要继续不断地创造下去。这样,既可以破除学生对知识、对权威的迷信,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生动的创造范例;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及时地了解本学科、本领域正在争论的前沿学术问题、观点及其代表人物,了解这些争论的文献信息依据,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能够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自觉地加入到知识创新的历史长河中。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不妨将自己的项目介绍给学生,并将项目化分为若干子项目,让学生自愿参加到子项目中,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科研能力,为知识创新积累经验。
总之,创新教育是对大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检验,大学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能力才不至于被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讥为“庸师”,才能适应时代对大学教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