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视野下的新时代美好生活
陆 茹
【摘要】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适应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提出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对美好生活作了最基本的规定:直面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要求夯实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美好生活创造历史前提;本着人的发展的价值预设,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塑造美好生活奠定民主基础和法治保障;把握人的发展的内在结构,要求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性产品的供给,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全面条件;为改善人的生存境遇,要求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构建人的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关键词】 新时代 人的发展 美好生活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内容更为广泛、层次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产是人们维持生存、通向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绝不是放松物质而转向非物质性层面的需要,物质的丰裕是保证美好生活实现的初始前提,只有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历史条件基础上,人才可能在现实中成为真正拥有美好生活的人。
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这一系列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措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夯实经济基础。
生产劳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以美好生活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根本上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创造、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全国人民要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努力创造,在实干中兴国兴邦。
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
区域、代际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削弱了弱势群体的发展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产是人们维持生存、通向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绝不是放松物质而转向非物质性层面的需要,物质的丰裕是保证美好生活实现的初始前提,只有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历史条件基础上,人才可能在现实中成为真正拥有美好生活的人。
美好生活是以超越物化的人的活动、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生命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生活不仅是满足谋生目的,更是人发挥天然禀赋、张扬个性特征、体现身份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这构成了美好生活的非功利性维度。基于此,美好生活不仅仅是物的繁荣与经济的增长,还是人的自由生命和生活乐趣的表现,是人在超越功利性基础上活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的内容、形式的丰富和完整,也是人的先天才能和力量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挥。
美好生活是以美为核心意涵的人的需要的充分提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的发展遵循着“需求上升规律”。美好生活是体现和满足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要的载体,遵循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对美好生活的供给要向精神性产品、非物质产品倾斜,以利于人的精神丰裕和个性自由的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命活动以美为尺度,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美”是人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方向。人的全部社会生活与美学息息相关,人以自然为对象进行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和自我存在的活动,也是人追求美的过程。新时代要满足人的美学需要,以培育人的丰裕精神和自由个性,克服现实生活的物化逻辑,实现人的审美化存在。
美好生活是人的非功利性社会关系的充分丰富。一方面,美好生活是突破交往危机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个人的幸福生活与一切人的幸福密切相关,二者互相生成、互为因果的,美好生活拥有比物质性更有价值的精神性、情感性、伦理性维度。新时代中国伦理价值建设的推动,有利于促进非功利性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历史契机。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多角度提到“共享”概念,表明我国将进入共享时代。“共享”意味着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人民群众良性交往的普遍展开,为我国现行社会关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新的课题。共享追求资源共享而不是个人占有,与人的“类本质”不谋而合,能够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的“共在感”“我们感”,促进人类良性交往普遍开展,进而将个人纳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获得建立在“类”之上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的内容结构
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这一系列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措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夯实经济基础。
从图2可以看出:第1个点到第3个点是属于人体坐起阶段的第一阶段,是坐起过程的准备阶段;第三个点到第六个点是坐起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液压助力系统帮助老年人起身的主要运动阶段;第六个点到第十一个点属于坐起阶段的第三个阶段,人体在此阶段已经直立,属于稳定阶段.
生产劳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以美好生活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根本上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创造、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全国人民要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努力创造,在实干中兴国兴邦。
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Bst DNA聚合酶、MgCl2和dNTPs,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荧光试剂,Sigma公司提供;实时荧光LAMP内、外引物,合成于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美好生活的生态保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通过阐述“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思想,指出人类在创造自身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自然的历史,揭示了人类历史与自然界历史并存、同一的关系,从而指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但由于异化劳动及资本逻辑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异化,资本逻辑扩张的无限性与自然生态的有限性之间存在必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下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实质正是资本逻辑之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所以AC2(BD1·BD2)=AB2·BC2-AB2·BC·(BD1+BD2)+AB2(BD1·BD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九大则将人民“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明确纳入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结构中去,指明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提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完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发展目标。党和国家必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才能让人民过上健康、高质量的美好生活,实现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相对自由、全面的发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管理的依据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政策声明》(NIH Grants Policy Statement,NIHGPS),该声明于 1998年10月1日颁布,并先后多次修订,目前实施的是2017年10月修订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政策声明》[1]。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2018年度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桐山基金资助项目“人的发展与新时代美好生活研究”(项目编号:1809209)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谢帅 美编/史航
标签:新时代论文; 人的发展论文; 美好生活论文;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