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春安的散文创作_散文论文

论黄春安的散文创作_散文论文

略论黄春安的散文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黄春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春安是80年代崛起于菲华文坛的散文家。也是经历过祖国“十年劫难”后,旅居菲律宾的新一代“海外游子”。他出生于福建晋江的一个华侨家庭,在大陆受过中等文化教育。由于他对文学的热爱,早年曾参加过福建文联举办的文艺创作组学习,接受过著名散文家郭风的指导。具备很好的文学创作素质,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也有较好的修养。旅菲后,他与同时代崛起于东南亚文坛的华文作家一样,是“以商养文”而闯出一条成功之路。目前,他既是菲律宾乙莎电脑公司的副董事长、丰华贸易公司总经理,又是菲律宾中华文学研究会常委、主编,菲中友好协会理事和文艺组组长。

黄春安从80年代开始,以“忆梅”为笔名,在海外报刊发表了大量散文,但大都未结集;1985年以后,先后在中国大陆出版了《椰风赋》(中国友谊出版社)、《千岛潮声》(百花文艺出版社)、《阳光抚爱的土地》(海峡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选集《黄春安散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后者被列入该社出版的“海外华侨华人文库”之一种。他的散文在中国大陆曾被收入多种散文选集,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珍珠赋》等。其中《北斗星》一文曾获《散文》月刊第二届全国评奖第二名。他的散文在海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春安在商余执着于对文学的追求,其创作态度十分严肃。他说:“我从来不曾将文学当作一种荣誉的阶梯去攀爬,更不愿意参加那有名无实的文艺社团获得的空头名衔而沾沾自喜。所以,不管逆境或顺境,我能忍得寂寞,耐得孤独,不顾世俗冷峻的眼光,不气馁地默默耕耘于文学园地。”(《黄春安散文集·后记》)又说:“我爱文艺,尤其爱诗情画意的散文和散文诗。”(《阳光抚爱的土地·后记》)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创作体现了两个特点:其一,坚持自己严肃而踏实的创作道路。他不附庸风雅,也不随波逐流,把散文创作建立在自己丰富的生活基础之上。因此,他的散文具有朴实的艺术风格;其二,他的散文不管叙事或抒情,都以“情”贯串始终。加上他对古典文学的修养和盆栽艺术的素有研究,善于描摹,使他的散文富有诗情画意,读他的散文,好象有一股感情的潮水近面扑来,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黄春安散文的题材,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社会的描写,显示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影响。菲律宾4790万人口中,华侨、华人占100万,且其中90%来自福建。因此,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大都保留着福建的传统。马尼拉王彬唐人街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在这里居住着世代的华侨,他们各有各的遭遇。但不管是新老华侨或华人,闲来无事,聚集在一起,都是“一泡清茶”,滔滔不绝地倾诉自己的情怀。这种生活习惯与家乡非常相似。宗教信仰和婚丧礼仪也完全保留着家乡的传统习惯。在寺庙中,佛案上摆的是一只只玲珑的福州脱胎漆器,侨妇在香火袅袅、木鱼阵阵和钟声频频之中,虔诚地跪拜、焚香、添油,祈求平安,在殡仪馆中,也都依然按照故乡的传统进行奠祭、披孝、上香、护棂、帕土……。许多游子临终前的“唯一遗嘱”,就是希望“日后拾骨回故乡重新安葬”。(参见《唐人街拾遗》等)菲律宾是种族杂居的社会,中西文化错杂影响,而象唐人街这样完整地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确是罕见。一方面,它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海外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寄托着海外游子的乡思、乡情。难怪郭风在访菲时惊讶地说:“想不到长期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的菲岛,有如此繁华热闹的唐人街。这是旅居这里的华侨思乡怀国的象征呢!”(见黄春安:《文化使者》)

另一类作品,是对华侨思乡怀国的描述。由于作者出身华侨家庭,又亲历华侨社会的生活。他对新、老华侨的生活遭遇和心理特征,都有深切的了解。因此,这些作品的描写也最为动情。例如,老一代华侨,由于当时国家贫弱而漂泊海外,原想在异国他乡闯出一条理想的路;可是,奔波几十年,理想破灭,到老来老弱病残,孤苦伶仃,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遭受岁月的无情打击。义山的华侨收容所的120多位华侨老人的经历就是如此。其中一位80多岁的老华侨说:“我十二岁便离开了故乡,三十五岁那年返家结婚,蜜月刚过后便又远涉重洋,从此,与妻子离别数十载,再也不能相见。”暮年丧妻又漂泊异乡,只好“夜夜伴着怀念故土的残梦”。真是如泣如诉,揪人心肺!有的老华侨难断思亲情缘,只好把亡妻生前的亲笔信读了又读,念了又念,以此慰藉自己的心灵。新中国诞生给他们带来“无限激动和喜悦”。他们期望祖国繁荣昌盛,有的把几十年的积蓄寄回故乡,帮助建设,有的回国探亲,并为沟通菲中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但“十年疯狂”又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创伤。“文革”后,他们不计前嫌,对祖国“为摆脱贫困、走向富饶的道路”十分关切。祖国建设或故乡变化的一丝一缕讯息,都可能对他们“汇成巨大的鼓舞力量”。作者在《亲人信笔》中,描写海外游子传阅来自故乡信笺的动人情景。他们一接到故乡的信笺,“不管工作再忙,劳动再紧张,也连忙停下手中活儿,拆开信笺,一字字一句句地读着、看着。”激动的泪水洒湿了衣襟。充分显示出海外游子与祖国共命运、心连心!

第三类作品,歌颂菲中友谊。菲中友谊已有漫长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菲律宾和中国就构筑起一座坚固友谊的桥梁”。作者在他的散文中,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多方面描写菲中友谊的种种表现。例如公元982年菲律宾的麻逸商人就与中国有贸易往来,最早到广州的船长还是曼坚人的“酋长”。(《血盟节》)郑和下西洋,至今还是菲律宾人民的美谈。一位美骨的描让涯主席依沓·瓦丹呷说,他的祖先还是迎接郑和的“酋长”,至今他家中厅堂还保留着郑和赠送的中国古剑和两只景德镇的鹤嘴瓶。(《美骨椰涛》)因此,“菲中友谊的桥梁,不仅构搭在两国国土之上,还构搭在两国人民的心坎里。”在反抗外国的侵略当中,中国华侨与菲律宾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许多华侨为保卫菲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王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义山华侨抗日英雄纪念碑也是一个明证。作者在《玛踏莎的故事》一文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玛踏莎是菲中的“混血儿”。父亲林忠义以种菜为生,母亲偶斯·安娜是一位小学教员。日寇登陆千岛后,她的父亲被日寇杀害。其时才14岁的玛踏莎便带着满膛仇恨加入华侨游击队当通讯员。她以卖花为掩护,在日寇占据的王城,源源不断地把敌人的情报送到游击队总部,使敌人周密的军事行动多次遭到游击队伏击,连敌人的营长也被炸得车翻山谷、血肉飞溅。后来,她假借敌人军妓杏草子的名潜入日寇指挥部,被敌人发现,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玛踏莎既受母亲讲述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英雄国父黎杀事迹的影响,也受到父亲所讲的中国古代抗敌爱国英雄文天祥、岳飞和郑成功的事迹的影响。玛踏莎接受了菲中两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共同抚育,也是菲中两国战斗友谊的结晶。菲中建交之后,这种友谊得到了发展。两国人民沿着先辈构筑的友谊桥梁,情怀热情地迈开步伐向前迈进。厦门——马尼拉航线开通,杭州与碧瑶缔结金兰姐妹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切都证明菲中友谊“经受着历史上的风暴和浪涛,依然象万里长江不化的彩虹,屹立在两国人民的心坎里。”(《友谊的桥梁》)

第四类作品,是对千岛风情的描画。菲律宾是一个非常“幽雅清新,旖旎秀丽的岛国”。由于地理环境奇特,漫长而又曲折的海岸线构成奇特的景观。“阳光和雨水充足,土地又肥沃,到处鲜花盛开,果子长年不断,树木常青,尤其是耸天的椰树,蓊郁的芒果树和一簇簇的香蕉,还有称为国树的‘拉纳’树木,不愧是‘岛国花园’之称”。(《千岛风情》)因此,作者忍不住要高喊:“我深深地爱上千岛。爱千岛的每块兀突礁岩、海滩、绿原和峥嵘的山岗!”(《千岛颂》)在这里居住的四千多万菲律宾人民,勤劳勇敢,民情纯朴。他们既有爱美的天性秉赋,又有乐观、耿直、热情的性格。特别是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形成了许多山地和海岛民族的奇风异俗,甚至带有传奇色彩。例如,隐居深山的加令牙族青年男女用鼻笛求情(《吹鼻笛的盲女》),吕宋荒山里的“猎人头”族,以猎取敌人首级,剔肉留骨,挂在门上,以示勇敢与荣耀(《到“猎人头”族去》),长年漂泊海上的巴召人,以海为家,人人都有赤手捕鱼的本领,死后却要埋葬在陆地上(《海上吉卜赛人》)等等,都增加菲律宾民族的传奇色彩。

黄春安的散文激情洋溢,抒写自然、流畅,韵味深远。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是写真事,抒真情。他所写的每篇散文作品都是他真实的生活感受或见闻。他笔下的老华侨的“凄风苦雨”和新一代华侨的奋斗不息,都带有普遍意义。因此,他所写的华侨社会生活,能够与广大的读者互相沟通,以浓烈的情感打动他们的心灵。一位老华侨读了他的作品时说:黄春安的作品“所写的都是实情”。所谓“实情”,就是海外游子共通的生活经验。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发出这样的慨叹:

从什么朝代起,故乡贫瘠的土地养活不了辛勤的人们,或者故乡的猛虎野狼挡道,逼着善良的故乡人们,携着简陋的行囊,告别了贤慧的发妻和鬓发斑白的慈母,从宝盖山下的海港,从桐江,从鹭江乘搭白粉髹腹的帆船,远涉重洋,飘泊异乡,为人作嫁?

——《姑嫂塔,游子心中的歌》在《北斗星》中也有类似的慨叹:

我当年苦难的故乡,养活不了勤劳俭朴的人们,不知从什么年头开始,便有了一批批壮年男汉,含泪告别了白发的母亲,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幼小儿女,从那姑嫂塔下的海港,乘着三桅帆船飘泊到南洋。多少悲离凄散的故事,刻秃了故乡山岗的相思树。

这种凄风苦雨的苦难经历,在闽南一带的老华侨中,哪一个没有经历过?但是

新中国成立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又是一种不同的“巍然壮观”的情景:

逶迤万里的长城,矗立蓝天的天坛,朝霞洒浴下的上海外滩;仿佛呈现闽南故乡的辽阔绵延的桐江,江上一时桅椿如林,轴栌相接,由浩淼的大海破浪长驱而来……

——《春雨飞舟》

于是又有多少海外游子“怀着建设家乡的火热心愿”回到了故乡,把汗水洒在祖国的土地上。黄春安的散文,既反映海外游子“苦难经历”,也反映了他们心灵变化的历史;而这种心灵变化的历史,与祖国命运的变化是密切相连的。这就说明海外游子的心理与祖国人民的心理是相通的。

另外,黄春安的散文也反映了他对菲律宾社会生活和“千岛风情”真切的生活感受。他笔下的千岛富有浓烈的亚热带的特征。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幅千岛优雅秀丽的风景图和风俗画,使我们领略了亚热带的特异风光和风情。例如伟岸曲折的海岸,诗趣盎然的海岛和深山,旖旎神秘的蕉园;山岗翠绿、稻谷飘香、四季常青、物产丰饶。当然,作为一位华侨作家,他在描写这些异国风光风情时,难免要以“一个炎黄子孙的眼睛、心灵和感情,去观察、去想象、去感受和思考”。(晓雪:《黄春安散文集·序》)他在许多作品中,比较注意描写菲律宾人民的热情、质朴、耿直,和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中形成的特殊性格。例如“爱美”的天性,对友谊的重视,少数民族的强悍而至野蛮,但敌我分明,以及特异的民俗等等。由于作者具有真切的生活经验,他所写作品都富有浓烈的现实感。既有启发性,又使人大开眼界。

其次,黄春安的散文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有些散文就是散文诗。例如:《游子吟》、《泉州寄情》、《长江三峡(外二章)》、《题漓江的诗》、《千岛颂》、《玛映火山》等,还有《北斗星》、《我不会踣跌在异乡路》也可以作为散文诗看待。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一泻千里,使人读后不能不为之感动。正如袁鹰所说:“用散文诗的体裁写的,更加具有诱人的浓郁韵味”。(见《黄春安散文·序》)在一些记事散文中,也带有浓烈的抒情色彩。这些记事散文有的还带有故事情节。作者一旦抓住创作的契机,就把积蓄的情感贯串在记事之中,增加了散文的艺术魅力。例如《一支平凡的烟斗》,作者由接到“睽别三十多载”的朋友林秀程从闽南亚热带植物试验农场寄来的“一支平凡的烟斗”,引起了对一段南洋不平凡的生活历程的回忆。全文以这支“平凡的烟斗”为中心,表达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期望和思念。写得极为真挚动人。再如《拣贝壳的姑娘》,写一位十三、四岁的华侨后裔,以每天到海滩捡贝壳寄托对双亡父母的思念。情节并不复杂,但写得含蓄、很动人。这位小姑娘的父亲讨海遇难后,母亲闻讯便从马尼拉带她赶到海滩。因为悲伤过度,母亲昏阙在海滩上得不到及时抢救,就再也没有爬起来了。从此,这位小姑娘便孤独一身,每天到海滩凭吊父亲,同时捡贝壳编成花环献在母亲墓前以示纪念。这个故事很动人,但作者没有交代小姑娘捡贝壳的原因,因而造成一种“悬念”。到作品结尾时,才由一位“出海归来”的朋友阿诚交代此事。这是一个令人憾动的悲剧!作者的感情是随着对小姑娘每天默默地在海滩捡贝壳的描写而发展,到明白其原因之后,已经欲哭无泪。所以情感非常浓烈。黄春安散文的抒情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托物抒情,如散文诗;有叙事抒情,如《一支平凡的烟斗》等;还有直抒胸怀,如《相思树的怀念》、《北斗星》、《千岛颂》等。总之,善于抓住契机,采用各种方式抒情,是他散文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

第三、采用一些带有乡土特色的象征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黄春安散文的另一特色。这些象征物如姑嫂塔、东西塔、桐江;桑树、木棉、水仙花、相思树等,都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每一种象征物都有它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传说,因而增加了抒情的深度。例如姑嫂塔是晋江一带人们离情思亲的象征。传说亲人旅居炎州,“期约三年驾船归返,姑嫂伫立悬崖看到桅杆飘着信号的帆船而欣喜若狂,无情的狂风巨浪却推覆了船。姑嫂悲愤极了,顿时双双坠崖。”故乡人们为了追念其思亲的坚贞而造塔以示纪念。这个传说隐藏着多少离乡别井的悲切和苦衷。因而世代的海外游子都把它作为“离情思亲”的象征。东西塔、桐江都是泉州古城的象征物。特别是东西塔,因为它的古老而又神奇,人们都把它作为泉州古城“沧桑迭变”的历史见证。桑树、木棉和水仙花,分别代表泉州、厦门和漳州:桑树是泉州开元寺的古树,已有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它长年经风斗雨,形朽似枯,但一到春天又萌芽发叶,枝叶伸展。传说它曾开过纯洁白莲,故开元寺大殿前的巨匾书有“桑莲法界”四个大字,更增加了它的神奇迷人的色彩。木棉是生长在厦门的一种乔木,花红似火,故传说它曾把扰乱鹭岛(厦门)自由温馨的蛇魔烧死。因而厦门人民把它当作一种“战胜罪恶与黑暗的坚强力量”。水仙花是漳州名产,花白似玉,故人们把它供养案头,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此外,戒指是定情物,海外游子带着妻子定情时的戒指,表示不能忘却对妻子的思念。对这样一些象征物的描写,使黄春安的散文既带有浓厚的乡土性,又增加了缕缕情丝。

第四、描写诗境,提炼诗情。“诗境”,是“诗情”的寄托;“诗情”是“诗境”的体现和升华。前者来自生活,后者来自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是主客观的统一。散文中对“诗境”的描写是为了表达“诗情”,增加散文的诗情画意。普希金赞扬维亚捷姆斯基公爵的散文写得“非常生动”,因为他“具有一种独出心裁表达思想的罕见才能”,而批评那种“写散文和写诗一样”,“仅仅是为了各种形式的惬意表现”(见张铁夫、黄绅同译:《普希金论文学》P118)黄春安散文中对诗境的描写是他对生活体验的提炼,是为了表达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的需要。虽然还说不上“罕见才能”,但的确“独出心裁”。除了他善于抓住一些常见的象征物的描写来表达感情之外,他对诗境的描写是独特而有在成效的。例如《北斗星》一文,由“坐在园庭大理石圆桌旁”品茶,抬头望着北斗星沉思、遐想:

于是,我想到北斗星下的祖国,想到北斗星下的故乡,故乡遍野丛丛簇簇的相思树,在春风中轻拂、起舞、摇曳,仿佛故乡的亲人,正在盼望睽别多载的游子归返;想到故乡大孤山巍巍屹立的姑嫂塔,仿佛姑嫂伫立峭崖、峰岳,借着北风放起风筝,寄盼风筝飘呵飘,飘到南洋‘番邦’,飘到亲人的身旁……

这段沉思、遐想,把象征物“相思树”和“姑嫂塔”拟人化、形象化:相思树在春风中“轻拂、起舞、摇曳”,“仿佛”盼望游予归返的故乡的亲人在招呼;巍巍屹立的姑嫂塔也“仿佛”姑嫂伫立峭崖峰峦盼望亲人归返。所以这种拟人化、形象化的诗境描写,更增加了缕缕愁丝。特别是文中使用两个“仿佛”,更增加他描写的诗意。再如《岷湾夕照》,开头两段诗境的描写也很独特。前段对马尼拉湾的“晓风晨曦”的描写,突出它的“明媚、瑰丽,多姿多彩”,富有“奇趣幽雅、神妙绮丽的诗情画意”;后段描写“黄昏夕照”,突出它的“绚烂”、“宏伟”,令人“联想和思索”。作者特别“缅怀”它“孕育的古今脍炙的壮丽历史巨卷”和它的货轮与世界的贸易。因为在马尼拉湾,菲律宾人民曾经展开了反抗西班牙和日本侵略的斗争,同时它也是一个与世界各地贸易的重要港口,所以历史的和现实的内含都相当丰富。作者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来,更增加了人们对岷湾(马尼拉湾)的近思遐想。诗境是诗人心中的所具有的诗的境界,也是散文中作者心里所具有的诗的境界。它是诗人和散文家对生活感受的体验和提练。也是诗人和散文家心灵和情感的折射。它既激励和启迪读者的心灵,又留给读者回味和联想。因此,它特别富有艺术魅力。

此外,黄春安散文的构思自然而巧妙。他的每篇作品大都是有感而发,因而他的构思都是建立在对生活深切感受的基础上。他创作的契机特别动情而富有目的性。例如《菊黄蟹紫》一文,与同台湾的园艺专家许志龙先生“赏菊食蟹”,冀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大业。“赏菊食蟹”是故乡习俗,因此“人羁旅在外,对着故乡风物,难免解景生情”也是很自然的事。再如《金桔初嫁炎荒》,由作者开设的园艺公司从广州订购一宗金桔,而描写菲岛华侨沿袭故乡用金桔“供祭神灵或祖先”的传统习俗和华侨“从各地驱车来参观从祖国运来的一盆盆苍枝绿叶、硕果累累、金弹闪闪的金桔”的盛景。表达游子思乡情切并由金桔“惹起缕缕的情缘”,感情浓郁。总之,他的每篇作品都能紧紧抓住创作契机进行构思和联想(包括对古代诗词和古籍的旁征博引),铺衍成篇,并以“情”贯串,内容丰富又主题突出,给人以深切的感受。因此,他的散文作品真切动人,富有艺术感染力。

标签:;  ;  ;  ;  ;  ;  

论黄春安的散文创作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