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 要]面对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以ESP相关理论、CBI教学理念、需求分析等理论为基础,设计高职ESP课程内容体系,将前行业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等内容整合,并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渗透其中,并就教材开发、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高职ESP课程 内容体系
[作者简介]邓海燕(1977—),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2-0072-04
一、引言
随着对外商务与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高职人才不仅要有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更能在与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和专业技术岗位上实际运用英语。然而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与目前高职学生的发展状况并不协调。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是:基础薄弱,存在学习情感障碍,学习效果欠佳。基于这一实际,教育部高教司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1]。另一方面,现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仍未解决上述矛盾。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高职院校也都在积极探索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路子,将原有的单一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普通用途英语)课程模式变革为“必修EGP + 选修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式。EGP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脱离,而选修的ESP课程由于教材配套改革相对滞后等原因,内容过于专业化,难度过大,学生因此缺乏学习兴趣,反而进入了另一个困境。这种模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教、学效果均不尽人意。
因此,如何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这种费时低效的现状,如何合理设计具有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课程,使教学内容既符合高职教学实际、又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从而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ESP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一)理论基础
ESP相关理论。ESP即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或“专用英语”,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Hutchinson和Waters为ESP作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即ESP是一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策,是一种基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教学理念[2]。Dudley-Evans 和 St.John提出了ESP教学的三个绝对特征:(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专门需求;(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特定专业所特有的方法论和活动;(3)重点应放在与特定专业活动有关的语言运用(包括语法、词汇和语域)、技能、语篇和语类上[3]。蔡基刚、廖雷朝综合Hutchinson,Waters和Jordan等人的观点,将ESP分为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即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行业英语三种。行业英语主要是掌握行业基本知识,从而能用英语开展本岗位工作,强调实用性;学术英语,如学术讲座、国际会议、报告陈述、论文写作等所用到的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英语技能,而非专业内容教学;而专业英语主要是掌握本专业领域中的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以便顺利阅读专业文献,偏重研究性[4]。而Dudley-Evans 和 St.John将行业英语细分为前行业英语和行业英语,前者主要用于面试技能的培训,为找工作做准备,后者为特定的行业进行语言培训。[5]
CBI教学理念。CBI教学理念即Content一based Instruction,以专业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其出现给ESP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新的启迪。该理念产生于20 世纪60年代,是一种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或基于某种主题来进行教学的理念。CBI的教学理念认为:(1)把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和获得信息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目的时候,人们的语言学习会更成功;(2)当学习者觉得自己获得的信息有趣、有用而且会达到期望的目标时,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将更为成功;(3)只有教学针对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其理论“核心是:如果语言教学能基于某个学科知识来进行,将外语学习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6]
需求分析理论。需求分析理论由Richterich于1972年提出。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了需求分析的两个方面:“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完善的需求分析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就是为ESP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
Krashen 的输入假设和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两种理论在实质上都认为语言输入的质与学习者的水平和需求密切相关。这为高职ESP课程在内容设计与教学模式设计上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在设计课程时要综合考虑学习者现有水平、语言学习内容难度与学习者目标情景等因素。
基于上述理论,根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以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将高职院校现行的只有单一的EGP或“必修EGP+ 选修ESP”课程模式变革具有明显高职特色的ESP课程模式。这一课程模式并非传统的基础英语,也不是专业化研究性强的EGAP或ESAP,而是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的特定需要将英语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到专业教学之中,既体现语言教学的特点又凸显行业性和专业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达到满足当前社会、企业、专业与学生对英语教学需求的目的。
(二)设计原则
需求分析原则。“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计的出发点”[7]。ESP的相关研究和CBI教学理念均提出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专门需求。做好需求分析是高职ESP课程内容设计的前提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对学生学习高职ESP课程的目标需求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就业,希望通过高职ESP课程的学习提高就业机率和工作业务能力。由此,我们认为高职ESP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应为EOP,辅以基础的ESAP。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ESP教学的灵魂[8]。高职ESP课程内容的真实性主要凸显在两方面:一是真实语料,即高职ESP课程内容要来自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中所用的不同体裁的真实语料,如求职应聘、电话交流、业务接待、进口设备或产品的英文说明书、操作手册、英文业务信函、业务单据等,二是真实任务,即各项英语技能训练、交际策略培养及相关教学活动组织设计也要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或工作情境。
适用够用原则。“适用”强调的是所学英语必须适合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够用”则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即所学英语能够有效完成实际工作情境下的具体任务即可,无需过于突出语言难度或专业内容。换言之,我们强调高职ESP课程内容设计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专业内容为依托,以毕业生求职应聘、职场交际、实际工作岗位中面临的业务活动为核心,将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汇到行业与专业知识中,构建高职学生职业和岗位所需的能力要素。
(三)内容体系
根据上述理论、原则和调查,综合其他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ESP课程内容应涵盖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向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前行业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根据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高职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在企业、特别是涉外企业的求职、应聘、面试中能够掌握相应的英语技能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用到的诸如电话联络、业务接待、信函报告、办公场所等行业英语,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学生开展岗位工作的必要交际工具;专业用途英语,包括专业岗位中所需用的产品说明、技术图表、操作手册、业务单据等,则与高职学生从业后的职业发展相关,为其进一步向技术能手和管理者服务。纵向内容主要是指以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依托,将语音、专业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教学渗透到高职英语的全过程。
在高职ESP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两种关系:一是语言和内容的关系。基于CBI教学理念,从语言为本到内容依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步阶段的教学中“语言学习是更加显性的,在学习‘内容’的时候要高度重视词汇、语法、句型、修辞、篇章结构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渐渐地,对语言本身的关注越来越潜藏到内容里面去”,过渡到后来将英语语言作为工具学习专业内容的隐性学习[9]。二是前行业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权重关系。高职ESP课程内容应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前行业英语为学生就业做准备,是基础;行业英语是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英语交流的工具,是主体。这二者与普通英语较为接近,难度相对来讲也较低,这两部分的内容在课程的实施中应占据主要部分;专业英语涉及职业岗位相关基础学术交流与专业研究知识,是高职英语ESP的较高较难层次,主要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提升服务,因此占据的只是金字塔尖部分,力求精简和普遍、权重不宜过大。
图1: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ESP课程内容体系
三、几点建议
(一) 教材开发
由于地方经济的区域性特征明显,高职院校各专业涉及的职业方向不尽相同,加之教学条件制约、学生入学水平及学习特点差异、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等因素,都决定了高职英语课程不宜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总体思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适用的高职英语课程,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10]。教材开发过程中可考虑如下三个因素:一是做好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目标需求”,分析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对英语的要求,选用学生求职应聘、职场交际及真实工作情境中需要运用的英语;又要充分考虑其“学习需求”,即为了满足“目标需求”所要用到的英语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与方法。二是考虑教材难度。在注重专业内容和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开发高职ESP教材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高职人才的目标岗位是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者,因此高职ESP的教材难度不宜太高(特别是专业英语内容部分),注重的是基础、实用和语料真实、多样,体现高职教育的“所学即所用”的理念。为此,我们力求教材开发主体多元化,开发者应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等第三方参与,并与学生共同商讨选定教学内容。三是把握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工艺流程的提高,高职ESP教材内容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经济、行业、职业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教学需要,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源拓宽课堂教学内容维度,及时补充与行业领域中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相关的内容。
(二)课程实施
在高职ESP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面对目前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能力薄弱,存在英语学习情感障碍的现实,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对高职ESP课程的兴趣。建议教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运用案例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等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ESP课程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和任务完成者,使现在课堂所学能为今后工作所用。
为了保证高职ESP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调控完善,我们也不能忽视作为课程实施另一重要环节的课程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我们认为应突出检测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用英语”的能力,这既包括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以书面考试方式进行的读写译能力的评价,也包括以口头方式进行听说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建议结合书面考试、口头汇报演示、获取相关职业英语能力证书等多种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且形成性评价比例不应低于40%。在评价主体上,倡导包括企业行家、教师、学生为主体的三方评价体系。
(三)教师发展
Dudley-Evans 和St.John指出合格的ESP教师应充当五种角色:合格的英语教师(teacher)、课程设计者和教学资料提供者(course designer and materials provider)、合作者 (collaborator)、研究者 (researcher)和评估者。也就是说,在ESP的教学情境下,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外,他们还必须参与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实用可行教材的编写或改编,以及根据ESP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评估。从以上ESP教师的多元角色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普通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英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而且应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高职ESP课程教学模式,研习掌握并不断丰富与行业、专业相关的英语教学内容与行业知识,提高职业教学能力,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职英语课程纵深层次的改革正在蓬勃开展。迎合这一契机,我们设计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ESP课程,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中所需使用的英语为主要课程内容,既夯实语言功底,又丰富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改革思路,为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从面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职场交际能力,达到满足当前社会、企业、专业与学生对高职英语教学需求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N].2008.
2.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陈玉萍,刘恩祥.融ESP与EGP为一体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计[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3期,2008。.
4.蔡基刚,廖雷朝.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第31卷,第6期,2010.
5.7. 庄薇薇.高职ESP课程开发现状调查与改进建议——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度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6.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第32卷,第5期,2011.
8.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4期,2003.
9. 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年第5期,总第129期.
10. 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第7卷,第4期,2010.
(责任编辑:张 曦)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ESP课程模式研究》 (XJK012CZJ090)阶段性成果。)
Content System Design of ESP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CBI teaching Concept
Deng Haiyan
Abstract: In face of the current ineffici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related theories of ESP, CBI teaching concept and needs analysis, the paper designs a content system of ESP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penetrat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s teaching among the integrated contents of pre-occupational, occupational and specialized English.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er’s development a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 CBI teaching concept; ESP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tent system
论文作者:邓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学术月刊》2013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英语论文; 高职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需求论文; 课程论文; 内容论文; 《学术月刊》2013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