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改革的两项根本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项论文,大胆论文,方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是强国富民之路。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的两项根本要求,也是贯穿改革始终的一个重大关系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全面透辟的阐述,构成他的改革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要求
我国改革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由改革的对象、任务、目的和性质决定的。
我国改革的主要对象是体制,基本的是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是全面的体制改革。而体制是基本制度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具体运行机制,是基本制度得以实现和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其他方面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方面,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反映了它的要求,因而保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运转,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可资借鉴的榜样,并且开创的时间不长,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着种种薄弱环节,作为它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当然不可能是完善的;加上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带有片面性、表面性,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实践中形成的各方面体制有许多地方脱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可是我们长时间没有看清这一点,不仅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有一个改革其体制的任务,而且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即体制两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可以分开的,而把与社会主义制度有关的任何东西,都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作为必须坚持和维护的内容。谁触犯了它,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议论一番,也有被扣上反社会主义帽子的危险。这样,要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就必须做许多艰苦的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例如,要进行科学的区分,将具体制度(体制)同基本制度区别开来,将反映基本制度要求的体制同违背基本制度要求的体制区别开来,从而明确改革的对象:违背基本制度要求的体制;要冲破旧体制的本能的抵抗力和长期工作、活动在旧体制下的人们形成的巨大的习惯势力等阻力;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造成适宜的气氛和环境,等等。没有大胆探索的精神,是决然做不到这一切的。
改革既要破除旧体制,更要建立新体制,是一个破旧创新的过程。如果说破除旧体制不容易,主要是因为阻力大;那末创建新体制就更不容易,因为不明了什么样的体制更适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能够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我们自己没有经验,无法沿袭,别国的试验遭到失败,不能效仿。这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究竟应该怎样办?只有依靠大胆探索,硬着头皮往前闯,才能逐步弄清楚。
改革,就它的操作过程而言,是权力的再调整,利益的再分配。一项改革措施出台,在赋予一部分人权力(或更大权力)、带给一部分人利益(或更大利益)的同时,很可能就削弱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力、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一点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不仅造成了很大的阻力,使改革措施难以落实,而且严重地制约着改革决策者们,使他们不敢果断决策、放手行动。这就很需要大胆探索的精神,以寻觅一种利大弊小,能带给更多人好处、损害较小部分人利益的方案、措施;一旦遇到阻力,也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我国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以下凡引自此书的,仅注明页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113页)正是基于对改革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透彻认识,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第260页)“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第367页)“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第372页)
我国改革的对象、任务决定了改革的性质。我们要大力变革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制度,即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要说有什么不足,就是前面讲的,还不够完善。有的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们长时期实行以完全的公有制为基础。实践教训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公有制状况同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因而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有的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如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选举制、监督制、罢免制漏洞不少,不易操作,亟待加强,等等。但所有这些,都不涉及根本改变制度的问题,而是完善、健全的问题。总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其自身基础上的革新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中断和终结。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存在弊病,就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这样和那样的失误,而一笔勾销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所以,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落脚点,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改革具体制度,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既是我国改革的性质所要求的,又是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138页)“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第195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第110—111页)“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都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题中之义。
显而易见,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改革内在本质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带规律性的重大关系问题。
二、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矛盾在改革实践中解决
对于我国的改革来说,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所提倡的大胆探索,是一种科学的求真精神,即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并非无视客观规律、任凭主观意愿和个人热情的瞎碰乱撞,在社会主义方向指引下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非但不会磨灭探索的锋芒、阻碍探索的有效进行,而且将为这种探索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使之少走许多弯路。而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历史上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它的确立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却无先例可循,只能边实践、边学习,摸索前进。它不仅不排斥探索,而且正需要依靠大胆的探索来解决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可见,在我国的改革中,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统一的,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例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改革既要找到多样灵活的实现公有制的形式,又要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必须以保证公有制占主体为归宿,才不会步入歧途;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则必须探索它的最佳实现形式,才有可靠的立足点。二者就这样密切结合、相互渗透、统一于改革的实践中。又如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妨碍人民民主充分实现的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不力的问题,既要建立对权力的有效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又不能削弱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破坏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这一改革过程也鲜明地体现了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致性。
然而,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具体工作中又时常发生矛盾,这是由于二者的着重点指向不同所致。大胆探索强调的是,改革既不能拘泥于马列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又不能拘泥于别国的模式,也不能拘泥于我们自己历史上的经验,要敢想、敢说、敢做,勇于破除陈规陋习,否定现存秩序,涉足从未有人涉足的领域,培育前所未闻的新事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调的是,改革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维护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及与此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基本文化(指广义的文化)制度。这既是各项改革的规范,又是全部改革的直接目的。这在客观上构成了改革的范围、所能达到的边界。一边强调打破框框,敢闯、敢冒,一边又划定范围、设置边界,这就是矛盾,弄得不好还会发生冲突,或者是前者不受后者的制约,搞过了头,改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否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或者是后者超出了必要的限度,遏制了前者的势头,使改革难以进行下去,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是不利于改革事业的,都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改革的实践。因为这一矛盾是在改革中产生的,只有改革的实践才能提供解决矛盾的思路。首要的一点,是鼓励大胆探索,勇于试验,允许犯错误,允许改正错误。改革是全新的事业,无论破除旧体制,还是创建新体制,都有很多问题摸不准、弄不清,只能边干边学,不能等学会了再干。这就难免出偏差、犯错误,甚至跌跤子。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第174页)“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第372页)应该允许出差错。出了差错不要大惊小怪,纠正过来就是了。他之所以主张“不搞争论”,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道理很简单,假如干每件事情之前都要辩论清楚对还是不对,对的成分有多大,尔后决定干与不干,不仅会耽误时间,坐失良机,而且将窒息人们的创新精神,阻挡人们奋勇前行的步伐,那就根本谈不上改革。他说:“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第374页)这样才能将改革一步步推向前进。同时,也只有大胆探索,才能逐步解决如何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都已很明确。以往我们曾经把许多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来坚持,把一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现在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样情况。这就要通过大胆探索,予以澄清。这里应特别注意,不要对探索中提出的不同想法和做法,简单地作出是非、优劣的判断,应当多观察、多比较;更不要把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包括某些重大失误,轻意地说成是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应当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否则,必将扼杀人们进行探索的热情和锐气。其次,在探索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起码的是非界线,既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不可超出原则允许的范围横冲直闯,又要从现实情况包括群众的觉悟程度、承受能力等等出发,不可操之过急,追求一些当前无法实现的目标。第三,要注意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纠正失误的,弥补不足的。这是保持探索的势头,避免犯大错误,造成无可挽回损失的重要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第219页)“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第372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372页)这三个“有利于”既是大胆探索改革问题的根本依据,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主要要求。而一旦发生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就要由国家机器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为此共产党要对改革实行有力的领导,同时注意发挥国家政权的威力。改革要闯难关,“要担很大风险”。(第262页)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生产破坏、人民遭殃。只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慎密正确的,并且毫不动摇地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就可以闯过难关,免遭厄运。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反复提醒全党同志注意的。他说:“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第242页)“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第365页)我们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如果这一方面改革的思路还不甚明晰,条件还不怎么成熟,宁可稍缓一些,也不要为了满足一部分人加快改革的愿望而匆忙行事,以致于考虑不周、筹划失当,使二者遭到削弱。前苏联一个高级学者代表团访华期间,在回答中国学者有关苏联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的问题时,十分感慨地说:共产党要牢牢掌握改革的进程,从事改革时,千万不能放弃政权。(参见《社会主义理论专题研究》,大连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158页)这个反思非常深刻,值得高度重视。
三、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要求贯穿改革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巨大飞跃,是亘古未有的一场伟大试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从不完善逐渐走向完善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根本途径是改革。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改革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这表明,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不可能经过一番努力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一方面,要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就必须不断地探索,既包括继续破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变得不适应的旧体制,创建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也包括不断扫除影响人们顺应改革潮流的思想障碍。在不停顿的改革中,一些人可能由于取得阶段性成果而沾沾自喜,就此止步;也有些人可能由于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出现新的思想僵滞,产生抵触情绪;还有的利益群体由于改革的深化要触及他们的既得利益,很可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阻挠改革的进行,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来解决。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冒出一些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地解决。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始终必须注意的重大问题。这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我们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而且是因为在改革的长过程中,总会有少数人竭力用自己的世界观来影响改革,企图把改革引入邪路。这就要时时警觉,无论出现什么复杂的局面,遇到多么巨大的风浪,都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决不允许通过改变基本制度找出路,例如放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搞私有化;放弃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搞议会制和多党制;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若是想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进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七十年奋斗的全部成果。”(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就是说,能否把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关系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因而也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盛衰存亡的全局性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前苏联的改革,在酝酿、萌芽和初始阶段,大致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尽管犯不少错误,步履维艰,终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沉闷的政治空气,解放了长期被禁锢的思想,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是后来,主要是在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由于改革决策的严重错误,把“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即彻底摧毁苏联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目标,(见戈尔巴乔夫文章《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和1989年12月31日的讲话,转引自刘向文、贺永方主编:《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及其教训》第238页)以推行经济私有化(在非国有化,私有化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意识形态自由化(苏共放弃意识形态的垄断主义,实行意见多元化或舆论多元化)、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国家制度全民化(排除任何阶级和政党对政权的垄断,实现“全民国家”)、武装力量非政治化(军队不干预国内政治活动)、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等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参见上书第121页)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终于导致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苏联的解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一定要认真记取这一惨痛的教训。
我国的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路子还很长。如果说过去的改革遇到了许多困难,那末今后的改革将更加困难。因为我们改革的步骤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十多年来的改革,从经济方面说,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进行的。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增添一些市场经济的成分。这虽然猛烈地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促使它发生种种变化,但毕竟没有彻底改变这一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也是很有限的。而当今的改革,则是实现体制的根本转换——用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这是整体推进的攻坚战,难度很大。加以历年改革某些措施的负面效应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暴露了出来,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人们的思想相当活跃。一些人火烧火燎,急不可耐,恨不得一下子闯过难关,实现体制转换,因而希望改革大刀阔斧、无所顾忌地进行,另一些人则忧心忡忡,顾虑重重,深怕走到邪路上去,招致灾难性后果,因而要求划线立界、稳扎稳打。各种思潮纷至沓来,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来自外部的挑战也日益激烈。可以说,这是我国改革的一个新的关节口、重大的转折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既提倡大胆探索,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是改革深入进行,取得新的更大胜利的关键。
勿庸置疑,在我国,只要改革还在进行,大胆探索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就依然存在,它是同改革相伴随、贯穿改革始终的根本要求,决不会由于改革取得重大胜利而消失。从事改革的人们,应当深刻认识这一规律性的问题,正确把握二者的要求,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以保证改革气势磅礴而又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