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阶级观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_阶级斗争论文

毛泽东阶级观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_阶级斗争论文

毛泽东的阶级观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阶级论文,深刻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阶级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极重要的部分,而毛泽东本人作为公认的伟大领袖,在阶级观上有独特的建树。他的阶级观在特定条件下为中国社会的变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社会条件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下,他把自己的阶级观又加以夸大,从而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挫折。所以,站在后续的角度,对毛泽东的阶级观进行历史的分析,借鉴其有益经验,在推进当前改革的稳妥发展中依然是一个严肃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阶级观 毛泽东 中国社会

阶级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个观点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成为我们认识阶级社会矛盾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理论”。①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毛泽东较早地领会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并把它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具特色的阶级斗争理论。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阶级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他个人而言,他的辉煌,他的悲剧恐怕也只有从他的阶级观才能找到其奥秘。

一、毛泽东的阶级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别

毛泽东的阶级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基本点有:

第一,毛泽东把是否用阶级斗争观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看作两种历史观的分水岭。他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第二,关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毛泽东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每个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表现出来的。这种矛盾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是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居服从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居服从地位。

第三,毛泽东认为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以封建社会为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使农民革命作了“改朝换代的工具”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揭示的普遍真理:首先,作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阶级斗争,它的地位和作用受制于社会基本矛盾。但是其结果会直接促使社会基本矛盾的缓和甚至根本解决。其次,在阶级斗争中,只有在政治上处于被压迫被统治一方的阶级的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四,毛泽东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用这一方法作社会调查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艾思奇说:“在革命活动的最早的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这个方法作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工具”⑤。在毛泽东看来,阶级分析法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⑥。基本途径是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入手,分析它们的政治态度。基本目的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⑦,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第五,毛泽东认为阶级对抗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会导致社会革命,“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⑨。因此,社会革命是解决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根本手段。

毛泽东的阶级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特点鲜明。从产生上看,毛泽东的阶级观的产生要早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产生,它的产生是毛泽东的世界观转变的根本标志。毛泽东的阶级观产生于1920年下半年。当时许多原来有着不同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走俄国人的路的思想趋动下相继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动因和侧重点存在着差异性。毛泽东1920年之所以要接受马克思主义为终身信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⑩。那么,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正确解释历史的集中之点体现在哪里呢?他回忆说,1920年下半年读一些共产主义的书籍,“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得到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11)。可是这些书并没有专门讲中国的情况,“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12)。显然,毛泽东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对历史做了正确解释。这表明,当时在那种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短缺的条件下,有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惧怕”马克思主义,尤其“头痛”它的“阶级竞争学说”(13)的社会环境里,在毛泽东本人也主张对强权者实行“忠告运动”“无血革命”(14)的情况下,他善于转变观点,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其阶级观。加之革命实践的锻炼,他得出了“政治改良”是改造中国的“补缀办法”,阶级专政的方法“最宜采用”(15)的结论。这说明,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侧重点是阶级观,这个观点是毛泽东早期的各种成型的革命思想中产生的最早的思想。

从社会作用及毛泽东的个人作风上看,毛泽东不仅把他的阶级观当作分析问题的基本认识方法,而且还当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作方法。在他看来,“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作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17)。因此,阶级观还决定着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方向和途径。由于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和广博的感召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原因,毛泽东的阶级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一直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当然,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且它们所反映的只是人类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的一个方面,因而它们有自己的表现领域,所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有它特定的实用范围,如果在此范围内运用,它就象一把金钥匙,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如果超出此范围运用,它就是一剂不对症的药,会给党和国家的机体带来损害甚至灾难。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就是一个千古写照。

二、毛泽东的阶级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历来崇尚理论联系实际,他把他的阶级观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当中,曾一度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实际,踏住了时代的节拍,他成功了,他的阶级观几乎在中国社会的所有重要领域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政治斗争方面——这是这个问题的最主要的一点,毛泽东运用阶级斗争观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实际问题。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问题,毛泽东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动力、对象、任务、步骤和途径,从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8)

关于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二者一致性的观点,他说:“在民族斗争中,阶级斗争是以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表现了两者的一致性”(19)。“因此,阶级斗争的利益必须服从于抗日战争的利益”。同时,毛泽东又告诫说,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否认这个事实是错误的。上述观点,是抗战时期我党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我党制定一切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党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论基础。

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首先,由于革命的领导权决定着革命的性质、前途,所以,保证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最进步、最革命、最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手里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毛泽东在分析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得出了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否则“就必然不能胜利”的结论。其次,基于对中国阶级斗争复杂性和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认识,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再次,在中国革命的形式问题上,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而离开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可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所以,“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20)。最后,在国家政权问题上,毛泽东富有独创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摆正了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并且,毛泽东历来都非常重视人民民主专政在处理阶级关系,解决阶级矛盾中的作用。他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22)。

关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问题,在国际共运中,毛泽东成功地实践了第一个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范例。他依据民族资产阶级在过渡时期仍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出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来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在实践上避免了社会变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生产力浪费和社会动荡。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问题,首先,就国内状况而言,毛泽东曾及时作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23),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正确判断。据此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上述思想客观地反映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阶级斗争变化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在这些问题上的扩大化观念和熄灭论观点。其次,就国际状况而言,毛泽东从世界范围的阶级斗争的大视角出发,分析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斗争的国际形势,七十年代初,逐步形成了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这种分析虽然有不切实际的方面,但是在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最后,就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关系而言,突出表现在毛泽东在五、六十年代提出了反和平演变的思想。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和平演变能否得逞,最终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因素。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要警惕党内,尤其是领导层内出现修正主义,他指出,党的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变了,整个国家就会变颜色。正视当前国际共运的现状,没有理由不吸收其正确的成份。

此外,在经济建设,军事斗争,党的建设,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毛泽东的阶级观也发挥过积极作用。

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而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内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状况,因此毛泽东的阶级观对他自己的经济工作思路和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于党的工作重点,在1956年底以前,由于阶级斗争是党的中心工作,所以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展开的。到1956年底以后,毛泽东则根据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的形势,及时地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主张。这一主张曾一度是党的工作的主导思想,即使在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八届十中全会后到“文革”前,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谁主谁从的矛盾还暂时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八届十中全会后,毛泽东仍强调,不要因为强调阶级斗争而放松经济工作。“因此,“文革”前的十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以及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出自这个时期。

关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阐明了这种主张。他曾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也并不一概反对。1958年11月,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他指出:搞商品生产“不要怕,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回顾我国所走过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肯定地说,毛泽东的上述有关经济建设的思想都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军事斗争方面,毛泽东把他的阶级观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军队观。

关于战争的起源、地位、作用、性质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25)。这段论述精辟地揭示了战争的起源,战争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战争的本质怎样呢?毛泽东继承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他说:“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26)

关于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这一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首要原则,他说:“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我军正是坚持了这一原则,才始终保持了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他还特别强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唯一宗旨。他说:“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28)。我军同人民群众的这种关系,使革命战争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最后发展为一场彻底的人民战争,这就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9)。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杰出的军事思想,中国革命的前途将是难以想象的。

三、毛泽东的阶级观的超范围运用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挫折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制度、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党面临着从搞阶级斗争为主到以搞经济建设为主的伟大的战略转变。这次转变比1949年的那次转变难度更大。前次转变主要是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等的转变,在革命的手段或者说方法上即搞阶级斗争这点上并不存在转变问题。这次转变却要求我党彻底洗刷这个既熟悉又习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建设的逻辑而不是用斗争的逻辑分析、解决问题。对此毛泽东做了艰辛的探索,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实践问题,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没能自始至终地把一这思路贯彻到底,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又逐渐地把他的阶级观当作了普遍适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加以运用,逐渐地让阶级斗争的主题取代了经济建设的主题。

到这时,本来正确的毛泽东的阶级观的基本原理就超出了它特定的适用范围并被概括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文化大革命”有了完备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孰不知真理多跨一步便是谬误。

因此,毛泽东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给我们的事业带来的必然是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和道德风尚在相当程度上被毁弃。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山头主义严重泛滥。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否定毛泽东同志。他的错误终究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他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完美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在犯错误的时候,还始终认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我们也不能由此否定毛泽东的阶级观,毛泽东所犯错误的原因不在于此理论本身,而在于他夸大了阶级观的适用范围,走上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思维误区。因此,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经验教训,还有科学的思想内涵。所有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分析与解决今天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不能忽视或抹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阶级虽然是个经济范畴,其实,阶级间的关系最集中地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而不是其他方面,它是一切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阶级间的差别最直接地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它高于其他差别,不能以种族、民族、城乡、职业、收入等差别代替阶级差别,正确回答各阶级的状况是认识政治组织、政治关系、意识形态运动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是理解人类文化的钥匙。

我们也不能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的作用必须联系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来考察。并且,在没有阶级对抗的社会中,社会进化不再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来实现。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我们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如何分析我国的阶级状况变得日益复杂起来。例如,私营企业主是否已发展成为资产者阶层;个体劳动者是否已发展成为小资产者阶层;我国是否已出现新兴的管理者阶层;笼统地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否得当;从业于乡镇企业的农民或到城市中从事各种职业的农民显然已不同于传统农民,他们的成分如何划定,现阶段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当前的工人阶级的定义如何概括,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工人阶级是否还拥有主人翁地位,他们是否已成为一个新的雇佣劳动者阶层,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中,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如何充分地发挥,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87页。

②③④⑥⑦⑧⑨(16)(17)(18)(19)(20)(21)(22)(26)(27)(28)(29)《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76,588,588,3,601,308,17,308-309,747,1208,504,491,608,1369,155,446,447,940页。

⑤《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艾思奇著,宁夏人民出版,第293页。

⑩《西行漫记》第131页。

(11)(12)《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1,22页。

(13)《李大钊选集》第19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毛泽东阶级观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_阶级斗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