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思维与思维的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在历史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思维,没有僵死不动的固定的思维方式。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植根于该历史时代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之中,并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生变革。面对思维的21世纪,只有树立创新思维方式,才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一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传统思维方式,得到了较迅速的“扬弃”。
1.静态转向动态。由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达到固定的思维成果,过程周而复始,被动的、“被设计了的”思维方式转向动态方式。通过一次次的运动过程,不断地缩小思维的目标,达到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运动、变化、发展地看待客体,在“是”与“否”之间进行“亦此亦彼”的思考。不再是“是”就是“是”,“否”就是“否”,绝对的对立。如计划与市场,相互渗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封闭走向开放。思维方式由点向面、体拓展。空间上,从局限于狭窄的小天地出发,封闭半封闭思考转变为面向全国、全球,以全国、整个世界作为参考系的全球思考,不再是“井底之蛙”、“老子天下第一”,而是天外有天,楼外有楼。在时间上,从局限于过去和眼前狭小的区间,转向反思过去,研究现实,思考未来的联贯思维。层次水平上,由立足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的思考,转到现代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上的思维。
3.纵向转为横向。思维方式由关于历史、时间、过程的历时性思维转向共时性的横断面思维。横向思维是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发展状况的思维方式,即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关系”的展开过程中,揭示出纵向思维不易察觉的问题。“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通过横向思维,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寻找原因和方法;利用横向思维,发现他人的先进经验,从而向他人学习,取他之长,补已之短;横向思维,加强联合,产生新的生产力。
4.单向转向多向。思维方式由直线性、单一指向向多角度、多指向转化。单向性的思维方式,只强调“一”,而忽视“多”,缺乏多样性。似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就只能采取单一的经济联系、经济方式,只能使用单一的经营手段和雷同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是马克思主义之“经”、社会主义之“道”。如今,人们已逐渐地抛弃这种刻板雷同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形式地解决问题。所有制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上,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5.后馈趋向超前。后馈思维是用历史的联系、传统的力量和以前的原则来制约现在,使现在按照历史的模式继续重演的思维方式,是思维的一种惯性运动。诸如“祖宗之法”、“家法”、“古训”,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把这种思维方式固定化、绝对化,并用之指导实践,就会使社会倒退或停止不前。当今人们正在不断地摆脱这种后馈性思维方式,用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现在进行弹性调整的思维方式,即超前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实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三个面向来思考、制定我们的战略目标、方针、政策,既立足于当前的客观现实,又着眼于未来,用未来的发展来调整现在。不但整个国家是这样,各个地区、部门、单位也是如此。
二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的形式,是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动的思维样式、思维结构,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智能水平的整体凝聚,是人类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体现。它作为精神生产方式,归根到底,依赖社会存在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由社会存在方式、实践方式所决定的。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09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不但是物质生产的主人,也是精神生产的主人,为思维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社会基础。但由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阶级斗争为纲,“知识越多越反动”,“一句顶一万句”的造神运动存在的条件下,思维方式变更不大,旧的思维方式仍在延续,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以至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还出现了“两个凡是”的回光返照。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提出了科学无禁区:“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从而全国上下开展了广泛的、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直指旧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它面对历史,只承认事物的暂时性,变化、发展的永恒性。根据这种思维方式,我们超越了“文化大革命”等问题,重新审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实行拨乱反正。“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思维,破除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使社会主义从思维到现实,由传统到当代。思维方式的拨乱反正,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的轨道上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最有特色的是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思维的结果,“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0页;)打开国门引进国外的资金;走出国门,学习他人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开放沿海部分城市,建立经济特区等;这些不但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放这个窗口,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中国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更新了观念,变革了思维方式。较之有形之物质,这是更为珍贵的一笔财富。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是自由竞争的经济,是平等、民主的经济。“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97页。)为了公平竞争,并建立竞争规则和秩序, 实行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在这种社会体制下,封建的等级、绝对服从等旧关系没有立足之地,自然思维方式发生迅速转化,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深思才能了解?
三
思维方式是人行为方式的内化。中华民族之所以曾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由于中华民族早期的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辩证性。当希腊人、印度人开始着手发展自己的形式思维系统时,中国的传统思维却走着另一条道路,重视人际,“天人合一”,打上了封闭、保守、非科学的烙印。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形成中国式的“思维定势”并影响着实践,使中国在近代落伍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取得政权,这个政权来之不易;国际两大阵营的存在,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巩固政权是头等大事。思维方式是文化思想的结晶体,是历史的沉淀物,虽受制于社会存在,又处于物质经济基础之上,不会随社会经济政治变化而立即变更。因此,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仍起着作用。其实巩固政权不是仅仅依靠搞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巩固政权关键还在于经济基础,在于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有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就会科学地认识世界,判断形势,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80年代末,资产阶级自由化曾一度泛滥,北京等地甚至出现了“动乱”,这是建国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下子跌入低谷。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有人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分析形势,坚持目标,组织全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90年代末,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处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大使馆的暴行上,也是同样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对人民行为目标进行指导、调节、组织,教育人民。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制定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方式。我们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维方式正确,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实践中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所以,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就必须运用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摒弃静态的封闭的单一的后馈性思维方式,这尤其是重要的。
四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尤其是近50年来,人类进入了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它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了19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总量比过去的2000年还要多。“知识爆炸”、“信息社会”等是对当今科学知识急剧增长的概括。知识增长率和陈旧率迅速增加,50年后,现有的知识只占总量的1%。知识转化周期越来越短, 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增强。经济的增长,源泉不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而是转为依赖知识。知识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取代体力劳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高科技产业。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就要发展科学,不断获得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知识是思维的产物。要获得知识,就必须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创新意识、创新理论,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创新,没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新的理论思维,就不会产生新的理论、知识。创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藉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的动态发展理论中的主要概念。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五种情况:一是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新的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的这个经济“创新”概念也同样可动用于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思维方式发展的总规律是“建构——结构打破——新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的新动力机制在“创新”。
首先,是强化逻辑性,克服直观性。逻辑性思维方式是主体认识客体、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西方认为,知识分为四类或分为四部分:一是知道是什么(know—What);二是知道为什么(know—Why); 三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四是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即4 个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谁,是主体把握客体的一种逻辑思维, 是一种揭示客体本质、规律的思维方式,是求实判断。这种思维方式,使得近代西方科学迅速发展。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遇事“应该怎么样”,是种道德命令,一种价值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必须加以克服。
其次,是继续“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发展的另一规律是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发展。我们现在要把自发过程变为自觉进程,以加速新的方式的产生。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点是素朴的辩证性。思维方式“扬弃”过程中,我们要站在现代思维的高度进行反思,一方面是抛弃封闭性、单向性、绝对静态的方式,另一方面是用辩证思维取代素朴辩证性,把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静态与动态、单向与多向、纵向与横向、顺向与逆向、后馈与超前辩证统一起来,而不是简单重复西方走过的形而上学阶段。
再次,是实行思维方式各因子的“新组合”。思维方式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把知识、意志、情感、兴趣各个要素,联想、想象、直觉、灵感等能力,经验、理论、形象、直觉等思维形式,以及各种方法进行不同的组合,结构不同,功能不同,可以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还要通过人机智能整合,以产生更大的能量。总之,要用思维创造来研究创造思维方式,达到在思维的时代,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