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体系: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_银行论文

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体系: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_银行论文

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金融体系: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金融体系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作用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在任何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设置和金融体系的安排都是极为重要的。许多研究成果证实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对经济转轨国家来说,在寻找适当的金融体系模式时,会面对不同国家在制度安排上的巨大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庞大的银行体系,但在金融自由化改革前却不存在资本市场。俄罗斯的资本市场是伴随企业私有化进程而产生的,现在的情况是资本市场规模小,中介机构发育不充分,无法完成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因此,银行体系作用的发挥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状况。

金融自由化的结果:二级银行体系的构建

俄罗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打破原苏联实行的单一银行体制,建立二级银行体系。这一过程是由两个阶段完成的。

第一阶段始于1987年,主要是重组原来的苏联国家银行,建立新的银行体系。它由苏联国家银行和五个专业银行构成:对外经济银行、工业建设银行、农工银行、住宅和社会发展银行、苏联储蓄银行等。这六家银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除了国家银行体系之外,开始形成了一些股份制和合作制商业银行,银行体系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但是,当时的苏联各界对这一阶段的改革并未给予积极的评价,认为银行改革只是改变了银行存在的形式,其实质没有变化,改革是不成功的,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前提:没有克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社会生产效率没有得到提高,国家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不断恶化,预算赤字要依靠贷款进行弥补。在这种条件下,银行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阶段的银行改革是在1990年12月公布了《苏联国家银行法》和《银行及银行活动法》之后,与这些法律同时实施的还有《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法》和《俄罗斯联邦银行及银行活动法》。法律确认了银行是独立的法人机构,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实体。对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也作了区分。但由于苏联解体等原因,这两部法律直到1995年以后才真正得以实施。第二阶段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继续实现银行体系的分散化,以部门形式建立的工业建设银行、农工银行和住宅社会发展银行等被改造成独立的或地区性的商业银行。从所有制形式看,商业银行最广泛采纳的是股份制。根据俄罗斯中央银行的规定,从1996年4月起,在俄罗斯新注册的商业银行必须有20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自有资本,1998年7月以后这一数额提高到500万欧洲货币单位。银行业改革后,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数量增长很快。1989年初时只有43家商业银行,1990年初增加到224家,到1991年初已达到1357家,1995年初有2486个有资格从事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其分支机构达5460个。由于经济持续滑坡,1995年以后出现大量商业银行倒闭事件,使商业银行数量开始减少。到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共有信贷组织1697个(包括商业银行),分支机构8050个。到2003年1月,俄罗斯信贷组织减至1330个,其中商业银行1279个,非银行信贷机构51个。

为了创造吸引外资的条件,俄罗斯开放了银行业的大门,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俄罗斯。它们所从事的业务范围与国内银行基本没有区别。2003年1月资本100%属于外资的银行有29家,外资参股50%以上的银行有10家,外资参股的信贷机构共有127家。它们在俄罗斯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加强。

总之,从1987年开始的银行改革,使俄罗斯银行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经济主体都获得了开办银行的权力;建立了二级银行体制,俄罗斯中央银行集中货币发行权,二级银行为商业银行;银行的经营活动纳入了法律的轨道,1990年12月出台的法律规范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行为;银行资本实现股份化,并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建立商业银行。同时,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在相互渗透,以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工业集团最为典型;银行业务实现了商业化,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此,商业银行业务向综合化、全能化发展。

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增长——总量和结构角度的分析

俄罗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实体经济投资下降己成为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在1991-1998年的改革期间,实体经济投资下降了76%。从资本形成的角度看,投资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行体系未能给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1998年危机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出现稳定的良好态势,各部门生产增长,通货膨胀得以控制,卢布汇率稳定,居民收入增加。近3年里,俄罗斯GDP增长了20%,而同期发达国家只增长9%。但所有这些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从长期看,固定资本的低投入、机器设备的老化等将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显然,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发达的银行体系。但从过去和现状看,俄罗斯银行体系难以承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1998年对世界1000家银行按资本和资产规模的排名,俄罗斯商业银行均处于落后的地位。列入世界前1000名的俄罗斯银行只有12家,它们中的多数属于外资参股的银行,占俄罗斯商业银行总数的比例不到1%。俄罗斯最大的国有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在国内集中了银行业资产的三分之一,但在全球银行业中,其资产规模却只名列第138位(1998年),资本规模位于第344位(1997年)。世界前1000家银行的平均资本规模为14.96亿美元,而同期俄罗斯银行的资本规模平均为3.9亿美元,只相当于前者的五分之一,实力相差巨大。1998年金融危机造成大量银行倒闭,银行资本在2003年初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资产规模在2003年初为1260亿美元(按俄罗斯中央银行当日汇率计算),占GDP的比重为35%。

如果将俄罗斯银行体系的总资本和总资产规模与世界上最大的三家银行(City Group,Bank of America,Mizuho Group)相比较,会更清楚地看到俄罗斯银行体系与世界银行业的差距:2002年7月1日,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只相当于世界最大的三家银行资产规模的4%,资本规模的11%。尽管俄罗斯银行业的资产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达到了35%,但仍是偏低的。在其它转轨经济国家,这一指标要高许多:波兰为53%,立陶宛为60%,捷克是109%(2001年)。因此可以认为,俄罗斯银行体系还远不够强大,它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然是很弱的。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发展生产是最常用的融资手段,银行为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分别在60%~100%和4%~7%的水平上。但在俄罗斯,银行体系发放的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却要低得多。见表:

表中的数字说明俄罗斯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极低。近年来银行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有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巨大。表中的数字还包含了银行对个人提供的信贷服务,也就是说,俄罗斯银行体系提供给企业的贷款规模占GDP比重还应小于表中的数字。俄罗斯资本市场提供的融资功能依然很弱,实体经济发展受到融资规模的制约非常明显。

表 1999-2003年银行贷款余额与GDP的关系

银行贷款余额

GDP

  比重(%)

1999.01.10

224.9 4823

 4.7

2000.01.12

532.7 7306

 73

2001.01.12

944.1 9039

 10.4

2002.01.12

1258 10863

11.6

2003.01.10

1743 13250

13.2

资料来源:俄罗斯中央银行网站,2003年12月29日;[俄]《统计问题》,2003年第9期。其中:2003年GDP数字来源于[俄]《经济学家》,2003年第10期。

从商业银行资产构成看,用于信贷投资(包括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和同业拆借)的比重在1995年时只有18%,它说明,商业银行远离了实体经济部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极为复杂,如政府反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货币化程度下降,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可能获得规模性的资金积累;紧缩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实体经济中广泛和不断加重的支付危机破坏了实体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加大了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的风险。1998年金融危机后这一数字在不断提高,2002年约为40%。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危机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政策,加上近年来俄罗斯国内有些部门的企业特别是能源开采和加工企业,在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盈利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尽管如此,与其它经济转轨国家相比,特别是与中国的情况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从银行贷款的客户构成看,有40%的贷款提供给了同属于同一个金融工业集团的企业,即大量贷款属于关联贷款,这些贷款不是按市场标准发放的,是非竞争性的。因为在金融工业集团中银行并不起主导作用。这样做的结果是,银行对自己最大债务人的依赖性增强:在银行的贷款客户中,10笔最大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为30~50%,而在西欧大约是2~8%;10笔最大的贷款占银行资本的比重为100~400%,在西欧为30~100%;在银行资金来源总额中,10个最大的客户存款占40~80%,而在欧洲小于2%。这种情况使商业银行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使它们更加脆弱。

俄罗斯商业银行贷款的部门结构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前,商业银行最热衷于把贷款发放给出口部门的企业,近年来没有改变,同危机前相比甚至增加了。1997年,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和邮电部门中出口企业拥有贷款和债务总额的比重为38%,2002年上升为44%。这意味着俄罗斯银行部门不但没有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反而使原本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僵化。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银行依附于金融工业集团,而大型能源出口企业掌握在最大的金融工业集团手中,是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独立于这些集团之外的加工企业和一些新企业就无法得到贷款。可以确认,俄罗斯的银行体系不仅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很小,同时也表现出对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高度敏感性。

总之,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上,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商业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持作用,毫无疑问,这是俄罗斯转轨以来经济持续滑坡的重要原因。

信贷短缺——阻碍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现状看,俄罗斯商业银行体系的资本和资产规模过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也不能满足国内企业的信贷需求。但是,俄罗斯的大型工业集团在国际同行中却居于领先地位。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统计,在200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家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OAO天然气公司,HK鲁考依尔公司,尤科斯和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前三家公司名列世界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前20名,它们的销售规模在2001年达到了450亿美元。在东欧非金融企业排名上,按进入前100名的公司数量计算,俄罗斯排在第二名。这些表明了俄罗斯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非一致性。

近年来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短期贷款的增加,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不超过30%,其规模只相当于直接投资的20%。事实上,经济增长中,资金50%以上的来自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占融资比例低于3.5%(没有考虑外资银行的贷款,它们占2.9%)。

企业的信贷需求不仅包括流动资金,也包括资本投资的融资。但在估计俄罗斯信贷需求规模时,目前却只能估计非金融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而无法考量企业对资本投资的融资需求。可作这种考量的方法之一是按销售规模进行估计:2002年初俄罗斯最大的200家非金融企业销售规模为1500亿美元,前20名为1068亿美元,占71%,依此我们可以估计俄罗斯经济中最低信贷需求量每年不会少于1500亿美元,是目前银行体系提供给企业和组织实际贷款规模的3倍。如果加进非金融企业对长期资本投资的信贷需求,那么供需差额会更大。据俄罗斯经济学家估计,实体经济部门每年对长期资本投资的资金需求缺口大约相当于GDP的4~5%。

国内银行不能满足企业的信贷需求导致了大量俄罗斯企业,首先是热力能源公司,从境外和西方国家的银行获取维持简单再生产(不包括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债务性资金。目前外资银行给俄罗斯企业和组织的贷款超过了120亿美元,占有的市场份额接近10%。外资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俄罗靳的大型企业和出口企业。小型和中型企业主要靠内部自我积累。从长期看,这可能导致俄罗斯经济中的垄断加剧,竞争环境恶化,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俄罗斯银行体系不能满足非金融部门信贷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潜在的信贷资金来源,即银行的资源基础薄弱。用银行吸收资金规模与发放的贷款相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银行吸收资金总规模包括银行间贷款和居民储蓄,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和组织存款。1998年初,俄罗斯银行体系吸收的资金规模较提供给非金融企业的贷款规模超过了70亿美元,到年底,这一指标平衡(由于金融危机)。从2001年1月起情况开始变化:2001年1月1日信贷资金超过吸收资金24亿美元,2002年12月这个差额达到85亿美元。目前这一不均衡状况还在扩大。这意味着银行体系的清偿能力在下降,流动性风险在增大。

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居民储蓄存款是银行极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较快,占银行负债的比例为25%,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从居民货币收入的使用结构看,2003年1-9月,居民货币收入的71%用于消费性支出,8.2%用于缴纳税收和支付,11.5%用于储蓄存款,7.6%购买外汇,1.7%是手持现金。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构说明,居民个人能够用于银行储蓄的比例很低,收入的主要部分是维持日常生活的支出。此外,超过9%的部分在银行体系之外,说明居民对银行体系还缺乏应有的信任。从居民储蓄存款占GDP的比例看,1993年为17%,金融危机前的1997年为12%,2003年为13%,比例过低,且十年间变化不大。银行体系中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形成银行长期资金的主要来源,居民储蓄存款规模过小应是导致俄罗斯银行体系信贷短缺的重要原因。从期限结构看,目前企业和组织的银行存款中,有70%以上用于结算和活期帐户,居民存款中80%的存款期限低于半年。活期存款比重过高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约束了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提供长期贷款的能力,这是长期贷款短缺的原因,并会长期制约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国内信贷资金短缺的同时,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一直存在资本大规模外逃的现象。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错误与遗漏项计算,俄罗斯2002年资本外逃规模在82亿美元,2003年前三个季度为41亿美元。也有俄罗斯经济学家估计,经济转轨的十年间俄罗斯资本净外逃不少于2000亿美元。很显然,资本外逃加剧了国内信贷资金的短缺,同时也使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

结论

经济转轨中金融体系的构建具有某些不可选择性,无论是制度的建立还是市场的发育都需要时间,在直接融资市场无法向经济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时,信贷体系的融资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当这两个融资渠道都不畅通时,必然是实体经济的持续衰退。俄罗斯经济的持续滑坡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正反两个方面证实了这一点。

金融资源的形成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础,银行体系积聚资金的多少决定了向实体经济融资的能力。俄罗斯银行体系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使这一重要的金融部门缺乏竞争力,与非金融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必然无法满足非金融企业资金需求。同时,信贷资金的缺乏导致俄罗斯银行体系的融资功能弱化,并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必将进一步阻碍俄罗斯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经济转轨国家而言,打造一个健康、强大的银行体系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标签:;  ;  ;  ;  ;  ;  ;  ;  ;  ;  ;  ;  ;  

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体系: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