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业人才论文,中国体育论文,初期论文,培养模式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6)03-0067-03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是随着Internet(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主体,在竞争中起着决定作用;三是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1];四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是能更深刻更和谐地促使人的发展;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在21世纪,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关键性投资;教育投资是能产生长远效益和回报的经济投资和政治投资,是一种社会性投资等。”[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师资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本研究力求从整体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统一规划,为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人才服务。
1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当前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等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2 当前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些综合性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改革,但是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以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比较
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依据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分为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受“技术理性”的支配,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技术员,拥有熟练的技术,按科学规则塑造社会公民,在这一观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套熟练的能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技术。发展模式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背景下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构建,更加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使教师有能力主导教学的全过程,在培训阶段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应以此为目标,塑造和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一次性模式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经过大中专院校在入职前的系统培养后,进入教师职业岗位后不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训。终生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入职和在职教育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阶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在21世纪初期,我国必须健全、完善培养和培训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大多数体育校院系在致力于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参与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让终生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本培养模式和大学联合中小学培养的模式。根据培养中心场所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为以大学为基地的培养模式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3]。以大学为基地培养教师是20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这种教师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未来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认识不足。其缺点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较好发挥。以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为基地的这种模式,教师的培养将在有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院与中小学间真正的合作,其合作关系是以智能和责任的平等为特征。合作者共同对教师候选人和中小学的学习成效承担责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围绕这些共同的目标,大学教师在中小学基地从事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担任大学的顾问、指导者和工作成员。这种合作关系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性质,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负责教师的训练和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将各自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目前这种教师的培养模式只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成新的入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将是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趋势,在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将出现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3 建立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
“合金”模式,就是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合金”模式的优点是融合了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在建立“合金”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与时俱进和学生发展两个原则,为人才培养提供总的指导。“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实施“合金”培养模式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等素质的关系。第二,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育相结合。第三,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建立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第四,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思想转变为重视素质、创新、敬业、合作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摒除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培养“合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第五,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
4.1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研究
在课程结构改革中,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分天下模式,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组成。具体模式是:压缩必修课程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三类课程的结构,建立优化的“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使之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形课程”,进而形成一个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第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维是横向层次,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二维为纵向层次,即课程的类型结构,可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三类课程要特别注意活动课程的开设,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第三维是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把通常的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或公开的课程;把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影响因素成为隐性课程。贾克森(P.W.Jackson)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远比显性课程为大[4]。但只有当隐蔽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所以,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等。
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在以下方面:1)强化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与国外相比,教育类课程开设偏少,强化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讨论热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不约而同的结论。2)拓宽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通识课程,多表现在增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如:历史、艺术及艺术欣赏、文化、伦理道德、音乐欣赏与体育技术动作培养理论等。还可以通过开设文理渗透课、学科交叉课和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3)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通过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和重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来实现。将学科专业课由目前的70%左右精简到30%~40%,是学科专业课走向科学、合理的正确选择。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4)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5)注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6)注重实践性课程。
4.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理论研究
(1)教学方法的定义及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教育理论家王道俊、王汉澜说:“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我国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大部分老师依旧进行传习性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样教学效能是很低的,造成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适应能力差。对那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的建构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法运用较少。这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不利的,也不符合世界人才培养趋势和发展规律。
(2)21世纪初期在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使用的教学方法。
第一,自学的教学方法。21世纪初期,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专门性、应用性的知识,更新的周期更短。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自学方法,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吸收新的科学知识,适应科学技术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5]。现代大学生应当掌握的信息量较多,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网络,又给大学生提供了直接掌握信息的方便,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都通过课堂和现场来传授,大量的信息要通过自学来掌握。大学生经过普通教育的培养之后,身心、知识发展与积累都达到一定水平,已经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知识。同时,艰苦而不间断的自学,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有节奏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也是有效的途径。当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认知,而自学能力是学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和方法。
第二,建构主义教学法。21世纪初期,我国需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传统的传习性教学是做不到的,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等。本质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在教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一点正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选择。
第三,范例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高度分化,新的知识不断产生,而且,在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交叉、边缘学科等。各国教育为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教育纷纷采取“加法”的措施,不断增添教学内容,搞百科全书式的教育。结果,各级学校的课程变得十分庞杂,学生负担加重,智力活动受到窒息,学习主动性受到束缚,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为了打破按完整的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原则,使学生借助于典型范例的研究,理解普遍性的东西。范例教学对于解决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造成的教材臃肿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的矛盾,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矛盾提供了可能,范例教学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独立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它适用于许多类似内容的学科的教学。
第四,案例教学法。因为,我国现在与将来都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人才,然而,在专家访谈中了解到新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这说明我们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欠缺。我们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课程,而且,也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法可以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可以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的知识真正地内化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难题;可以缩短教学情景与未来的工作情境之间的差距,提高他们适应能力。
收稿日期:200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