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人民医院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 邮编431400
【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微创和开放两种术式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40例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设为讨论组,将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的40例的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虽与开放性手术疗效相当,但具备创伤小、出血量少、疼痛程度低以及术后康复快等优势,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常用手段。
【关键词】微创;开放;腰椎峡部裂滑脱;临床效果
腰椎峡部裂滑脱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是由于腰椎上关节突、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无法连接引起脊椎移位,从而差生椎管狭窄,最终使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或牵伸[1]。临床上普遍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针对非手术治疗无明显效果的患者而言,可通过后路减压、复位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式治疗[2]。近几年微创技术逐渐深入发展,使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可在内窥镜下减压的条件下进行。我院讨论分析了微创和开放两种术式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临床效果,详细环节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40例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设为讨论组,将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的40例的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3-66岁,中位年龄(47.5±3.1)岁;病程10个月-9年,平均病程(36.3±4.7)个月。讨论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5-69岁,中位年龄(48.2±3.4)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病程(37.6±4.5)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条件无特殊差别,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体位选择俯卧位,实施正中切口,分离两侧椎旁肌肉,以椎板、横突为准;针对出现神经压迫的患者而言实施开窗减压、全椎板切除减压(半椎板切除减压),将多余椎间盘清除,将受压迫的神经根释放;复位和固定环节由RF-Ⅱ型内固定器械实施,保存椎板骨质,融合环节由后路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隙通过碎骨填塞。
讨论组患者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体位选择俯卧位,通过X线对上椎弓根、下椎弓根以及横突进行定位,2.8厘米的手术切口位置选择在棘突附近3.5厘米处。首先在内窥镜的条件下完成椎管减压环节,再通过Sextant系统进行提拉以及椎间扩张复位,Sextant系统由美国枢法模公司提供;最后完成椎间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环节。
1.3观察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VAS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组间数据由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的计算方式为t,比较环节由平均数±标准差进行,通过(?x±s)表示;当计算结果得出P<0.05时,证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VAS评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见。
3、讨论
有相关资料统计,峡部裂滑脱在L5节段的发生率较高,在85-90%范围内;而发生在L4节段的发生率在5-15%范围内[3]。在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过程中,非手术治疗方式是首选方式,在非手术方式无明显疗效的情况下便进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的原则为纠正脊柱序列情况,释放压迫神经,维护脊柱的平衡[4]。使神经根完全减压是减少临床症状、减轻术后疼痛感的必然事件。而针对腰椎峡部裂滑脱的复位与否,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进行复位仍处于分歧状态。有临床研究证明,将脊柱原位融合可使腰椎峡部裂滑脱的治疗得到良好的结局,而在进行原位融合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假关节生成、滑脱、残余腰骶部畸形等现象,导致不被医生认可,使患者产生排斥[5]。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脊柱外科技术不断深入研究,在滑脱腰椎复位技术、纠正畸形技术存在较高安全性;且疗效甚佳,椎间融合率良好,同时将滑脱腰椎的复位状况、畸形纠正情况以及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作为判断手术疗效的金标准[6]。我院对微创和开放两种术式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讨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虽与开放性手术疗效相当,但具备创伤小、出血量少、疼痛程度低以及术后康复快等优势,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常用手段。
【参考文献】
[1]丁金勇,刘涛,周跃等.微创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8):687-690.
[2]丁英胜.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12(25):69-82.
[3]夏群,胥鸿达,苗军等.生理载荷下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滑脱的三维瞬时运动特征[J].中华骨科杂志,2014,25(12):1244-1251.
[4]孙桂森,隆海滨,马晓春等.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附35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0,50(14):58-59.
[5]赵阳,章仁杰,申才良等.腰椎峡部裂滑脱与退变性滑脱矢状位平衡比较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5,36(2):100-104.
[6]程斌,李锋涛,宋金辉等.腰椎峡部裂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6):487-488.
论文作者:王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腰椎论文; 患者论文; 微创论文; 统计学论文; 疗效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