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机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民主政治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3)02-0080-05
20多年市场化改革带给中国老百姓的是物质充盈的市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员流动 的自由,老百姓首次尝到了市场经济的好处。然而,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仍 然会感到不满足,人们需要更加充实的政治文化,需要稳定的治安和秩序,需要良好的 社会道德和氛围。国家与社会能不能给人们提供这类渠道和途径,就要看民主政治的作 用了。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步伐却不是那么快,在权力制衡 、民主选举、民意的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人民民主”在具体制度和操作层面 上浇实得很不够。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形成了 我国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步性?究其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人民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吃、喝、住、穿问题
中国的改革在初始阶段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是由贫困逼 出来的。正如邓小平所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 食住行都非常困难。”[1](P237-238)长年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农民成了改革最初的发动 者和生力军。这种为了改变生存状态的变革冲动很快得到邓小平这样的务实政治家的支 持和引导,被纳入了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的改良轨道。1980年,面对一些生产队出 现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等新现象,邓小平赞许地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 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 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 ,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2](P315)
为了尽快解决老百姓的吃饭和穿衣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成了当务之急的主要任务。判断各 项改革措施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 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路线和政策在实践中收到了奇效。中国取得了经济高速 发展的惊人成就。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已建立了几十个特区、技术开发区;由广 东开始,从东南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扩大成沿海、沿边、沿线的全方位开放,开放口 岸从1987年的51个增至1992年的150个。20世纪末,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入了市场经济轨 道。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和政府主导下实现的,体现了东亚模式的特点,即由中央政 府自上而下推动完成。在此过程中,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任务便自然而然地退居其次了。 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如此,即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 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建立法治国家为主旨形成一种新型的 民主模式。
二、中国的改革是一种以稳定为主旨的渐进式的改良
我国的改革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邓小平思想主 要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要求有序地变革生产关系,振兴经济,稳定社会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改革必然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我完善和建设性的扬弃。也就是 ,在最大限度地继承国家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社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等实质内容 的同时,进行某些领域和体制方面的改革。这种总体上继承原有政治体制,而着重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必然是一种渐进的改良。它体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急切要求改善 生活状况的愿望。
我国的改革是一种经济上的相对自由和政治上的有效控制相结合的社会变革模式。“ 稳定”是中国改革所必须的前提。所谓稳定,包括改革步骤的循序渐进,社会环境的安 定团结和政策的连续性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改革不能是无政府的和急躁冒进的。它 必须在保证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妥善安排,逐步推进。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 一个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政治家。他认识到,处于改革过程中的社会是比较脆弱 的。旧的体系受到冲击,新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哪怕是一次轻微的撞击也可能导致社 会的动荡不安。要想改革,首先就必须稳定社会秩序,在一种安定团结的环境中自上而 下地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地改革。所以,在80年代改革初期,邓小平一方面举起改革的 旗帜,一方面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反对用过去那种搞群众运动 的形式一哄而上。
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 制。我们的民主同法制是相关联的。人们往往把民主同美国联系起来,认为美国的制度 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我们不能搬你们的。我相信你会理解这一点。中国如果照搬你们 的多党竞选、三权分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 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365年,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 设?所以不能从你们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问题。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 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 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1](P244)
在邓小平稳定有序的改革思想指导下,中国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相应地进行了法 制建设,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和行政条例,用法制来稳定社会和保障改革的成果 ,而没有在一开始就追求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弄不好会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或无序,反而破坏了经济改革的外围环境。所以,中国 共产党只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度地进行了政治与行政管理 体制的改革,对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种十分审慎的态度。1989年邓小平反复 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 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 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 涣散的局面。对这一点我们有深切的体验,因为我们有‘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亲眼看 到了它的恶果。……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那一套 更不行。如果我们现在10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 战’的混乱局面。”[1](P284-285)
今天,回过头来看苏联东欧剧变的那段历史,看邓小平当时在中国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我们会由衷地庆幸中国有这样一位沉着冷静的政治家,正是他的把关定向,使我们走 出了急于求成、一哄而起搞“民主”的误区,在保持国家稳定的基础上搞了市场取向的 经济改革。我国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证实了这条以稳定为主旨的渐进式改革道路的 正确性。
三、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足够大的社会压力,当压力不足时,它是不容易大规模地进行 的
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敏感,它要触及、调整甚至伤害一部分掌权者和公 共管理者的利益。所以,没有足够大的压力,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不容易搞起来的 。过去搞机构改革、裁减人员、压缩编制,实际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甚至伤害了一部 分政府干部的利益。然而,党和政府在进行这样的改革时非常谨慎,既搞改革,又照顾 到被裁减和分流人员的利益,通过多样性的选择途径,加以妥善地安排,帮助他们找到 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样做本身就说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性。
实际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开展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 刚刚摆脱文化大革命,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老百姓生活状况很差,怨声载 道。在这样强大的社会压力下,邓小平发起了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满足老百姓“菜篮子 ”和“米袋子”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缓 解了社会矛盾,减轻了社会压力,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就没有了那么多的紧迫感,也没有 出现苏联末期那样的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动乱。
四、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成熟决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商品经济一直没有很好地发育起来 。1949年建国后,经过三大改造,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受 到了很大的抑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推动下, 我国才逐步转入市场经济轨道。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是一种跳跃式的。我们跨越了西方国家走过的几百年“血”与“火”交织的商品经济全 面取代自然经济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裹胁下,主动地、直接地汲取了西方国家 市场经济体制及管理经验,跳跃式地跨入了市场经济轨道。这样做的结果,有利的一面 是省却了几百年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但是,不利的一面也颇为突出,由于是以跳跃式 的方式进入市场经济的,没有经过长期的、全面的市场发育过程,我国的市场经济底子 薄,基础差,到目前为止市场体系发育得还很不成熟。其主要表现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不 成熟,市场竞争不成熟,市场法制及秩序不成熟,产权交易制度不成熟,公有制与市场 经济的结合不成熟等等。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还要花相当一段时间继续发展和完善市场 经济,其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正如江泽民所说:“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这个初级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的历史长过程。”[3](P69)
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只能在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地进行。因为, 在进行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之时,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维持社 会的正常秩序。这样,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也就必然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过程。
从苏联、东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化改革进程看,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 立,物质基础还很不稳固的情况下,对政治体制做全面性的“大手术”会冒很大的风险 ,弄不好会功亏一篑或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物质基础比较雄 厚,社会比较安定有序的情况下,根据本国实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地实现政治的 民主化才是一种比较妥善的选择。
五、中国专制主义统治历史久远,公民普遍缺乏民主意识和自由观念
用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来分析,中国自秦朝以来一直到清王朝覆灭以前, 是一 种典型的东方专制主义社会。这种皇帝专制主义统治,中央集权程度最高,持续的 时间 也最长。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专制君主和国家垄断了大部分社会资源,凌驾于社会 之上 ,国家通过中央至地方的权力机关对社会进行严密而又全面的统治,使社会呈现出 高度 一元化的倾向,任何独立的民间社会组织都难以生存。这种国家权力全面覆盖社会 生活 的状况从根本上扼杀了公民社会产生的可能性,也从根本上遏制了自由、民主、人 权观 念的产生,使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很难自主地生长和发育起来。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皇权主义思想核心极大地泯灭了人的个体主体意识和个性的自由 ,这种对人的个性的否定使自由、民主思想难以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母体内萌发出来 。中国形成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以皇帝专制统治为特征的“人治社会”。在这种“人治社 会”里,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成了权力的附属品,思想统治成为专制文化的一大 特点。政治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个人狭隘性。城市和乡村皆为“王土”,市民和农 民同为“草民”或“子民”。什么公民、自治、主权、自由、民主,这些概念在中国古 代专制主义社会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所以,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传统带有 很大的保守性、封闭性和落后性,它们严重阻碍着自由民主意识的成长,如不加以彻底 地肃清,会严重影响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现代化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国家向企业放权,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是,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如 官本位观念,血缘、宗族、裙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人情大于法情,人治大于法制的 思想还在我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有些领导干部存在着严重的个人独裁和家长作风,习 惯于一言堂,听不得反面意见。由于没有经过自由民主思想的启蒙,中国普通老百姓觉 得民主、自由、人权这些概念都是些舶来品,不少人甚至认为这些东西和自己没有多大 关系。所以,许多中国人不知道用自由、民主、人权和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利益。
总之,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了一条渐进式的“农村包围城市 ”的道路,即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允许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 发展,然后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存在,最后进行国有大 中型企业改革。
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证明了渐地式改革道路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经济体制改 革尚且如此,那么,风险较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更应如此了。所以,中国在发展市场经 济的基础上走一条渐进式的政治民主化道路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经济与政治不能长期 脱节,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长期滞后,否则会影响经济的 发展,甚至带来社会的动荡。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市场化带来的信息 化和大众化必然导致大众心态和社会意识的新变化,形成现代化的大众生活方式。现代 化的大众生活方式和大众心态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力,猛烈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文化传 统,要求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生变化。所以大众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的 思想前提,大众素质的全面提高则是推动民主政治的有效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呼唤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出现。
渐进式政治民主化道路指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保持社会稳定的状态下,在现行政 治制度框架内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革除现行政治和行政 管理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成分。这种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道路仍然会先搞外围 ,后打攻坚战。即,先在农村搞村民自治,在城市社区搞居民自治,先在党内搞民主选 举然后将民主选举逐步扩展到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层面。
这种渐进式的政治改革首先要求建立法治的国家,没有法治国家做保障,政治的民主 化就无从谈起。因为,法治强调社会的有序性,保障社会的持续稳定性。在法治社会, 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也是判定社会是非的准则。法律使所有的人从其规定中,可以 事先了解自己的义务,并知道违反法律所受到的惩罚。因此,自由、民主是伴随着义务 与责任而来的。人们在享受自由民主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和责任。从这 个意义上说,我们国家所要建立的民主政治应当是一种法治民主。这种法治民主对于我 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的 国家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渡过急流险滩,战胜狂风暴雨,迎来新的艳阳天。
在走向现代化的旅程中,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将会遇到很多新问题,面对许多新矛盾, 以法治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将会成为制约权力腐败的有力武器,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缓和利益冲突的“减压阀”和“调节器”。我们应当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民 主化浪潮的挑战,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的现 代化。
在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要求共产党在党内彻底清除专 制主义思想并通过实现党内民主做出表率;它要求共产党人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豁 达大度”,“容纳百川”,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勇于牺牲或放弃小集团的和个人的 私利,积极、主动地推进民主;它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觉遵守法律制度,按照民主 法治原则行使权力;它还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增强民主意识,勇于行使民主权利,承 提民主的义务和责任。如果说上世纪末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的话, 那么,21世纪,中国应当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探索出一条人民大众充 分行使民主权利之路。
收稿日期:2002-04-10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政治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