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体性教育意义何在呢?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主体性教育是为每一位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及生存发展能力而打基础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配合,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频繁来往,来掌握体育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与技巧,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关键词〕 主体性 体育教学 小学
1 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好奇是青少年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中我经常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由好奇到产生探索性的兴趣。例如“立定跳远”教学中由于一味的在原地跳来跳去,使学生会感到厌倦,针对这一点我把教学形式略作加工。在一块场地上我每隔1.8米就画一个半径约为20厘米的圆,在不规则情况下我画了20个,要求每个同学象跳迷宫一样把它跳完,使学生对这样的练习产生好奇心。我发现学生这节课的练习积极性十分高涨,不但增加了练习密度,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 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爱美是青少年的共性,体育是富有多种艺术的健美运动,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一些美的照片及优美的动作,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例如一年级的新生必须要学会广播操,但是学习广播操是一样枯燥乏味的事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是会注意力分散。这时我就想到了,让他们看看电脑上的碟片,看着这些优美的动作整齐划一的。同学们就来了兴趣,这节课上下来的效果明显好了很多。
3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1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身体素质差异、技术、技能差异、意志品质差异、接受与理解能力差异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体意识是学生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在练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就愈高,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存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融合各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避免千人一面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学习的效果,要从认识、体验和掌握教材内容的角度去考虑选择、组合、优化筛选教材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着重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特性、结构、分类、逻辑关系有全面了解和研究,注意优选迁移性、综合性、基础性、娱乐知识技能,并对知识结构做结构性处理,让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掌握,使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产生共鸣。
3.2 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及恒心。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进步与发展,同时,对学生的一点点进步和提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支持、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锻炼身体、钻研技术知识的兴趣就会很浓,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识就会非常强烈,这也是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4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其优化与否是课堂教学高低、达成目标好坏的基础,因而,致力于符合本校实情的好的课堂模式的建立和运用,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教师的“导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分类指导、共生交益,以单一的“育体”、“达标”的方向扩展向“启智、求知、调心、育人、健身”的多样化,充分考虑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一境界,将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造欲望调整到最佳状态。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越高,他就越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地驾驭外部世界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加强。
人的主体性能发展实质上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智慧的综合发展,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是人的主体发展的催化剂和激活剂,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人即使有再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品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整合性,及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成就。在评价的原则、方法、内容指标、标准方面,既要考评显性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身体发展、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价值观念、心理完善等方面的隐性变化与成就,将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最终通过科学客观的考评,促使全体学生爱好体育,对体育课表现出莫大的兴趣,在体育学习中都有成功和进步,并为每个人今后的体育学习和生存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1世纪是科学经济时代,这一世纪需要既懂科学又有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的人才。学校体育教学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体育锻炼和生存发展奠定基础。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让他们在体育活动的环境中可以更直接、生动和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遭遇的各种情景,从而不断增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第一小学
论文作者:敬素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学生论文; 主体论文; 体育论文; 能力论文; 兴趣论文; 主体性论文; 意识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