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主义观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义论文,新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和全新的理解,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见解、新思践和新对策。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发表,标志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观点和模式的新社会主义观已经形成。
确认这一新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分析它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出低谷,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
所谓新社会主义观,是指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与全新理解。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又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具体结论;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又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与模式。在改革开放的15年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这种新社会主义观,并在此指导下,进行了全新的然而是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
首先,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新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在新发表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站在全新的角度,深刻论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成员, 亲自领导并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4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他的以上论述是值得深思的。从中不难看出:
其一,在邓小平看来,传统社会主义观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的问题,因而是一种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其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根本上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模式,站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的高度来思考和构建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具体体制。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已不再囿于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进行局部的修补和完善,她站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高度上,开始构建新的社会主义观。
其次,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提出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和具体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使社会主义为之一新,成就空前。多年来,我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全面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其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观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国有资产的观点;关于产权、劳动力、技术、信息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的观点;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改革也是革命,是社会主义完善发展之动力的观点等,都是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完全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观。上述观点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划时代变革,它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全面创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理论与实践,“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除了提出上述全新的理论观点外,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和系统地阐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曾代表党中央全面阐述了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社会力量、祖国统一和外部条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这些凝聚着我党几代人的心血和经验的理论观点,已得到实践和初步验证。15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进入了建国以来最繁荣、最强盛、人民生活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时期。
实践已经证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以及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见解是完全正确的。这些新认识、新见解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深化和成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新社会主义观已经形成。
(二)
所谓传统社会主义,是指自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开始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观点。由于我国建国以来基本上沿袭了苏联形成的那套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接受了与之相关的那套社会主义理论观点,因而,笔者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前有所坚持并推行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也属于传统的社会主义。
毫无疑问,新社会主义观与传统社会主义是有重大区别的,但二者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两种社会主义观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其一,新社会主义观充分肯定传统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功绩和科学的理论观点。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模式是存在缺陷的,这从苏联的解体、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等事件中均已得到证明。然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因此贬低传统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肯定了斯大林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思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指导意义;充分肯定了苏联在本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我国在50-60年代沿袭苏联模式的历史必然性;也充分肯定了传统社会主义在成功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地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物质基础方面的重大历史功绩。
其二,新社会主义观继承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科学精华。首先,新社会主义观牢牢抓住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千方百计地防止社会主义事业中途夭折这一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将此作为立国之本写入宪法。其次,新社会主义观牢牢抓住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关于社会主义要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的思想核心,改革开放17年来,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再次,新社会主义观也牢牢抓住了毛泽东历来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将其作为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建国后几十年尽管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某些理论观点和具体作法是不成功的,但他所倡导的共产党人要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却被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正是由于我们党牢牢地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因而才能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见解,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上述分析表明,新社会主义观并未离开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轨道,它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
(三)
尽管新社会主义观同传统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但双方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区别,依然构成了两种不相同的社会主义观。
第一,新社会主义观是消灭贫穷的社会主义。几十年来,由于传统社会主义观对发展社会生产力重视不够,加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导致社会主义各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人民基本上处于普遍贫穷状态。苏联在1981年至1985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逐年呈递减之势,1985年只增长1.8%,搞了近70年社会主义的苏联, 国民经济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许多农民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人民普遍贫穷。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此种状态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中肯而尖锐的批评。邓小平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如果按照社会主义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很不够的。”“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明确表达了两种社会主义观的不同:
传统社会主义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普遍贫穷,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而新社会主义观使经济飞速、健康地发展,人民普遍脱贫致富,这是真正“对资本主义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第二,新社会主义观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的重要缺陷在于,没有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做为社会主义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从而导致了社会主义的普遍贫穷。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然而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虽然在理论上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接连不断地发动各种政治运动,因而在事实上也没有真正把发展生产力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更没有在体制上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与传统社会主义不同的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下决心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我们党不仅在理论上是这样认识的, 实践上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1978年,我们就实行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17年来,尽管国内曾出现过1989年的政治风波,国际上曾出现过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事变,然而我们党却始终没有改变工作重心,放松经济建设。相反,则抓住机遇,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新社会主义观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重要之点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第三,新社会主义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苏联20-30年代,中国50-60年代形成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方面虽然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此,邓小平坚定地指出:“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的管理方式”,“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正是因为看到了传统模式可能葬送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严重问题,邓小平才将改革提到是一场革命的高度,下决心要通过改革确立起一整套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17年的努力,社会主义的新体制已经基本确立,其基本框架是:
1.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制,破除过去那种大一统、清一色的公有制模式。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打破了以大锅饭、铁饭碗为特征的平均主义分配体制。3.建立产权关系明晰、职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条件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打破了企业全部依赖国家,没有自主权的官营、官办模式。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实行最优化配置,打破了过去那种僵化的、与价值规律经常背离的计划经济体制。5.建立起以税收、价格、利率、汇率为主要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体系,破除了行政权力指挥经济的行政控制模式。
在政治方面,建立起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制度,破除了过去那种共产党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的体制;完善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内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破除了一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事实上的终身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破除了无视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集权体制;加强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结束了过去那种践踏法制和民主,政治运动无休无止的人治局面。
这套新体制结束了我国多年来的政治动荡局面,给我国带来了连续17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我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新社会主义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
第四,新社会主义观是接受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传统社会主义观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特征。谁搞市场经济,谁就是搞资本主义。正是由于此种观念的束缚,多年来,社会主义各国均视市场经济为洪水猛兽,远离市场,背离市场规律。排斥市场经济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各国经济的长期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与传统社会主义迥然不同的新观点:其一,认为在当今条件下,“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其三,认为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已经证明,上述观点是完全正确的。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我国的企业真正具有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活力;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体制的作用下得以优化配置;各种经济关系得以理顺;国民经济真正活了起来。实践已经向人们预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腾飞。
第五,新社会主义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有全新认识的社会主义。多年来,传统社会主义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即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此种观点仅仅从静止方面和孤立的生产关系方面对社会主义做出了规定。由于它忽略了社会主义对生产力的依赖性和社会主义自身完善发展的条件性,因而,此种规定是较为僵化的。正是因为这一规定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结果导致社会主义各国多年来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视不够,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发挥。
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了全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这一概括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发展的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同时,社会主义还必须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成其为自身并能完善发展的内在规定。其次,这一概括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旨在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来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以及这种社会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过程。由于这一发展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不同,因而,社会主义的具体特征在不同发展时期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的起始期,出现一些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是正常的。同样,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是必然的。在社会主义的整个动态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社会主义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些具体特征或具体表现形式必须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显然,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准确而全面地抓住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为人们更科学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确认新社会主义观的存在,划清两种社会主义观的界限,无疑有助于结束传统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使人们从根本上明确:以新社会主义观来指导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既是保证改革开放获得全胜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