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指标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中国“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与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二五论文,指标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二五”目标制定原则

(一)目标制定原则

第一,凸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主线。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从基本国情出发,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包括三个要点:一是以全体人民的权利为国家职能之本。切实落实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这包括民主选举权利,自由的权利,劳动就业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全面发展权利等。二是以全体人民最大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发展目标之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三是以人民为主人翁,确立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宗旨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由全体人民共同建设,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贡献,人人分享。

第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理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性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一是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二是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因素,三是不断挖掘利用中国因素。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大地不同于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从国际角度看,不同于200多年来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一方面,中国更加对外开放、包容共存、学习吸收人类精华,例如现代市场经济,民主和法制,人权和自由,并使之中国化或本地化;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更加凸显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创新。

第三,整合国内外目标,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目标。②国内目标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国际目标是指社会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MDG)。它们之间具有多维性、关联性和互补性。所谓多维性是指,三大目标所涉及的内容不是单一指标而是多维指标,不是单方面发展指标而是全面发展指标。例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目标,涉及GDP、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工业化、城镇人口、发展差别、生态环境等;以及国际社会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③所谓关联性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关联和带动其他目标。所谓互补性是指,国内发展目标与国际发展目标的结合和互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国际社会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化,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会促进实现国际社会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将在2015年之前实现国际社会千年发展目标。

第四,目标设计要在总体上充分体现国家长远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目标设计凸现和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将目标更多的集中在农村人口、低收入人口和弱势人群上,集中在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在收入、就业、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差距上,集中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提供基本权利保障和基本的公共服务,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发展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统一,实现国内发展目标和MDG目标的统一。目标切实可行、留有余地;目标既定性又定量有机相结合。

第五,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明确其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为21世纪上半叶创新绿色增长模式(即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及下降)提供指导。

(二)指标设计原则

第一,积极稳妥。指标值既要积极进取,也要稳妥可行,把政治意愿、政策导向与客观可行性结合起来,进行指标值测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指标值=趋势值+政策因素+规划调整

指标值由三个因素来确定,趋势值为没有政策干预情况下指标发展的客观发展趋势,政策因素反映政策对客观趋势的导向作用,规划调整指便于规划实施而留有不同程度的余地。

第二,留有余地。确定适当的指标需要留有余地,这是我国计划制定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五年计划制定表现出保守性,各个指标平均留有10%左右的余地。④当然并不是各个指标都留有10%的余地,而是根据情况不同加以平衡,如对经济指标可以留有更大的余地,对环境生态指标就要要求更加严格。

第三,综合平衡。相关指标要综合平衡。尤其是复合性指标,例如以GDP为分母的指标,要根据对GDP增长情况比较准确预测的基础上来设计。

第四,相互补充。各发展目标要相互补充。包括纵向互补,既要与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相衔接,也要与部门中长期规划相互衔接;也包括横向互补,即考虑各类型发展目标间的互补,即经济目标、资源环境目标、公共服务目标等相互补充。

二、“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的总目标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可以分为两步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建设绿色中国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的总目标要为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科学发展的基础。这一总目标就是要回答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内涵是什么,如何表述,如何实现。

我们把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界定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内,十几亿中国人口共同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它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和主要特征: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社会;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社会和全民健身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社会;安居乐业型安康社会;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社会;和谐社会和稳定社会;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而是各个领域的多元发展、共同发展、互补发展,是十几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要创建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安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

(二)主要发展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发展的八大主要目标是: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7%以内。新增城镇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000万人。⑦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⑧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全面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技术产业及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本国居民发明专利授权量⑩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大幅度增长。(11)支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增加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比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0%,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2%,碳汇量比2010年增加约0.6亿吨二氧化碳;(12)进一步改良草地,治理退化、沙化、碱化草地和荒漠化土地,(13)主要污染物(指化学含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水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4)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20%以上;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15)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明显下降(小于1.5%)。(16)

——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居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不安全饮用水人口基本消除。(18)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基本建立,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国民入学时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19)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大力发展残疾事业和老年服务体系。(20)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行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量明显改善。消费需求对经济拉动能力增强,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岁。(21)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大于0.84。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缩小,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行政管理、国有事业、财税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形成现代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提高农村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水平,扩大城市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2015年达到75%以上。(22)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程度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良好品德道德风尚成为社会主流。振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和谐文化、民族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文化创新有效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为此,本报告设计了24个经济社会发展量化指标(见表1)。此外还可以在《纲要》中设计其他量化指标。(23)

“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从短期(指五年)看,充分反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突出矛盾和重大挑战,使我国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从中期(指到2020年)看,紧密衔接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里尽可能采用比较科学的量化指标,以便能够动态地、准确地判断发展进程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发展指标设计思路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共24个,比“十一五”增加2个。目标值经过测算,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从指标的构成上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反映政府职能转型。其中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4个(占16.7%);教育科技2个(占8.3%);资源、环境7个(占29.2%);公共服务6个(占25.0%);人民生活7个(占29.2%);人民生活与公共服务合计13个,占54.2%;其中约束性指标14个(占58.3%),预期性指标10个(占41.7%)。与“十一五”规划相比,保留的9个(占37.5%),调整6个(占25.0%),新增9个(占37.5%)(见表1)。相比历次五年计划(规划),非经济类指标比重高达89.5%,这充分反映了政府职能已经从追求经济增长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具体来说有如下特征:

第一,延续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主要强调对“十一五”的思路具有延续性,同时又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发展的新形势进行再创新和调整。因此本建议稿中有9个保留指标,有6个调整指标,有9个为新增指标。

第二,公共服务指标为主、经济指标为辅,反映了政府职能的重大变化和转型。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指标有4个,占总比重的16.7%,而“十一五规划”为6个指标,占总比重的27.3%;大大增加了非经济指标比重,如反映资源环境指标有7个,基本公共服务6个,人民生活7个。

第三,约束性指标为主,预期性指标为辅,反映了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责任。约束性指标为14个,占总比重的58.3%,而“十一五规划”为8个指标,占总数比重的36.4%。(24)约束性指标便于分解各地区、各部门,以便落实监督,同时强化政府责任和约束力。

第四,主动与国际接轨。规划指标不但是对国内人民的承诺,一定意义上也是国际承诺。采用人类发展指标,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标志;将部分MDG目标纳入,如减少贫困人口与不安全饮用水人口;反映新的挑战,如二氧化碳排量减少。

第五,均为量化指标。这些指标的特点是:可观测,可定量,可比较,可评估,明确的时限(5年)。其中17个指标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指标,其他6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标、国际贫困线人口、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城镇调查失业率、居民收入占总国民收入比重、其他污染物排放量)也都是可计算、可统计。

三、其他量化指标

设计23个次国家定量发展目标,作为24个国家最优先发展指标的重要补充指标,反映了国家重要利益和重要发展目标,特别突出资源环境与公共服务(见表2)。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6个指标,占25.1%;资源、环境7个指标,占27.3%;公共服务7个指标,占30.4%;人民生活3个指标,占13.0%。其中约束性指标14个,占60.9%,预期性指标9个,占39.1%。

其他量化指标围绕“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布局而设计,它不但作为最核心内容,也是保障重点任务完成的重要政策工具,“十一五”实施情况已经表明,量化指标发展情况明显好于未量化指标。(25)

经济建设方面(共5个):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全球500强企业数;调整要素投入结构,提高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调整外贸结构,服务贸易进出口较大幅度增加。

社会建设方面(共10个):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共7个)与人民生活指标(共3个)。强化对人力资本“一本万利”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婴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人人享有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平安中国,万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继续下降,降低治安案件发案率。

政治建设方面(共1个):推进人民民主建设,强化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发展基层民主,城市居委会直选覆盖率提高到75%。

文化建设方面(共1个):大力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26)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方面(共6个):进一步完善与凸显绿色发展指标。增加环境质量指标,改善重点城市城市空气质量,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建国绿色中国,遏制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强“三屏三带”生态屏障建设,(27)绿色空间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提高绿色能源比重,清洁利用煤炭的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提高林业建设质量,林木蓄积量增加5亿立方米,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

四、凸显绿色发展指标

“十二五”时期,应该进一步淡化和缩小经济指标,强化和增加绿色发展指标,建立绿色发展政绩考核体系,实现“绿色、绿色、再绿色”的转型目标。规划共构建24个绿色发展指标,占主要指标和其他指标总数(47个)比重为51.1%。其中:

直接指标(14个):单位CDP能源消耗下降20%;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至13%(新增);清洁利用煤炭比例提高10%(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新增);森林覆盖率提高1.5-2.0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增加5亿立方米(新增);空气质量标准达到二级的城市比例提高到82%以上(新增);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比例提高到60%(新增);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小于1.5%(新增);绿色生态空间比重提高到57%以上(新增);环境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提高2.1%(新增);耕地保有量为1.2亿公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30%。

间接指标(10个):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本国居民发明专利授权量、城镇调查失业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数、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以上作为预期性指标。

上述指标是衡量和检验中国是否转向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均是可测量、可评估、可比较的。落实“十二五”规划目标和指标的措施:完善统计体系(包括碳账户统计体系),强化监管办法,实行公开披露信息制度,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估,建立绿色发展政绩指标体系。

“十二五”时期中国应该走一条创新之路,将不同于从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在21世纪上半叶创新一种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期下降乃至脱钩的绿色发展模式。

五、小结

本文按照“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一是设计了八大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居民;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行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二是设计了24个主要量化指标和23个其他量化指标,构成了完整的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八大主要目标,并作为各项主要任务的核心指标。三是突出了绿色发展指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设计了“十二五”绿色发展指标,主要指标中包括14个直接指标,10个间接指标,占总指标比重的51.1%;它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作为监测和评估发展模式转变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指标。相比历次五年计划(规划),非经济类指标比重大大提高,以反映进一步从追求经济增长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我们认为“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的设计是可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该目标在客观上符合中国客观情况和发展阶段。实现上述目标有许多重要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能力更为成熟;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体制优势更为突出;中国政府汲取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更为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在世界更为强大;全社会人心所向更为和谐;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充满活力。我们预期将圆满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向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注释:

①参见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周长城等人提出并研究了如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千年发展目标整合作为中国的发展计划。参见UNDP等:《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一项整合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发展计划》,2004年12月,项目编号:RR/03/M02/A/PJ/99。

③参见UNDP:《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④参见王亚华、鄢一龙:《十个五年计划完成情况的历史比较》,《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

⑤参见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⑥确定适宜的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是保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资源、生态环境代价的根本性措施。适宜的经济增长率应当保持在长期增长潜力或趋势上。1952-2008年期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1%,可以作为长期增长趋势;“九五”时期,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6%,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为1.1%,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为-2.89。可以作为确定短期增长率的重要参考。我们认为GDP年平均增长率7.5%是一个适宜的高经济质量、低生态成本的预期增长目标。参见国家统计局,《光辉的历程宏伟的篇章一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2009年9月8日,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160zn/t20090907_402584869.htm。

⑦在“十二五”时期,新生劳动人口呈下降趋势;同时考虑延长男女性职工退休年龄。故新增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要比“十一五”少一些。

⑧根据中国的经验,CPI最好能控制在1%-5%之间。

⑨指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盈余相当于GDP比例不超过2.5%-3.0%。

⑩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06年全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为7.29万件,2008年上升至12.79万件,增长了75%。参见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专利统计简报》2009年第4期,2009年3月6日。

(11)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的论文2007年比2006年被引用次数增长26.2%。参见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2008年12月17日。

(12)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年特别报告,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目前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6.2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为124.6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我国每公顷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为136.42吨,到21世纪初增至150.47亿吨,增长了10.3%。参见贾治邦:《积极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大作用》,《求是》2008年第4期。

(13)“十一五”时期我国改良草地40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1.1亿公顷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

(14)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的比例提高6个百分点,地表水因挖断而劣五类水质的比例比2010年下降5个百分点,七大水系因挖断而好于三类的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

(15)包括“四大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全面提高灾害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能力。

(16)2007-2008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死亡和失踪91253人,紧急转移安置4181.3万人(次),占到总人口比重的3.15%;农作物受灾面积8898.3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77.9万公顷,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的55.9%和6.3%;倒塌房屋1244.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4115.4亿元,相当于两年GDP的2.53%,明显高于《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

(17)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200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4000万人。

(18)2006-2007年,全国共计解决65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9-2010年国家计划再解决1.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19)2006年美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6年。参见CIA,The World Factbook,2009。

(20)目前全国有各类残疾人83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6.34%。国务院已决定从2009年下半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当年达到全国10%的县,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参见温家宝:《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9年8月18日,新华网2009年8月18日)。

(21)2008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3.47岁,在世界225个国家地区中为106位,与美国(78.11岁)仅差4.64岁。参见CIA,The World Factbook,2009。2005-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0岁,2010-2015年为74.0岁,仅比发达国家(78.0岁)低4岁;其中男性为72.3岁,女性为75.9岁。参见UN 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8 Reversion,Population Database。

(22)到2010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达到50%。

(23)《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制定了九大目标及39个量化指标,其中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一章提出了22个主要指标。参见马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24)我们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时发现,约束性指标安排发挥重要作用,从目前进展来看,8个约束性指标中,进展顺利的有6个,另有1个指标(森林覆盖率)由于缺乏数据难以进行准确评估,进展滞后的指标有1个(单位GDP能源消耗),目前已经完成规划目标的50.4%,经过努力完全可能在2010年实现规划目标。这表明约束性指标对于政府实施目标和行为有着明显的约束性,从而促使政府转型,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促进科学发展。

(25)参见胡鞍钢、王亚华、鄢一龙:《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进展评估报告》,《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26)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7)“三屏三带”,包括《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规定的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沿海生态屏障。

标签:;  ;  ;  ;  ;  ;  ;  ;  ;  ;  

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指标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