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初期湖南的经济抗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南论文,初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也是一场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全方位的反侵略战争。由于湖南的特殊战略地位,使其在抗战初期在经济抗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值抗战胜利五十周年,谨对这个问题作粗浅的研究,以作为纪念礼物和一束献给为中华民族献身的英烈们的小花。
一
卢沟桥事件和淞沪抗战,标志着日本侵略者全面武装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湖南人民迅速地在抗战的炮声中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当时湖南的抗日救亡运动突出表现为经济抗战。
第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募捐,认购抗战公债,支援前线的军事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后改为抗敌总会)就迅速在全省城乡组织募捐。从1937年8月18日至10月26日,共募捐68万余元,布鞋4万余双,毛巾13万余条,暑药30余箱,棉背心3000余件,布袜1万余双。这一年的9月22日,全省抗敌后援会通令各县分会,从速募集布鞋、布袜各10万双慰劳前线。10月18日,湖南派人护送募捐款3万元,布鞋3万双,棉背心1.5万件,毛巾1万条,药32箱至南京交国民党军委会。1938年7月7日,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在全省开展了抗战周年纪念献金活动。长沙市设立献金台5个,三天就募集银元96087元,湘潭献金9600元,金银首饰160余枚,津市两天捐献金银、珠宝首饰等物折款2万银元。全省共收到捐献款297757元。全省范围内,上至当局长官,下至平民百姓,都踊跃捐献。湖南人民的捐献活动,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国民党最高当局也予以首肯。1937年10月18日,当湖南有关人士护送湖南人民所捐献的钱物至南京时,蒋介石在接见时也赞誉湖南人民对抗战出力最多。①
第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日本侵华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向中国倾销日货,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正常发展。
对此,中国人民往往用抵制日货作为反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湖南人民也是如此。1937年5月,湖南人民提倡国货救国会等四个团体联合举办了国货运动宣传团。8月29日,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制定了《湖南人民抗敌办法》,规定:公司、商店现存的日货,限5日内自动封存,人民不得购买、贩卖、转运日货,乘坐日轮,违反者按情节依法处治。11月11日,长沙市顺泰车行店主将大批日本产的单车涂改商标,密藏在暗室,被抗敌总会查获、查封,店主被押到警察局。1938年2月2日长沙市同昌车行贩卖日货,省抗敌总会通令罚款3000元。正是由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抵制日货,为湖南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坚持生产,为前线生产急需的军工用品并提供物资后勤保证。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经济重地先后陷入敌手,迫使一大批工厂企业倒闭、停产或搬迁,严重影响中国军队急需的物资供应。为此,湖南人民共赴国难,努力生产。湖南第一纺织厂就明确宣布国难期间,应该增加生产,并决定暑假期间,照常生产。一些搬迁到湖南境内的军工企业在湖南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恢复生产。原在河南巩县的兵工厂迁到长沙,半年时间内就恢复生产。
为了运输军用物质,湖南人民抓紧时间抢修铁路和公路。湖南公路员工成立抗敌后援会,通电前线将士、全路员工,誓以铁血为前线将士的后盾。②湖南境内的几条主要铁路(京广线除外)大都是在这个时候修成通车,前线急需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湖南输送到前线。
湖南历来是国内主要粮仓之一,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东、华北因成为直接的战场而使农业遭到空前的破坏。湖南作为主要粮仓的作用就显得更重要。湖南人民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努力生产,1937年全省积谷达400万石,比上年增加一倍,居全国第一。其中许多粮食被送往前线充作军粮。
第四,安置难民,救治伤兵。“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湖南作为战略大后方,源源不断地接受前线撤退下来的伤兵和流亡来湘的难民。至1938年1月初止,全省驻有伤员三万以上。为了救治伤兵,长沙设立了20多处医疗或收容单位,张治中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后,亲自抓伤兵的安抚和整顿工作。他和徐特立多次亲临医院看望、探视伤兵。为了解决在湘伤兵的实际困难,在最高当局有关经费不到位的情况下,湖南省政府设法垫付了100万元的伤兵费,并购置棉衣裤、棉被、衬衣各3万套,在长沙和其他地方搭蓬供伤兵收容之用。
对于流入湖南的难民,湖南人民想尽办法救助。湖南各抗日团体发起救济活动,号召全省民众视难胞为亲人,救亲人责无旁待。长沙设立了10个难胞收容所,7个难民读书班。
二
湖南人民在抗战初期的经济抗战,从经济的角度支持了全国的军事抗战,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其他省份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直接抗击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特别是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华政策。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全方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的军事、政治侵略是服务和服从于经济侵略的。既然如此,中国人民抗战也应该是全方位的抗战。换言之,在军事反侵略的同时,也必须从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共同组建反侵略的钢铁长城。湖南人民的经济抗战就是钢铁长城中重要的一段。尤其是当日本侵略者推行“以华养华”的战略时,中国人民的经济抗战就显得更加重要。所谓“以华养华”,简言之,就是日本侵略者向中国市场倾销日货,掠夺中国的资源,以维持其侵华战争的物资需要。这是罪恶而又阴险的一招。中国人民包括湖南人民坚决抵制日货,对销售日货者以资敌者论处,这无疑是给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一击,使其“以华养华”的阴谋难以得逞。
其次,湖南人民在抗战初期的经济抗战,为当局分担了忧愁,解决了一些非常现实的矛盾和困难,这是为维持全国性的全面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由于国民党当局长期奉行“不抵抗主义”的政策,当抗日战争突然降临时,国民党当局既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物资实力上的准备,因而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在外敌入侵时,湖南人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从经济上支持国民党当局的抗战,如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抗日公债,这对于推动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初期采取比较积极抗战的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湖南人民在抗战初期的经济抗战对维持全国性的全面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湖南人民的经济抗战,既为支撑全面抗战的局面作了贡献,又为国民党军实现战略转移,经营西南大后方和相持阶段的到来赢得了时间。因为地域关系,在抗战初期,湖南尚末成为两军直接对垒的战场,而是处在前线与西南大后方的中间地带。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湖南人民的经济抗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湖南人民踊跃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安置撤到湖南的伤兵和救助入湘难民,这无疑是对前方将士的鼓舞,起到了稳定军心的和振奋士气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国民党最高当局决心撤到大西南,以大西南作为战略后方,并将大量的战略物资运往大西南时,那么湖南作为通向大西南的重要通道,这些战略物资和军政机关、军队、学校经过湖南转移到云、贵、川等地,如果没有湖南人民的大力帮助和全力支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湖南人民坚持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使国民党当局的战略转移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实现,最后为准备相持阶段的到来赢得了时间。
(三)
湖南人民在抗战初期的经济抗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毋庸怀疑的事实。现在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使得湖南人民经济抗战能如此积极并发挥如此重要作用。
原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对湖南人民的积极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代表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表率作用。同国民党打了10年仗的中国共产党,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以后,毅然决然地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号召全国人民,国难当头,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这个政策顺应时代潮流得到广大人民包括湖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并落实到行动上。在湖南尚末成为交战区的情况下,发挥湖南的优势,从经济上给全国抗战以支持。中共中央也非常重视湖南的工作,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派徐特立等优秀党员到湖南开展工作。徐特立不负众望,回到湖南后,把发动湖南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作为大事来开展。他在许多场合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对外,一致抗日”的主张,而且带头捐献,亲临医院慰劳伤兵。这无疑对湖南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为了把湖南人民分散的经济抗战汇合成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在湘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抗日团体发动民众、组织民众。中共湖南省委发动组织抗日团体组成伤兵难民服务团,开展“服务军队难胞活动”。这类活动在长沙不胜枚举,而且涉及全省各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在湖南的代表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湖南人民的经济抗战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之二,是在湘的共产党人与主持湘政的国民党人张治中的真诚合作,促进了湖南人民经济抗战局面的迅速打开。抗战刚爆发时,主持湘政的何键,这位曾在“马日事变”中以屠杀共产党人和群众而出了名的刽子手,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反动立场,对湖南人民的经济抗战采取压制或冷漠的态度。可以想象,如果何键继续主持湘政,湖南人民的经济抗战就很难形成大气候。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调何键任内政部长,由张治中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到任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湖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快形成。他在主持湘政之初,就提出了“廉、正、勇、勤”的省训。廉,就是减轻民众的负担;正,就是平等对待抗日党派;勇,就是奠定复兴的基础;勤,就是抓紧战时生产。这个治省方针可以认为是比较好的,有利于调动湖南人民的经济抗战的积极性。正是由于张治中坚持上述方针,使得湖南工农业生产能够逐步向前发展。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赋税收入逐年增加。这为抗战初期湖南人民承担战时大后方的艰巨任务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是湖南人民开展经济抗战的物质条件。
原因之三,是国民党试图建立以湖南为主的国防中心区。早在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构建国防中心区时,就曾“拟以湖南中部如湘潭、醴陵、衡阳之间为国防工业之中心区域,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③1936年,根据工业布局原则,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决定在湘潭建设一个重工业区。湘中同时也成为国防工业选址的重要地区。1936年2月10日,国民党政府兵工署根据蒋介石核准,将拟建中的中国国内兵器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制炮厂选址于株州,抗战爆发后,一些兵厂相继迁入湖南,使湖南在战时兵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一些民用工业也因东南沿海一带的沦陷而纷纷迁入湖南。从1938年初开始,沿海工业迁到湖南的计有机器、金属、化学、纺织、电机、印刷、陶瓷、玻璃、矿业、粮食等方面的厂矿,其中以金属、纺织居多。仅1938年迁湘厂矿就达118家。这些厂矿入湘后很快进入正常生产,为前线生产急需的物资。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看,湖南在战时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这是湖南人民在抗战初期在经济抗战方面有作为的重要条件。
原因之四,是湖南人民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湖南人民长期来在湖湘文化的哺育下,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当外敌入侵时,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因此,在抗战初期,湖南人民虽然没有直接遭受日寇的蹂躏,但强烈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使湖南人民同仇敌忾,响应中国共产党“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的号召,为抗战作了很大贡献。
注释:
①参见《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第177页。
②《湖南近150年史志》第174页。
③转引自《民国档案》1995年第2期,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