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地区“自贸区+临空经济”模式研究述评
何枭吟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 目前,郑州、西安等拥有国家层面临空经济区的内陆节点城市都已经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城市面临着如何实现临空经济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共同促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的新挑战。“自贸区+临空经济”模式正在发展成为我国内陆自贸区联外带内、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实践中的难点。通过梳理临空经济理论及自贸区实践模式,文章总结了临空经济的内涵、形成演化机理、临空产业集聚机制及其对内陆地区的经济升级带动作用,评析了我国自贸区现状、功能及实践发展模式。结论认为,临空经济与自贸区共同具有开放型经济和枢纽型经济的特征,构成了两者联动发展的基础。自贸区与临空经济相结合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形成一个价值巨大的世界联结点,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内陆地区新兴经济形态发展。
关键词: 自贸区;临空经济;内陆地区;自由贸易
一、“自贸区+临空经济”模式的产生
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某种类似自由港的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种特殊功能区域。自贸区不仅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点,而且还具有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精加工产业的优势,能够真正实现“境内关外”。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党的十七大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三大片区: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天津(三大片区: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6年8月,国家又新设立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7个自贸区,其中5个位于内陆省份。如何将“一带一路”和内陆自贸区战略无缝对接与有机结合,实现内陆自贸区开放化、高端化、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关系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及打造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关键。
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全球竞争的焦点正在从规模竞争转向速度竞争,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技术革新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始终是推动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之一。世界经济正在迎来继海运、河运、铁路、公路之后的“第五冲击波”,临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并且成为内陆经济转型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孟菲斯、仁川、史基浦等世界上较为成熟的空港经济已开始由第三代向更高、更新层次的第四代过渡,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临空经济呈现不断空间化、综合化、高端化的趋势,产城融合发展到更高级阶段,在成为城市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其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经济渗透于临空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业流通效率,智慧化临空经济正在成为全球航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智慧经济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信息通讯设备、软件、数字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产业,符合临空经济高、精、尖的产业发展要求。
从国内来看,临空经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中国临空经济区域格局基本形成,对区域经济繁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根据中国民航局资料,2018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2亿人次,其中国内航线完成113842.7万人次,国际航线完成12626.1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1674.0万吨,其中国内航线完成1030.8万吨,国际航线完成643.2万吨。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235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33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30个,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达到37个,年货邮吞吐量10000吨以上的机场有53个。目前,全国各地区加快临空经济区布局与建设,基本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临空经济区为中心,以郑州、成都、重庆、昆明、西安、武汉、杭州、沈阳、天津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的特色临空经济区为重要节点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明确提出“支持河南、陕西等内陆省份建设航空港”,而重庆、四川、湖北等内陆自贸区省份也都分别规划了航空经济新区。临空经济区正在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自贸区+临空经济”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内陆自贸区联外带内、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临空经济的研究日趋成熟
国内关于临空经济理论研究因国内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起步较晚。随着国内发达地区机场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开始关注临空经济的功能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逐渐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临空经济的内涵研究
在国内,2004年曹允春在《机场周边经济腾飞与“临空经济”概念》一文中较早提出了“临空经济”概念,并开始从区域经济形态的角度探讨临空经济理论。他认为,所谓临空经济就是包含机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规律。具体而言,临空经济的核心是依托机场的设施资源,通过航空运输行为或航空制造活动,促进技术、信息、资本、人口等相关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形成机场对产业的聚集效应,重点在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最终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根据该定义,机场枢纽、临空产业集群、机场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机场所在城市的大都市建设水平等因素是支撑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曹允春等(2009)再次提出了“机场、产业、空间”构成临空经济的三大要素,并从机场资源的角度完善临空经济定义,即临空经济依托机场设施资源,促成经济资源及相关产业形成以机场为中心的空间集聚,是一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形态。在总结国内外临空经济实践的基础上,曹允春(2013)进一步提出了临空经济的航空物流驱动模式、航空运输驱动模式、航空制造驱动模式、航空关联产业驱动模式和通用航空驱动模式等五种发展模式。
国内临空经济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如何划分临空经济的发展演化阶段,二是探讨临空经济的发展动力机制。
在临空经济的演进机制研究方面,孙波等(2006)从自组织的角度分析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认为机场、空港区和腹地经济三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自组织机制,临空经济正是在双向互动的独特自组织机制作用下市场选择的结果。曹允春(2009)从动态视角研究临空经济的演进规律,提出基础性动力、内生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是推动临空经济演进的三种动力。他认为机场设施资源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机场设施的完善程度将影响机场周边的空间经济要素聚集;临空经济的内生性动力是指由于临空产业及经济要素集聚而形成的临空经济内驱动力,例如产业集群和产业协同性都是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性动力;临空经济的外源性动力是来源于政府政策对临空经济的支持,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不断优化对临空经济的发展带来激励效应。他通过对基础性动力、内生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三种动力在临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差异性,提出了机场极化空间阶段的形成机制、临空产业综合体空间的演进机制和知识创新空间阶段的演进机制。李国政(2013)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临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他认为临空经济是在内因(一般指机场及其周边区域的相关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和外因(机场所在城市发展程度及政策支撑)双重作用下形成,并且利用圈层理论分析临空经济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枢纽机场核心经济圈、空港经济圈、临空经济圈、临空经济辐射圈,圈层经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发散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从城市的地理边缘演化为城市经济中心。
带式过滤机主要由橡胶带、真空盒、进料装置、滤饼洗涤装置、滤布纠偏装置、滤布张紧装置、橡胶带驱动辊轮与张紧装置、滤布及橡胶带清洗、卸料装置及电控柜等组成[2]。通过PLC控制系统对进料、压滤、滤布冲洗、卸料等操作值的设定,经通信电缆将现场的实时数据传送至仪表室,可实现DCS远程控制。
2.临空经济的形成发展阶段研究
临空经济概念另一个研究视角是从交通运输与产业变革、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定义临空经济,认为其从本质上可以理解为由于技术运输工具革新,形成经济资源空间聚集及扩散。李建(2005)认为临空经济是以航空运输作为全球性物流和人流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从区域层面、产业层面和经济层面剖析临空经济。他认为,临空经济在区域层面受到机场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在产业层面,临空经济涵盖与机场和航空运输直接相关的产业,例如航空运输服务产业、航空保税产业,以及现代园艺农业和出口加工业等;在经济概念方面强调临空经济是空港地区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张军扩等(2007)则强调了临空经济是产业结构演变和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产物,是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依托于大型机场(特别是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以航空运输业的相关产业为基础,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体系。杜曼玲和王耀球(2008)认为临空经济是伴随着航空运输方式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与区域产业形态以及运输形态的演进密切相关,是产业形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的共同产物。
在临空经济发展演化阶段方面,杨友孝和程程(2008)通过对爱尔兰香农、美国丹佛、荷兰史基浦等国际大型空港分析,提出临空经济的发展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准备-成长-成熟-瓶颈-航空城开发”。曹允春等(2009)则较深入探讨分析了临空经济的形成起点。一方面,他从新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临空经济的特征,认为航空运输能够带来空间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从而加快区域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性,最终在机场周边形成产业聚集,形成临空经济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他同时认为由于正反馈的自我强化机制,临空经济活动将围绕机场经济圈呈现逐步加强的趋势。曹允春(2013)进一步根据国内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将国内临空经济的发展分为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认为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的发展模式。例如,临空经济形成阶段中,机场的驱动力起到主导性作用;在临空经济的成长阶段,机场的极化作用逐渐增强,机场周边开始呈现临空偏好型企业集聚的现象;在临空经济的成熟阶段,随着临空产业不断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区域创新系统”和“创新机制”成为推动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赵冰等(2016)则从AIC系统视角下把临空经济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独立驱动(临空经济1.0阶段)、两两融合(临空经济2.0阶段)和三位一体(临空经济3.0阶段)。他认为,在临空经济1.0阶段,AIC三个子系统发展极其不均衡,呈现“一强多弱”格局,临空经济仅依靠单一驱动力演进发展;在临空经济2.0阶段,AIC三个子系统中两个要素获得较充分发展,能够实现强强融合发展,推动临空经济加速发展;在临空经济3.0阶段,AIC三个子系统都实现充分发展,相互之间形成互补、协同发展格局,临空经济发展成为驱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
另外,临空经济与空港城发展关系的研究也正在逐渐受到重视。赵冰等(2016)从空港、产业、空港新城的角度提出临空经济是由空港、产业、空港新城形成的“三位一体”系统(airport-industry-city composite system,简称AIC系统)。按照AIC系统,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分为:单一驱动模式、融合驱动模式及一体化驱动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也就能够在旅游业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人才可以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对与旅游相关的信息进行传播,并通过信息技术创建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以提高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及在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使旅游业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3.临空产业集聚机制及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临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不仅能够直接推动以机场为核心的经济圈内航空物流、现代商业、临空加工制造等实体经济发展,而且能够间接支持与机场活动直接相关的下游服务业的发展(例如为机场提供服务的传统零售业等),从而推动区域内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
赵文(2011)从临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以及临空经济对区域空间的再结构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并以首都第二国际机场为例,探讨了北京临空经济区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伴随着郑州、西安被确定为国家级航空港试验区,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内陆地区临空经济的创新发展。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发展临空经济有利于区域资源要素整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马晓科(2017)研究郑州航空港的现实条件和比较优势,分析了郑州航空港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探讨了郑州航空港与中原经济区耦合的实现路径,对郑州航空港如何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张宁(2017)通过对西安国家航空城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过程的梳理,分析临空经济在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期对其他不发达地区发展临空经济提供借鉴。
王晓勇、江峰(2013)以国内白云机场在内的15个枢纽机场为例,通过系统化的定量研究,认为航空客流量、临空经济区和机场所在城市的经济规模对流量经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航空客流量增长1%,将带动流量经济增长0.17%,而临空经济区自身国内生产总值和所在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对流量经济的带动作用分别为0.876%和0.236%。
张占仓等(2016)提出临空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认为发展临空经济能够充分利用腹地资源、机场本身的航线网络、人流和物流,发挥增长极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临空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交互作用,并且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分析临空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即临空经济在微观层面上改变区域发展要素禀赋,在中观层面上通过与区域经济融合渗透实现产业耦合,在宏观层面上临空经济带来区域税收增加和就业增长。
第二,对传播途径进行融合。在这个被网络所渗透和覆盖的当今社会,媒体借助网络这一极具包容性的渠道进行传播和发展。成熟的科学技术为媒体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中,应该建立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媒体形式。例如:网络视频、音频、图像等。
另外,临空经济对周边地区经济具有巨大带动作用,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模式。刘雪妮等(2007,2009)从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角度对临空经济进行研究,认为临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是区域经济发展与航空业务联动的结果,临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时效、知识密集的临空产业的内在动力支撑;冯让罗(2008)分析临空经济与区域竞争力的关联性,认为临空经济更有利于深层次的区域产业分工与优势资源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储昭昉(2010)探讨发展临空经济与外向型贸易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了国际航空物流产业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认为发展航空物流产业有利于实现我国贸易结构由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知识型产品贸易的转变。
4.区域性临空经济研究
国内各地区争先发展临空经济实践,在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出现了众多临空经济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刘雪妮(2009)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所产生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的发展对北京地区经济增长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对北京市的就业贡献了超过80万个工作岗位,占2006年在岗职工人数的19.3%。吴国飞和陈功玉(2014)提出了广州临空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和思路。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临空经济的演进是基础动力、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共同推进的结果,广东省应该积极加强航空主业和航空经济产业园的联动发展、构建临空产业发展平台和打造临空产业集群等措施来推动临空经济的发展。
白杨敏等(2013)认为临空经济包括航空核心、航空关联和航空引致三大产业,具有临空指向、区位依赖、速度经济、外向经济多元化等经济特性,归纳了临空经济阶段性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模式,并分析了天津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对我国临空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认为,在临空经济形成期,产业调整模式表现为“航空物流产业链空间对接模式”“区域产业链与航空货运服务链耦合模式”“航空制造业空间拓展模式”“全球产业价值链临空嵌入模式”,此阶段目标是将机场核心资源优势转化为临空产业优势;在临空经济成长期,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主要包括:“航空物流价值链功能对接模式”“航空保障服务空间拓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协作模式”“航空制造业产业链衍生模式”和“临空高科技产业链纵向吸附模式”,此阶段主要目标是提升、拓展临空产业功能,完善临空产业链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现临空产业的根植化和可持续发展;在临空经济成熟期,产业结构调整模式表现为“航空物流价值链一体化模式”“现代服务业综合推进模式”和“创新型临空产业集群强化模式”,此阶段的目标是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提升经济外向性,实现“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
网络环境下的家校沟通更方便快捷,微信、微家园等社交软件的开放和自由,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与家长间的交流,更能促进家长间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可提供家长间的有效交流,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同时能够加强班级团结。各班家长微信群、年级家长微信群、作业群、教育交流群,家长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进行交流,参与到学校活动。
三、我国自贸易区实践模式的理论研究
现代经济理论显示,自贸区通过产生投资效应、福利效应、贸易红利、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和企业竞争能够多方位优化资源配置,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最终实现驱动经济增长。按照国际惯例及经验,根据自贸区的功能特点(见表1),自贸区可以划分为自由贸易港型、贸工型、出口加工型、保税仓库型、转口集散型、商业零售型和边境自由贸易区型。
一是重点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布局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例如,经济学家张幼文(2014)提出自贸区探索试验的核心,在于以改革与开放的协同创新构建与经济全球化最新发展趋势相兼容的开放型经济体制;罗素梅(2014)则探讨了自贸区应合理有序推进金融开放,防范金融风险;扶涛(2015)基于我国对外经济开放背景,提出自贸区建设外延式增长的三元边际扩展战略;陶一桃(2015)通过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与自贸区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体制机制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其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实现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张幼文(2017)进一步从提升开放效率、采用国际模式、控制改革风险、测试开放压力等角度,分析了自贸区试验的创新功能,推动我国开放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通过市场准入、投资负面清单等体制创新推进开放。
表1 自贸区功能类型划分
目前,经济理论界积极对自贸区理论及发展实践模式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二是研究关于沿海、沿边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支撑及实践模式。李猛(2015)探讨了自贸区发展与良好法制环境之间的保障关系,从法治化的视角分析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提出加快政府职能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上海自贸区管理制度,积极实施贸易便利化;盛斌(2015)探讨了天津自贸区应该以京津冀地区一体化为背景,通过制度创新积极发挥天津自贸区对外开放高地的综合优势,形成以先进制造、金融和融资租赁为特色的自贸区,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秦虹(2016)基于解释结构模型量化分析福建自贸区的发展优势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自贸区改革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和推动产业创新;黄丽霞(2017)通过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广州自贸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广东省自贸区对广东缓解外贸压力和外贸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殷华、高维和(2017)基于面板数据的政策效应评估方法估算上海自贸区产生的“制度红利”效应,研究结果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对上海市经济发展具有长期促进效应,特别是促进了上海市GDP、投资和进出口的增长。
1.3临床观察指标 两组接受不同麻醉方式后,对患者的麻醉见效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分析,观察两组的麻醉情况。
随着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步伐,全球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行动参与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一个具有“充分”保护水平的纳税人(金融账户纳税人)信息保护体系,包括立法和执法以及行业自律,才能确保本国金融账户纳税人的税收信息安全,才能确保本国税务机构不受欧盟乃至同样主张的国家的执法处罚。
三是关于内陆地区自贸区建设实践的经济效果研究。高传华(2014)在分析内陆自贸区与开放新优势培育的基础上,认为内陆自贸区建设应该遵循“综合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境内关内到境内关外,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政策红利到制度红利”的路径转变。田毕飞和李伟(2015)尝试从基础条件与建设需求两方面量化研究自贸区建设,确定了以“经济基础、开放程度、政策基础、功能基础”为特点的内陆自贸区建设基础评价模型和需求评价模型,并且以武汉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方磊等(2016)分析总结了内陆自贸区的建设模式,认为我国内陆地区自贸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两个阶段、四种模式”。“两个阶段”是指内陆地区自贸区应首先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型或转口集散型模式,然后再逐步向综合性自贸区发展,“四种模式”则是构建权威的“中央—地方—园区”三级管理体制、实施安全高效的秒通关监管服务模式、建立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和离岸金融业务新模式,以及实施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
四、内陆自贸易区建设与发展临空经济的内在逻辑
在内陆地区设置自贸区有利于推动内陆地区加快融入全球化,通过国际市场获取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空间集聚和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但是,内陆地区不沿边、不沿海,而且大部分内陆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因而内陆地区自贸区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内陆地区普遍缺乏区域性、全球性的商品交易中心,市场国际化程度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完全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模式;其次,内陆地区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少,缺乏国际化企业集聚基地,全球市场辐射范围小,不能够主动、深层次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中;第三,内陆地区服务国际化程度低,在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业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高技术型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足,远没有形成服务的国际化。因此,内陆自贸区应该积极通过全方位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提高经济开放型水平。
临空经济是一种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枢纽经济和速度经济的特点,能够实现与内陆自贸区建设的有效衔接。内陆地区通过自贸区与临空经济相结合将有利于推动内陆地区自贸区建设。
首先,发展临空经济将加快自贸区成为内陆地区新经济增长引擎。尽管我国内陆地区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网络优势,但是“空中通道”并不完善,不能够满足“速度经济”时代的要求。发展临空经济,通过“空中优势”与高速公路、铁路、海洋运输等运输方式相衔接,打造“速度经济”,推动内陆地区发展成为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中心,促进内陆自贸区形成一个价值巨大的世界联结点,培育内陆地区新经济增长引擎。例如,航空货运对周边产业带动的比率是1∶28,而全球最大的国际货运机场美国孟菲斯机场的航空货运业务对当地的经济影响高达94%;其次,发展临空经济推进内陆自贸区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发展临空经济,拉近了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距离,吸引跨国公司在内陆地区设立区域性总部、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功能中心,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区域进一步参与全球分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和实现优势资源整合,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第三,临空经济促进自贸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发展临空经济不仅有利于企业扩大国际市场的辐射半径,降低产品运输成本,提升企业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还有利于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内陆地区的集散,提升内陆地区经济资源与要素聚集能力。
【参考文献】
[1]内陆开放新机遇——自由贸易园区 [EB/OL].新华网,引自百度百科.
[2]何枭吟.“一带一路”建设中内陆节点城市临空经济发展建议 [J].经济纵横,2015(09).
[3]201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EB/OL].中国民航网,2019年3月5日.
[4]曹允春.临空经济——速度经济时代的增长空间 [M].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08).
[7]杜曼玲,王耀球.航空物流凸显临空经济 [J].综合运输,2008(05).
[8]赵冰,曹允春,沈丹阳.港—产—城视角下临空经济的新模式 [J].开放导报,2016(02).
[9]杨友孝,程程.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政府职能探讨 [J].国际经济探索,2008(10).
[10]曹允春,席艳荣,李微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临空经济形成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02).
[11]曹允春.临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分析 [J].经济问题探索,2009(05).
[12]李国政.从城市的边缘到经济的中心:临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与圈层结构 [J].现代城市研究,2013(04).
[13]白杨敏,曹允春,王婷婷.我国临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 [J].学术交流,2013(11).
[14]王晓勇,江峰.枢纽机场流量经济与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J].中大管理研究,2013(02).
[15]刘雪妮,宁宣熙,张冬青.发展临空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 [J].现代经济探讨,2007(01).
[16]冯让罗,赵保芳.航空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J].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2008(09).
[17]储昭昉,王强.航空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05).
[18]刘雪妮.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 [J].经济经纬,2009(05).
[19]吴国飞,陈功玉.广州临空经济发展模式和具体思路研究 [J].国际经贸探索,2014(12).
[20]张宁.不发达地区临空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7(03).
[21]赵亮,陈淑梅.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思想演进及作用机制探究 [J].贵州社会科学,2016(09).
[22]陶一桃.从特区到自贸区:中国自贸区的特殊使命 [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23]张幼文.自贸区试验的创新功能与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 [J].江海学刊,2017(01).
[24]李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管理机构职能转变与创新 [J].上海经济研究,2015(05).
[25]盛斌.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综合试验田 [J].国际贸易,2015(01).
Research Review on“Free Trade Zone+Airport Economy”Model in Inland Areas
HE Xiao-yin
(Business School,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Zhengzhou,Xi'an and other inland node cities with national level airborne economic zones have been approved free trade zones,These cities are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of how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air-borne economy and FTA,and join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Highland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inland region.“Free Trade Zone+Airport Economy”model is developing into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inland free trade zones,and it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 difficult point in practice.By combing the theory of airport economy and the practice mode of FTA,the connotation,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airport economy,the mechanism of airport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its driving role in upgrading inland areas economy a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function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FTA in China are evaluated.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is that airport economy and FTA sh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economy and pivotal economy,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their joint development.The combination of FTA and airport economy can integrate global resources,form a world connection point of great value,promote new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forms in inland areas.
Key words: Free Trade Zone;Airport Economy;Inland region;Research review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9)12-0136-05
收稿日期: 2019-08-11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ZZJH-54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BJJ060)。
作者简介: 何枭吟(1976-),男,河南安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研究。
(责任编辑: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