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型经济与农村发展——连云港市如意集团发展所引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云港市论文,如意论文,农村论文,集团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如何在实现温饱后加快实现小康的步伐?如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江苏省连云港市如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自己区域特色的路子。
从“如意之路”到龙头带动战略
连云港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西倚九州,东临黄海”,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集名山、富海、沃原于一体,资源丰富。农业资源:人均占有耕地1.4亩,全省少有;矿产资源:全省45 个主要矿种,这里就有35种,全省最多;海洋资源:海岸线长,海域广阔,发展海洋捕捞、养殖前程远大,还有大片滩涂、潮间带可供开发。多年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相对滞后,其中灌云县还是全省13个贫困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全市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达到温饱水平。但是,如何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实现小康的步伐?不少地方经历了痛苦的摸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某种产品价格一高就种,一种就多,一多就贱,一贱就砍,几起几落,弄得农民无所适从,甚至对实现小康目标失去信心。在发展乡镇工业上,有些地方生搬硬套苏南发达地区的经验,忽视了地区特点,结果也付出代价,事倍功半,始终未能摆脱乡镇企业滞后的局面。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以如意公司为代表的“如意之路”应运而生。
如意公司是一个蔬菜加工企业,创办于1991年,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发展成为在全国同行业中出口数量最大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声名显赫。1994年,公司加工蔬菜2万吨,产值1.7亿元,创汇1550多万美元,实现利税1680万元。
这个公司深切体会到,发展农村经济,正确掌握市场规律,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是关键所在。他们在日本考察发现,日本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劳动力价格昂贵,从事蔬菜业的人员日益减少,每年需进口蔬菜150万吨,批发价一般比我国高10倍到20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很大的优势,然而,由于体制问题没有解决,贸工农脱节,产加销之间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蔬菜出口发展仍较缓慢。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决心走出一条新路。公司通过建立中外合资企业取得出口经营权,自建基地,自己加工,自己出口,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克服了体制上的缺陷,解决了贸工农脱节的矛盾。从而使蔬菜基地越来越多,加工蔬菜产值越来越高,创汇也越来越多。目前,这个公司自建的蔬菜基地已由1992年的3000亩扩大到15万亩,预计年底可达到25万亩,区域已扩展到苏、鲁、豫、皖、甘、闽等省。基于如意公司在产加销一条龙中所处的位置,人们给这样的企业冠以“龙头企业”的称号。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如意之路”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象连云港这样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地区,优势迟早会发掘出来。在扩大对外开放、农业升温、先发展地区产业转移三大机遇到来之际,不少单位加快了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在“如意”出现的先后或同时,还出现了“海苑”、“金五”、“神仙”以及灌云县“棉花经济城”等等龙型实体,“如意”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典型。连云港市认真总结了“如意”及其他类似企业的经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走出一条“以农兴工、以工带农、多轮齐转、全面驱动”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
连云港市加快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对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市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各类龙头企业已超过1000多家,形成了粮油、棉花、蔬菜、肉鸡、果品、蚕桑、紫菜、草柳编等9个系列,其中8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10家企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60多家产值超过1000万元。1994年这些企业出口创汇突破1.5 亿美元,提供出口供货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75%。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不仅确保了粮棉油面积、产量、库存“三稳定”,而且还有力促进了这些产品向高产、优质、高效、创汇的方向发展。如年产粮食5万吨的东海县黄川镇,原来是高产穷镇。 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办了黄川粮食市场,去年加工、运销粮食13万吨,有3000多人参加了粮食的加工、运销,有20多人成为内行的经纪人。尤其可贵的是农民直接面向市场,信息灵通,知道了那些品种适销对路,哪些品种卖不出去,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也解决了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难题。后发展地区和先发展地区的差距,往往就差在二、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上。在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中,连云港市特别注重抓住龙头企业这个核心,既发展起点高、上档次、上规模、影响大、辐射面广的大的龙头企业,也发展能发挥本乡本村资源优势的小的龙头企业,巨龙与小龙共舞。在所有制上,龙头企业既可以是国有的、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体的、私营的。这样,既借鉴了苏南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又借鉴了温州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的经验,还借鉴了泉州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集各家之长于一身。农副产品的加工业不仅成为连云港市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起步产业,而且变成了一个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从而加速了二、三产业的发展。1994年,全市乡镇工业产值、销售额和实现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123%、94.6%、74.4%;今年又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这表明连云港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走上快车道,进入了跳跃式发展的新阶段。
如意之路引出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处于苏北地区的连云港市,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连云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象苏南的苏、锡、常农村那样先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后农业现代化,用工业反哺农业;而走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子,投入可多可少,由少到多,企业可大可小,由小到大滚动发展。如东海县是个农业大县,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年产一直稳定在85万吨以上,油料年产10万吨。但由于过去就农业抓农业,不仅农民难以致富,县乡财政也十分困难。后来,该县重视提高农业延伸效益,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龙型经济。几年来,全县重点发展的优质米、面、油加工、果品、蔬菜、茧丝绸、畜禽、水产、草柳编等10条龙,已显示出喜人的效益,目前有5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60家,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不是简单地把农民推向市场,而是通过载体(企业)把农民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要做到这种连接,关键是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适应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加快吸取先进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加快传统农业与市场农业对接。龙型经济的特点,就是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组织农副产品生产,直接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龙头企业在市场和农民之间起到纽带作用,不仅向农民传递各种市场信息,而且向他们传授先进技术。对于国外市场畅销的品种,龙头企业先引进试种,承担失败的风险,试种成功后,再向广大农民推广。新品种的不断引进,必然加快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过去引进上百个农业品种,至少需要10年10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在,仅如意公司短短3 年就引进400多个品种,其中60多个已试种成功批量出口。 以这样的速度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必将大大加快。
思考之二:发展龙型经济,必须有强烈的为“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观念。
要改变过去对农产品“多了砍,少了赶”的“刀鞭”收购政策,从农民利益出发,真正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这就要在农村重建和发展社区性的、专业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使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连结千万个专业农户,增强互济功能,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连云港市一些专业协会已具备此类合作经济组织性质,要在些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
思考之三:龙型经济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农村经济改革的产物。改革必然会对旧的体制有所冲南击,有所突破。
实施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免不了产生种种摩擦:一是与有关部门特别是贸易部门的矛盾。国合商业部门对紧缺的农副产品收购历来采取垄断政策,近两年对棉花、蚕茧收购尤为突出。如灌云县棉花开发公司原是棉花良种基地,与周围3个乡5万亩棉田(今年增加到8万亩)长期有繁、产、加、销一条龙的关系,繁、产、加比较稳定,棉花购销却几收几放,这一年由开发公司销售,次年突然由供销部门收回,开发公司极为被动。东海县黄川镇缫丝厂对茧子的收购也有同样遭遇。二是与地区封锁的冲突。龙头企业加工的农副产品来源很广,跨省、跨市。许多地方自己也开始搞加工,产生竞争,为保护地方利益,甚至动用司法部门强行铐走龙头企业有关人员。三是资金短缺。金融部门对龙型经济的支持,地区之间差别较大,农民自身举办的合作基金会融资量小,远远不能满足龙型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上述种种,有的需要国家给予特殊政策,象灌云棉花开发公司,能否作为农村改革试验基地允许自购自销;有的应由地方协调,政策上给予倾斜。如国家给予粮棉基地县的扶持基金,连云港全市90%都是用于龙型经济,灌云县1994、1995年的扶持基金,集中用于棉花开发公司上新的加工项目。
思考之四:要有危机感,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过程中,国际、国内市场信息源源不断由龙头企业传递给农民,使农民从对市场知之甚少到逐步关心、重视,这是后发展地区农村的一大进步。但市场是千变万化的,机会稍纵即逝,把握不当就会遭挫折受损失。后发展地区农村较之苏南农村的干部和农民,更迫切需要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经受摔打锻炼,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过去习惯于你叫我种什么,我就种什么;我生产什么,你就一定要收什么。市场一变,商业部门一甩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随着龙型经济的发展,农副产品通过龙头企业走上市场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风险也随之加大。龙头企业经营决策得当,化险为夷,农民受到保护;决策不当,或遇到难以预测的变化,风险最终仍会降临到农民头上。再者,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初始阶段科技含量不高,易于模仿和竞建,有些地方已发展到群龙齐舞,内部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农副产品收购大战,农民往往择价优者而从,甚至中止与龙头企业的原有契约关系,不仅丧失信誉,还会被短期行为所害,吃亏的仍是农民。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要冷静分析,从纷纭的许诺中辨别真伪,学会对大量的市场信息作分析研究。这一点,对农村基层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此类企业的布点,不可过多,以免“自相残杀”。
思考之五:龙型经济的特点是龙头带动战略,发展规模经济。
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是农业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向。龙型经济的发展,以龙头为载体,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相对集中开发某种产业或产品,这样有利于形成具有苏北特色的区域性规模经营。龙型经济的健康发展,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使其规模化经营。有了规模就可向集约化、跨越式方向发展。为避免群龙起舞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及时组织企业集团,或通过行业协调的方式,协调好企业间的关系,让骨干企业更有力,龙头更强壮,共同努力,一致对外,防止出现对内抬价抢购,对外压价竞销的过度竞争、两败俱伤的后果。同时,要精益求精,十分重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加工增值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尤其是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一定要认真花功夫。
思考之六:不断提高龙头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
如意公司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他们的管理已着手与国际规范接轨,目前正在组织职工学习国际通行的ISD9000系列标准, 不久即将按照这一规范运作,力争经过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审,拿到资格证书。公司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总裁、副总裁及各部门主管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中,从上到下纪律严明,工作有序,职工心情舒畅,一派向上的景象。龙头企业有大有小,条件不一,但运作规范、内部管理应借鉴如意公司经验,高标准,严要求,使自己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龙头企业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企业领导层素质的高低。较高素质的经营人才,他们经营头脑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对农村、农民利益重视,在职工中身先士卒,能作表率,能刻苦钻研经营业务,特别是对国际市场规律的探索,与外商交往的技巧,已有一定的基础。这支队伍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的重要一环:这支队伍的壮大,是全市农村通过龙头带动战略,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