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民民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 广州市 510611
摘要: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的质量不达标,是导致工程出现裂缝等病害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抗压性能、混凝土密实性,以及抗腐蚀性能三方面,阐述了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检测试验的方法。并以某水利工程为例,总结了该工程所采取的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方案。通过对质量检测试验结果的观察,证实了各项质量控制方法应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水利工程;混凝土检测试验;生产质量控制
前言
混凝土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用材料,由水泥、砂、石、减水剂等多种材料,以一定的比例浇筑而成。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与各项材料的质量,及参数的合理性显著相关。混凝土生产完成后,需立即通过各项试验,对其性能进行评估。进而判断混凝土质量,是否能够达到工程所需的标准。可见,为提高水利工程的混凝土质量,加强对其生产质量的控制是关键。
1 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检测试验
1.1 抗压检测试验
混凝土的抗压性能,是决定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的抗压检测试验方法,包括钻芯法、射钉法、回弹法等多种方法。与钻芯法为例,该方法要求采用压力机,钻取混凝土样芯。在此基础上,观察混凝土的抗压性能。该试验的优势在于检验结果的精确度高,且直观性强。但考虑到钻芯的过程,容易对混凝土样品局部结构造成破坏,因此在工程中少有应用[1]。回弹法指以混凝土表面的回弹值为依据,通过测量回弹曲线的方式,对混凝土抗压能力进行测试的一项试验,在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1.2 密实检测试验
混凝土的密实性,是反映其内部空洞、裂纹、缝隙等病害的主要参数。上述病害如发生在混凝土内部,凭借肉眼很难发现。因此,水利工程常采用密实度检测试验,利用电磁波检测技术,对其进行检验[2]。检验过程中,电磁波作用于混凝土后,会随之作出反馈。检测人员仅需通过对声波曲线的观察,既可判断出混凝土内部的状态。如发现某一区域声波强度或速度骤变,则表明该区域必然存在病害。根据检测结果,对混凝土进行筛选及排除,既可得到优质的材料。
1.3 锈蚀检测试验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常与钢筋一同使用,以进一步提高工程的承载力,避免发生坍塌或裂缝的病害。通常情况下,评估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量时的参考指标,多以锈胀裂缝宽度为主。为确保混凝土检测试验结果,能够更加符合工程实际。将钢筋锈蚀检测试验应用到检测过程中,同样较为必要。我国水利工程常用的锈蚀检测试验方法,以半电池电位法为主。需采用铜线,连接钢筋与锈蚀的电位仪。通过对电位仪电压指标的变化,既可得到检验结果。
2 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
2.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国内某地,为中型水利工程,总工期42个月。本工程的施工目标,在于将当地平均发电量,提升至1.020亿kW?h,将下游梯级电量,控制在0.089亿kW?h左右。为达到上述目标,本工程的土石方开挖量,应至少为80.0万m3,混凝土用量,至少应达到10.25万m3,灌浆量,应至少为1.32m。上述混凝土用量,包括大坝施工用量2.10万m3(钢筋用量:1940t)、溢洪道施工用量5.30万m3(钢筋用量:1928t)。为确保工程质量达标,本工程决定于施工前,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质量,减少裂缝、沉降等风险。
2.2 生产质量控制方法
2.2.1 材料质量控制
混凝土生产所用材料,包括水泥、砂、石、掺加剂等多种。以水泥为例,水利工程施工常用的水泥,以硅酸盐水泥为主。具体包括矿渣型、粉煤灰型、热硅酸盐水泥等多种。上述类型中,矿渣型水泥的含碱量,需控制在使用标准以下,方可确保混凝土质量达标。选择掺加剂时,需对减水剂、膨胀剂、缓凝剂等多种材料的性能进行对比。同时,选出最适用的试剂,应用到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以达到提高混凝土质量、减少裂缝与难凝等风险的目的。
2.2.2 浇筑方法控制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模板表面的清洁度、新旧混凝土的交接情况、环境温度、浇筑温度以及浇筑方法,均属于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混凝土质量,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首先清理模板表面,避免存在杂物。新旧混凝土的交接位置,应给予重点处理,避免出现裂缝。如环境温度≥-10℃,应采用暖棚法给予浇筑。浇筑过程中,将浇筑温度控制在5℃以上,按照分层、连续的原则浇筑,既可有效提高混凝土质量。本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方法为导管法,原理见图1:
图 1 导管法浇筑原理
2.2.3 配合比例控制
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是决定其性能及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当设计人员计算出配合比后,施工人员则不得对其进行修改。因此,为确保混凝土配合比无误,减少错配、漏配等风险是关键。本工程中,每立方米C30混凝土,水用为190kg,水泥用量404kg,砂用量542kg,石子用量1261kg,配合比为:0.47:1:1.342:3.129。上述材料中,水灰比参数为0.47%,砂率参数为30%,能够符合水利工程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2.3 质量检测试验结果
2.3.1 检测过程
为判断各项生产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是否能够达到提高混凝土性能的目的。本课题于质量控制完成后,采用抗压实验、密实度检测等方式,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了检测。试验中,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为C25,试块规格为15cm×15cm×15cm。抗压实验方法,以回弹法为主。密实度试验方法,为电磁波检测技术。当混凝土试件浇筑完成的时间达到28天后,将混凝土取出,并给予擦拭。于室内放置1天后,既可进行检测。
2.3.2 检测结果
通过对检测结果的观察发现,本工程所用试件,加载速率为0.3mm2/s,单个试件的破坏荷载、单个试块的抗压强度,以及受压面积等指标,可达到设计强度的99.85%。试验结果表明,本工程所生产的混凝土,能够满足工程对混凝土质量的要求。将其应用到施工过程中,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的抗压强度、承载力,以及稳定性。进而达到减少工程病害、延长工程使用寿命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本工程在严格控制材料质量的基础上,从浇筑、配合比设计,以及参数计算方面,对混凝土的生产质量进行了控制。由此所生产出的混凝土,抗压性能、强度、抗锈蚀效果均较强。表明各项质量控制策略,以及质量检测试验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能够为其他工程提供参考,进而全面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梁凌宇.浅谈混凝土检测试验和强度评定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及改进方法[J].四川水泥,2017,19(12):123.
[2]赵东拂,刘梅.高强混凝土高温后剩余强度及无损检测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5,36(S2):365-372.
论文作者:葛民民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
标签:混凝土论文; 工程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质量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用量论文; 密实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论文;